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青年毛泽东--从书生意气到指点江山 |
分类 | |
作者 | 张神根//翟雅楠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本书通过回顾分析青年时期毛泽东的成长之路,以真实可靠的史料、生动活泼的文字、正确的历史观,追寻伟人的成长足迹,使广大读者深入了解中国过去,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致力创造美好未来,同心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简介 张神根,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副会长,原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主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四研究部原主任。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研究,先后参加包括《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中国共产党新时期简史》、《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等在内多部党史著作的编写工作。个人著作包括《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世纪的辉煌》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少年的困惑与理想 一、天涯何处是神州 二、“农民的儿子” 三、“我不是天才” 四、“革命”初尝试 五、主角为何不是农民 六、意识觉醒:“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第二章 求学:兼收并蓄近代各种政治思潮和文化知识 一、接受新式教育 二、第一次发表政治主张 三、与社会主义思想的初次碰面 四、满分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 五、拒绝灌输式教育 第三章 恰同学少年 一、德智体全面发展 二、毛泽东在一师是怎么读书的 三、“踏着人生社会的社会实际说话” 四、探讨宇宙之本源 五、发起成立新民学会 第四章 走出湖南,做一回“北漂”人 一、赴法勤工俭学 二、在北大图书馆当管理员 三、马克思主义启蒙 四、投身五四运动 五、二次赴京组织“驱张”运动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的初步实践 一、以《湘江评论》为平台投身宣传新思潮 二、与陈独秀讨论马克思主义 三、思想清算:抛弃湖南自治的幻想 四、创办文化书社和俄罗斯研究会 五、新民学会分化:“兄弟”未必是“同志” 第六章 “旗子立起来了,大家才有所指望” 一、真理必须落实为政治,创建党团组织 二、不做“空谈家”,为工人运动而奔走 三、首次参加党中央的领导工作 四、参加国民党一大,到上海执行部工作 五、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第七章 “农民运动的王” 一、孤独的思考: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 二、担任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 三、32天的湖南五县考察 四、提出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 第八章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一、国共合作失败,为挽救革命而努力 二、枪杆子里出政权 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四、率部队上井冈山 五、逐步探索出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 序言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 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 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他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 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 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 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 础性成就,并为我们探索建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 累了经验、提供了条件,为 我们党和人民事业胜利发展 、为中华民族阔步赶上时代 发展潮流创造了根本前提, 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 践基础。 直到今日,毛泽东依然 在影响着中国,影响着世界 。他之所以能成就一番彪炳 史册的功绩,绝不是一蹴而 就的,而是与青年时期的积 累与沉淀密不可分的。为了 探寻伟人的成长奥秘,在毛 泽东诞辰130周年之际,我 们通过本书共同回顾伟人的 青年时代。 青年的命运,从来都同 时代紧密相连。近代以来, 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野蛮 掠夺和封建专制政府腐朽统 治的双重压迫,山河破碎、 生灵涂炭,国家蒙辱、人民 蒙难、文明蒙尘。不屈不挠 的中国人在救亡图存的道路 上一次次抗争,无数仁人志 士在黑暗中探索救国救民的 道路,毛泽东正是其中的杰 出代表。 毛泽东虽然生于湖南湘 潭县韶山村的普通农民家庭 ,但是从小就对事关民族国 家前途命运的“大本大源”问 题抱以极大的关注。早在韶 山读书时期,毛泽东阅读了 郑观应的《盛世危言》等进 步书籍,书中揭露了帝国主 义对中国的血腥侵略和清政 府的腐败无能,其中有一句 “鸣呼,中国将其亡矣!”这 令少年毛泽东对国家前途命 运感到无比担忧。20岁时考 入湖南第四师范学校(后并 入湖南一师),毛泽东一共 学习了五年半,他的知识和 能力有了质的飞跃,特别是 一师期间他的政治思想开始 形成,并且获得了社会活动 的初步经验,25岁时离开湖 南前往北京办理新民学会会 员赴法勤工俭学事宜,在那 里他接触到了人生导师—— 李大钊,并对各种政治主张 和学说进行反复比较、反复 推求。五四运动前后,在中 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中,毛 泽东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 择了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的崇高理想。 青年毛泽东非常注重参 加革命实践。他多次深入农 村基层,了解农民疾苦,得 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结论,成 为“农民运动的王”;他深入 矿山工厂,启发工人觉悟, 发动工人参加罢工,成为工 人运动前驱;他不避艰险, 参加党的一大,成为党的创 始人之一;他不畏磨难,参 加国共合作,在国民党右派 的重重阻挠下发展革命力量 。在这些革命斗争实践中, 他经风雨、见世面,逐渐认 清了中国革命的敌军、友军 和主力军,形成了拯救中国 的方案,探索出一条中国民 主革命的正确道路。 青年毛泽东意志坚定、 品格高尚。自从接受了马克 思主义信仰,一生都为之奋 斗,从来没有动摇过。他坚 持真理,独立思考,没有被 党内当时存在的机会主义所 压倒,也没有被国民党高官 厚禄的名利所诱惑,更没有 被反动派白色恐怖所吓倒。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始终 怀揣着救国救民的使命感, 心系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以一腔热血上下求索,拯 黎民于水火,挽狂澜于既倒 。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 则国强。青年是推动国家向 上发展的主要力量,是国家 发展的希望,是社会前进的 动力,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力量。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 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提出殷 切期望:“广大青年要坚定 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 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 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 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 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 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 本书正是通过回顾分析 青年时期毛泽东的学习经历 、社会实践、对社会事件的 态度,以真实可靠的史料、 正确的历史观,追寻伟人的 成长足迹,使广大读者了解 中国的过去,珍惜当下,创 造美好的未来。本书更期待 广大青年朋友,能够像青年 毛泽东一样,把国家的兴旺 发达与自己的前途命运紧密 联系起来,主动关心国家的 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 能力,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 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导语 角度新颖,不靠史料堆砌,摈弃了以往写作领袖人物时,过于脸谱化、政治化的写作模式,以一个青年偶像的角度来描写毛泽东,更生动有趣,能帮助读者了解一个有血有肉的青年毛泽东。 青年毛泽东的门道,是他自己思考,自己躬行,自己总结。每一法,都有扎实的功夫在里面。每一法,在书中都有具体的实例支撑。每一法,在今天和未来,都有值得传承和体会的经验。 精彩页 好在有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醒悟过来。林则徐在1839年广东查禁鸦片时,意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必要性。为此,他组织幕僚翻译并润色英国人的《世界地理大全》,取名《四洲志》。 之后,林则徐被革职发往新疆伊犁戍边,他把《四洲志》书稿托付给好友魏源。魏源接手《四洲志》后,在此基础上编写了一部更详细、更全面地介绍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巨著一《海国图志》。但是,魏源在书中主要表达的理念是,西方的长处主要在于器物,只要中国能够实行“师夷长技以制夷”,就可以回到“一喜四海春”“一怒四海秋”的盛世。 林则徐和魏源的主张,并没有引起清政府的重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期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咸丰皇帝逃往热河。英、法、美、俄强迫清政府签订出卖更多中华民族利益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在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的情况下,清政府仍然认为外国帝国主义列强只不过是“肢体之患”。 后来,在英、法等国的支持下,清政府镇压了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运动,这才逐步意识到向西方学习技术的重要性。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汉族重臣大力推行洋务运动等自强举措,使得清政府统治又苟延残喘了几十年,呈现“同治中兴”的迹象。 李鸿章主持的北洋海军是洋务运动的重要成果之一。铁甲舰是19世纪中叶最新型的舰种,是当时衡量海军力量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北洋海军分别向英国、德国、美国等国订购了定远、镇远、扬威、超勇等铁甲舰。李鸿章苦心经营13年,北洋海军逐渐拥有大小舰船25艘,北洋水师的实力一度跃至亚洲第一,世界第九。 1891年,李鸿章第一次大规模检阅北洋海军时沾沾自喜地说道:“综核海军战备,尚能日新月异,目前限于饷力,未能扩充,但就渤海门户而论,已有深固不摇之势。” 1891年6月底,为了从武力上给日本以威慑,李鸿章决定由丁汝昌率领六艘主力舰访问日本。日本官民第一次近距离观看大清帝国的军舰后,表示北洋海军军舰舰体巨大,土兵技术娴熟,恐惧感油然而生。时任日本外务次长林董在日记里写道:“看到丁汝昌所率的舰队驶入横滨港,吾国人就因其壮大的外观而感到极其恐惧。” 李鸿章本想通过威慑来敲一敲日本的警钟,谁知日本政府却借此机会来激发国民对清政府的恐惧与敌视,从而达到推动海军发展的目的。日本海军趁机打探北洋海军的虚实,找出北洋海军的弱点,为日后蚕食大清国做好准备。 1893年,正是毛泽东出生的那一年,晚清著名思想家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发表了一番石破天惊的言论,他直言“时势又变,屏藩尽撤,强邻日通”的窘迫局面,认为要想强国,必须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 正如《盛世危言》所描绘的,危机在不断加剧。1894年(农历甲午年)7月25日,一场有关中日两国国运的战争,以中方伤亡800余人的“丰岛海战”拉开序幕,史称中日甲午战争。最终的结局是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清政府凭借洋务运动而树立起来的仅有的那么一点点自信和安全幻想,顷刻间荡然无存。根据《马关条约》,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库平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等。后因俄、德、法干涉,日本取消了割让辽东半岛的要求,但条件是增加赔款库平银3000万两。 败给日本,深深地刺痛了中国人的心。这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它使全中国都为之震动。 中国为什么惨败?原来,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成功地将封建国家改造为资本主义强国,避免了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清王朝继续秉承“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老皇历,结果仅仅学习了一些皮毛,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 从中日两国最高领导层来看,双方也形成明显对比。清政府为了给慈禧太后准备六十大寿,从1886年修葺圆明园开始,到甲午战争爆发为止,挪用海军经费达750万两白银。北洋海军从成军的1888年到甲午战争爆发的1894年,没有再添置一艘军舰。而日本天皇为支援海军建设,从本不宽裕的宫廷内库中抽取30万日元,并要求皇家进行捐款。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