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发现东亚(修订版)(精)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宋念申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中国”和“东亚”是晚近才形成的概念,前者在清代逐渐定型,后者则在近130年来才为人熟知。我们身处其中,并自以为熟悉的东亚世界,其实充满了神话与偏见,有待重新发现。
本书书写的就是16世纪以来东亚变迁、动荡、碰撞、发展、互相塑造的历史。从1592的万历朝鲜之战开启东亚现代进程,到当下的东亚转向,学者宋念申在全球史的视野中,深入历史过程,重述被偏见遮蔽的故事,揭开夹在黑白之间的真实,描绘了一幅名为“东亚”的历史脉络图,讲述500年来,在今天被称为“东亚”的这片区域,历史是如何展开的。
作者简介
宋念申,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系,现任教于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著有MakingBordersinModernEastAsia:TheTumen RiverDemarcation,1881-1919(剑桥大学出版社,2018)。中英文论文发表于TheJournalofAsianStudies,TheAsia-PacificJournal,《文化纵横》等期刊。
目录
修订版代序 言说“东亚”的可能
前言
第一章 解题:何为东亚
亚洲反题
中国不是China,日本不是Japan
浪漫化亚洲·最后的武士
文献、考古与传说
平原、草原和海洋
第二章 朝鲜之战:开启东亚现代的“世界大战”
下克上:丰臣的抱负
礼制天下:明朝与朝鲜的内忧外患
东亚“国际关系”的记忆节点
战和之间:历史记忆与宗藩政治文化
第三章 满洲崛起:多元国家的塑成
边缘异动:满洲作为多边边疆
建构大清:皇太极的多元帝国
“满”与“旗”:族、籍之间
“夷”在东亚:异族与正统
第四章 新天下秩序:新的“中华”、新的天下
礼部“外交”:“朝贡”作为权力和文化
内亚帝国:满蒙藏政治/信仰共同体
清俄碰撞:欧亚相遇中重塑“中国”
“中华”失焦的“天下”
第五章 耶稣会士:欧亚的现代相遇
画师·臣子·教士:郎世宁的使命
逃犯与圣徒:东亚遇上天主教
耶稣会的成功学
利玛窦规矩
逆转之夜:日本天主教的毁灭
隐匿的基督徒
门外人议屋内事:中西交流之殇
北堂的不速之客:天主教在晚期朝鲜
“锁国”神话的背后
第六章 早期全球化:东亚的重要角色
白的银,黑的人
茶在西方,烟在东方
海禁时代的东亚之海
美利坚的广州:喧嚣的口岸
作为象征的马戛尔尼使团
第七章 其命维新:东亚现代思想的兴起
思想契机:姜沆与朱舜水
江南风格与江户浮世
重建道统:清学的逻辑
再造日本:江户思想之激荡
经世:实学在东亚
第八章 文明与野蛮:殖民“现代性”入侵
林则徐在纽约:毒品·战争·“现代”
黑船上的陌生人:日美相遇
从“天下”到“区域”:东亚秩序的重组
“体”“用”之间:“文明开化”下的东方
第九章 民族国家、亚洲主义与国际
种族进化:殖民与抵抗的逻辑
合法与非法的亚洲
黑龙会的朋友们:1912年的“亚洲”想象
脱亚自救:转折
建设与失序:步入“现代时间”的东亚
第十章 从二战到冷战
用什么“超克近代”?
从长崎到密苏里号:日本的战败
内战,冷战,热战
作为第三世界的“亚洲”
从“东亚奇迹”到“亚洲价值”
结语:如何记忆东亚现代
部分参考文献
修订版后记
序言
先略解释一下题目。“言
说‘东亚’的可能”语带双关,
它一方面设问:作为一个思
考对象,“东亚”存在什么样
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探讨
:言说这个思考对象,存在
哪些可能的方式?
为什么要考虑“言说”的
问题?因为在教学和研究过
程中,我感到迫切需要一种
新的叙述,来重新梳理东亚
近几百年的历史。而这又是
因为,以往我们熟知的霸权
性讨论和论述方式,已越来
越无法概括今天这个面临着
多重危机与挑战的世界,历
史学者必须在历史叙述方面
有所回应。
题目中的另一个关键词
是“可能”。“可
能”(potential)或“可能性”
(possibility)指向一种敞
开的状态,表示它不是唯一
的、确定的,也不是一种必
然。但同时,“可能”也并非
纯粹虚无。它指向新的认知
方式,且总处在不断充实、
转变和交流的过程中,故不
断变动,蕴含未知的潜力。
最后是加引号的东亚。“
东亚”到底是什么?它不是
一个自在的实体。从地理上
说,把亚洲作为一个独立的
大陆板块就莫名其妙。亚洲
和欧洲属于一个大陆板块,
为什么要分开?亚洲的边界
到底在哪里,这是很可以讨
论的。从国别、族裔与人口
来说,亚洲也不是一个明晰
的实体。谁算亚洲、谁不算
?各有各的说法。但是这种
模糊状态,恰构成思考的切
入点。正因为亚洲不是一个
自在的、边界明晰的实体,
所以它也不是全然排他的。
亚洲也好,东亚也罢,必须
从开放和流动的角度才可以
被言说。也就是说,“东亚”
不能被当作单一确定性的概
念来认知,而是靠不断地否
定我们熟知的某种普遍性、
确定性,才成为“可能”。
如果这么说有些抽象,
我举一个例子。疫情期间的
2021年5月4日(美国时间5
月3号晚上),哈佛大学王
德威教授主持了一个开放的
网络论坛,主题是“海上风
雷:五四论保钓(1971—
2021)”,纪念1971年兴起
的“保钓”运动五十周年。这
场运动主要由中国台湾的留
美学生发起,由于它大张旗
鼓反对美国操纵的东亚安保
体系,先是遭到国民党当局
的长期镇压,后被民进党当
局长期漠视。发言嘉宾包括
当年参加运动、今天已入耄
耋之年的几位老保钓人士(
如刘大任、张系国等)和一
些中青年学者。聆听这些亲
历者和后辈研究者的对谈,
我们不难发现“保钓”运动厚
重丰富的历史内涵。发言者
都没有就“保钓”谈“保钓”,
而是把它置于更宏大的时空
脉络中认识。具体来说,就
是把它放到从五四运动到今
天、中国与东亚的整体变化
中去理解。让我印象深刻的
是刘大任先生说的一句话:
“没有五四运动,就没有保
钓运动。”他的意思是:对
于那一代台湾青年来说,“
保钓”运动就是五四运动的
自然延伸。五四所激发的那
种家国悲情、对民主与科学
的追求,以及对强权的反抗
,是“保钓”运动直接的精神
资源。
这是一个非常有启发性
的定位。因为它揭示了钓鱼
岛这样一个无人居住的小岛
,在宏大时空中非凡的节点
意义。和英文媒体总是强调
资源、海权、东亚霸权争夺
这类平面单调的分析不同,
“保钓”运动波及广阔的空间
:包括中国台湾、大陆,琉
球(或说冲绳),日本,以
及最为关键的:美国。它也
串联起相互交错的复线时间
:早期近代东亚海上世界的
朝贡或商贸往来;东亚传统
政治体系的瓦解和殖民主义
的掠夺占领;冷战时代的霸
权与台湾、琉球、日本民众
对此霸权及内部政治压迫的
反抗;未竟的去殖民化;后
冷战时代的大国政治等等。
总之,钓鱼岛或“保钓”运动
,绝不是一个轻松的、能用
简单的国际关系学框架说清
楚的问题。正因为如此,五
十年后重思“保钓”,打开了
我们理解多重交错问题的可
能性。
其实钓鱼岛不就是一个
微缩版的“东亚”,体现着东
亚世界所面临的现代困境吗

《发现东亚》这本小书
的问题意识,与战后日本、
韩国,以及中国知识分子中
兴起的亚洲问题讨论是一致
的。其核心之一,是寻找并
建立“亚洲”这个概念合法的
主体性。它的理论框架,如
很多读者明确指出,受后现
代、后殖民理论影响。但我
在写作中也不断反思这套理
论的问题。和给我极大启发
的思想史类作品不同,我试
图用偏事件性的叙述,梳理
多线条的东亚近代史脉络,
介入关于东亚现代的思考,
并力图跳脱欧洲现代性叙事
所规定的单线逻辑,即亚洲
从“封闭”“保守”“闭关锁国”
,走向“文明”“开化”“融入
世界”。
……
在这个意义上,东亚的
经验也揭示了后殖民主义论
述的某种局限。后殖民理论
虽然力图打破殖民话语,但
它并没有真正跳出殖民主义
的单一性框架,只不过将权
力关系置换。它强调底层视
角(原住民、边缘族群、各
类少数群体、贱民等),但
对立的权力结构也固化了,
去除了特定的历史情境。如
果不加批判引入东亚论述,
会带来另一层问题,比如清
代满汉蒙藏之间的关系是殖
民关系吗?历史上的人口流
动和近代殖民主义之间有没
有区别?本书写作过程中反
思的重要对象,当然是霸权
性的现代化论述。但是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3 16:3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