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所收录的灯具,均源自“儒室灯堂”的藏品。编者从“儒室灯堂”的灯具藏品中,选择了不同质地与类型的灯具257件(组),兼顾时代,力图较为全面地展现出中国古代灯具的发展脉络及其时代特征。希望本书的出版,能为灯具研究者,提供一份翔实的灯具图录资料。 作者简介 韩钊,女,1957年生,陕西西安人。历史学硕上。三级研究员西安碑林博物馆原副馆长。 1982年1月本科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分配到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曾在日本奈良女子大学留学。日本奈良国立文化财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日本京都大学访问学者。 长期从小考古学发掘与研究,并主持和参与了陕西省文物出国出境的展览工作。特别关注中国历史时代的考古学研究与中日考古学文化的比较研究。出版了《中日古代機画幕比较研究》专著、《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译著等著作8部;主持参编了陕西省文物出国出境展览图录10余部。在期刊杂志上发表考古学研究论文50余篇。 曾应邀在日本京都大学、日本奈良国立文化财研究所以色列希伯莱大学、挪威科技大学、美国休斯敦自然科学博物馆等海外学术机构做过多场专题学术讲座。 1993年,《试论中国古代货币标准化》论文荣获中国钱币学会第一届金泉奖。 2012年,《地上地下的秘密》(少儿版)荣获2011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 目录 序言 孙志新 自序 儒室灯堂主人 专题文章 儒室灯堂藏品考述 韩钊 图版 壹 战国秦汉时代灯具 贰 魏晋至清末民初的灯具 叁 石灯 肆 煤油灯及异域灯具 附录 资料一览表 后记 序言 在人类的历史上,灯 是重大的发明。作为比火 炬更安全有效的照明方式 ,灯的出现使人脱离了对 自然光源的依赖,既改善 了人的生活环境,也改变 了人的生活方式。 几千年来,制灯工艺 的演进一直伴随着人类物 质文明的发展历程。制灯 的材料从石头、陶瓷、金 属、玻璃,直到现代的合 成材料,灯的燃料从动物 和植物的油脂、工业提炼 的燃油,直到现代的电力 ,每一步都记录着科学和 技术的进步。 灯不仅有照明的作用 ,还有艺术的功能,在带 来光明的同时,装点了生 活的环境。古往今来,形 式各异的灯具也是历史和 文化的生动写照,考古发 现和存世收藏中的实例比 比皆是。河南殷墟出土的 商代灯柱上威猛的蟠龙既 是典雅的装饰,又是王室 威仪的宣示;河北战国中 山王墓出土的多枝铜灯上 灵动的猴子和灯座上投喂 食物的侍者折射出鲜活的 宫廷生活场景;陕西神木 县汉墓出土的雁鱼灯的活 动灯罩可以调节灯光,中 空的雁颈可以排除烟尘, 其巧妙的结构见证了古代 匠人的智慧;据孙机先生 考证,汉代陶灯上的飞鸟 是太阳的象征,传递着远 古思想的信息;南北朝时 期饰有波斯连珠纹的青瓷 灯和隋唐时代的胡人形石 灯则是丝绸之路上中外频 繁交往的反映。毫不夸张 地讲,一部古代灯具的历 史可以看作是整个中国古 代历史的缩影。 韩钊女士生于考古之 家,幼年即受到历史文化 的熏陶,有志于考古和史 学,“文革”后首批考入久 负盛名的西北大学历史系 考古专业,毕业后三次负 笈东瀛,访学深造,开阔 视野。历年来任职于陕西 省考古研究所、汉阳陵考 古陈列馆、陕西省文物交 流中心、西安碑林博物馆 ,并负责考古杂志的编辑 工作,既有丰富的田野工 作实践,又熟读历史典籍 。多年来潜心向学,著作 甚丰。本书是她近年来的 力作,是第一部论述中国 古代灯具的专著,在叙述 中国古代灯具发展的同时 ,旁征博引,涉及思想、 制度、经济、社会、科学 、技术、宗教、文化和中 西交通诸方面的历史。语 言深入浅出,叙事清晰有 序,既为专业的学者提供 了有益的参考,又为初学 或是历史爱好者提供了入 门的途径。 谨以此文祝贺韩钊女 士新作的出版,并期待她 有更多的著作问世。 孙志新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 馆 亚洲部特聘中国艺术 丰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