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1960年,85岁高龄的荣格受到诸多普通读者的来信鼓舞,同意出版一本写给普通人的书,让非专业人士也可以了解他的思想。荣格主持并参与了本书的策划、撰写、编辑和审阅工作。在完成本书主要工作的十几天之后,荣格便一病不起,后于1961年6月安然辞世,享年86岁。本书在全世界影响深远,已被译为近三十种语言,成为普通读者了解荣格思想的上佳读本。 荣格毕生探索人类心灵,而象征是心灵无意识的表达,广泛体现在梦、神话、文化、艺术等形式当中,能帮助我们理解心灵的奥秘。本书概要介绍了荣格思想体系的精髓,共五章,分别由荣格和他指定的四位学者撰写,他本人写了核心的第一章《探索无意识》。本书最早于1988年被引进中国。本版为重译版,忠实保留了1964年经典原版的图文风貌。 作者简介 周党伟,荣格学者,心理分析硕士,欧洲思想硕士,现师从《红书》编者索努·沙姆达萨尼教授,译有《红书》《荣格心理学手册》《类型与原型》。《法涅斯:荣格历史研究杂志》(Phanês: Journal for Jung History)编辑和审稿人,2018年“书业年度评选·翻译奖”获得者。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探索无意识 梦的重要性 无意识的过去和未来 梦的功能 梦的分析 类型的问题 梦的象征中的原型 人类的灵魂 象征的作用 疗愈分裂 第二章 古代神话与现代人 永恒的象征 英雄与英雄的缔造者 成人礼的原型 美女与野兽 俄尔甫斯与人类之子 超越的象征 第三章 个体化的过程 心灵成长的模式 无意识初探 阴影的呈现 阿尼玛:内在的女性 阿尼姆斯:内在的男性 原我:完整的象征 与原我的关系 原我的社会面 第四章 视觉艺术中的象征 神圣的象征:石头和动物 圆的象征 作为象征的现代绘画 万物隐秘的灵魂 逃离现实 对立的统一 第五章 个体分析中的象征 分析的开始 初始之梦 对无意识的恐惧 圣徒与娼妓 分析工作的进展 占卜之梦 直面非理性 最终之梦 结语:科学与无意识 序言 这本书的起源极为不 同寻常,其过程也颇为有 趣,和本书的内容以及主 旨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 接下来,就让我来告诉大 家这本书是如何问世的。 那是 1959 年春的一 天,英国广播公司(BBC )邀请我对卡尔·荣格博 士进行一次“深度”的电视 专访。我那时对荣格以及 他的著作已经有所了解了 。于是,我随即就去了荣 格在瑞士苏黎世的家中拜 访。他当时住在苏黎世附 近的一处风景优美的湖边 别墅中。这次拜访也正式 开启了我们之间的友谊, 而这份友谊对我影响巨大 ,我也希望这份友谊可以 给荣格的晚年生活带来些 许快乐。当时电视采访的 内容在此不赘言,自然是 很成功的。本书的问世, 便是那次采访带来的机缘 巧合的成果。 奥尔德斯图书公司 (Aldus Books)的常务 董事沃尔夫冈·福格斯( Wolfgang Foges)先生当 时就是在电视屏幕上看到 了荣格。福格斯从小就对 现代心理学的发展非常感 兴趣。他曾经就住在维也 纳,离弗洛伊德的家不远 。当他看到荣格在电视节 目中讲述自己的生活、著 作还有理论观点的时候, 一种颇有遗憾的感觉油然 而生 :当弗洛伊德的著 作和观点在整个西方世界 的知识分子中广泛流传时 ,荣格却不为普罗大众所 熟知。他的著作和理论一 直被认为是艰深晦涩的, 不太适合大众阅读。 事实上,福格斯是《 人类与象征》这本书的缔 造者。他从电视节目上看 出来我跟荣格的私交不错 ,于是问我是否愿意跟他 一起来说服荣格,用更通 俗易懂的文字来描述他那 些重要、核心的观点,这 样那些非专业人士也可以 读懂他的思想。我欣然同 意,随即再次来到苏黎世 拜访荣格,自认为可以让 荣格相信这样一部著作的 重要意义和价值。荣格在 他自己家的花园里听我一 直说了两小时,几乎没有 打断我。最后,他还是拒 绝了我的提议。他拒绝得 十分委婉但不乏坚决。他 说从未想过要把自己的著 作写成大众通俗读物,现 在也不确定就能做好这件 事。毕竟,他当时年事已 高,深感疲惫,无心去做 这样一件十分费神费力而 且自己没有把握的事情。 荣格的朋友们也跟我 的看法是一致的,荣格是 非常决绝的人。他会小心 翼翼地权衡问题的轻重, 而一旦给出答复,那就是 最后的决定了。我非常失 望地回到伦敦,确信荣格 的婉拒就是这件事的最终 结果了。要不是有两个出 乎我预料的事件发生,事 情也许真的就到此为止了 。 其中一件事是福格斯 的坚持不懈,他坚持鼓励 我要在认输之前再去拜访 荣格一次。另一件事则是 让我至今回忆起来都仍然 震惊不已的。 正如我所说的那样, 对荣格的这次电视采访节 目播出后效果很好。随后 ,荣格收到了很多观众的 来信,在他们当中有很多 是没有任何医学或心理教 育背景的普通大众。然而 ,他们深深地被这位温文 尔雅、谈吐幽默又谦逊和 蔼的智者所吸引。人们从 荣格的人生智慧和人格魅 力中得到了有益的启迪。 荣格本人也非常高兴,不 仅仅是因为他收到了众多 来信(其实他的信件往来 数量一直都很大),更是 因为这些信件是来自那些 与他素未相识的陌生人。 就在这个时候,荣格 做了一个对他来说意义深 远的梦(当你读这本书的 时候,你将会明白这有多 重要)。他梦到自己不是 坐在书房里跟那些自世界 各地前来拜访他的名医和 精神病学家谈话,而是站 在一个公共场合,向众人 做着演讲。而人们正在全 神贯注地听着他的演讲, 也能理解他所讲的内容… …一两周后,福格斯再次 请求荣格暂且抛开临床或 理论研究的角度,写一本 让普通大众可以读懂的著 作。这次,荣格欣然同意 了,但他同时提出两个条 件。第一,这样的一部著 作不应该由他自己一人完 成,而是应该由他还有那 些可以继承并发展他的学 说和方法的亲密追随者共 同完成。第二,要由我来 协调统筹,负责解决作者 和出版商之间可能会出现 的问题。 为了让引言部分显得 更谦虚些,我想说,在一 定程度上,我对荣格提出 的第二个条件感到非常满 意。因为很快我就发现荣 格选择我的理由,他觉得 我足够聪明但不超常,同 时对专业的心理学知识不 甚了解。因此,我本人就 是荣格这本著作的“典型 读者”(average reader) :我能理解的,其他人只 要感兴趣,也都能读懂 ;我读不懂的,就说明对 很多人来说都是艰深晦涩 的。我并没有因为自己的 这个作用而沾沾自喜,而 是始终一丝不苟地坚持, 让书中的每一个章节,在 必要的时候,都撰写得尽 量简单明了(有时,我甚 至也担心这样做会让作者 们烦恼不已)。这样一来 ,我就能够自信地说,这 本著作就是面向普通大众 读者的,它使用极其平实 、简单的语言把一些本来 深奥的内容解释得通俗易 懂。 经过多次的研究讨论 ,我们达成共识,将这本 书的标题定为《人类与象 征》(Man and His Symbols)。同时,荣格 亲自指定了本书的合著团 队,其中有苏黎世的玛丽 - 路易斯·冯·法兰兹博士 (Dr. Marie-Louise von Franz),她应该是荣格 心理分析事业上最亲密的 职 导语 荣格经典遗作,专门写给非专业读者的荣格思想入门读物。 2023中文重译新版,1964经典原版复刻,全彩精装本。 问世近60年来,已被译为约三十种语言。 Good reads近3万人综合评分高达4.19,美亚心理类排行常驻前列。 精彩页 梦的重要性 人类会使用口语或者书面语来表达自己想要传达的意思。人类的语言充满了象征,但也经常运用一些从严格意义上讲并非描述性内容的符号和图像,它们其中有些是缩写或者一些单词首字母的大写组合,例如,UN(联合国)、UNICEF(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些是人们熟悉的商标、专利药品名称、徽章或者标志。这些东西本身并没有意义,它们通过常见的使用方法或特定目的而获得了公认的含义。但这些东西并非象征。它们只是符号,除了表示它们所代表的对象之外,再无其他。 我们所称作的象征是一个术语、一个名称,或者甚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画面,其除了传统和明显的意义之外,还有特定的内涵。对我们而言,它意味着一些模糊的、未知的或者隐藏的内容。比如,克里特岛上的许多遗迹都刻有双锛’图案,这是一个我们知道的物体,但我们不知道它的象征意义。再举一例,有个印第安人到英国旅游归来之后,跟他家乡的朋友说英国人崇拜动物,因为他在老教堂里看到了鹰、狮子和公牛。但他没有意识到(许多基督教徒也没有意识到)这些动物是福音传道者的象征,来自以西结。的异象,而这些又和埃及太阳神荷鲁斯(Horus)以及他的4个儿子有相似之处。此外,诸如轮子和十字的物体遍布世界各地,但它们只在特定的情境下才有象征的意义。准确地说,它们象征什么仍是有争议的推测。 因此,当一个词或者一个意象所暗示的内容超出其明显和直接的意义时,那么它就具有象征的含义。它拥有更加广阔的“无意识”一面,其从未被精确地定义或完整地解释。当理智开始探索这个象征的时候,它会带来超出理性理解范围的想法。轮子会把我们的思想引向“神圣的”太阳的概念,但在这一点上,理性要承认自己的无能,人类无法定义一个“神圣的”存在。尽管我们的理智存在局限,但当我们称某种东西为“神圣的”之时,我们只是为其命名,这个名字可能是基于某个信条,但绝非基于实际的证据。 由于有无数事物超出了人类的理解范围,因此我们要经常使用象征的术语来表示我们无法定义或者无法完全理解的概念。这就是所有宗教都会使用象征的语言或者意象的原因之一。但这种意识性地使用象征,仅仅是无比重要的心理事实的一方面:人类也会无意识地、自发地以梦的形式产生象征。 理解这一点并不容易,但如果我们想对人类精神的运作方式了解更多,就必须理解这一点。我们稍做思考就能明白,人类是不可能完整地感知或者完全理解任何事物的。人能看、能听、能摸、能尝,但能看多远,能听多清,能从触摸中感触到什么,以及品尝到什么味道,都取决于自己的感官的数量以及质量,而这些限制了人对周围世界的感知。通过使用科学仪器,人可以部分地弥补自己感官上的缺陷,比如,人可以通过望远镜扩大视野范围,或者借助电子放大器扩大听力范围,但是哪怕最精密的仪器,也只能把远处或者小的物体带到其视野范围,或者让微弱的声音听起来更清晰。无论人类使用什么工具,它都会在某一时刻到达确定性的边缘,而超过这一点,有意识的知识便无法到达了。 此外,我们对现实的感知还有无意识的方面。第一方面的事实是,即使我们的感官对真实的现象、景象和声音做出反应,它们也会以某种方式从现实的世界转入内心世界。 P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