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西线归来(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德)埃里克·马里亚·雷马克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西线归来》是著名德裔作家雷马克的代表作,也是其成名作《西线无战事》的伟大续篇。1931年出版后仅6周,德国本土销量就超过200000册,一年内被翻译为25种语言,取得了“欧洲亘古以来书业的最大成就”。
《西线归来》讲述的是“一战”结束后从战场活着回来的士兵的脱轨人生。1918年,持续了四年的战争终于画上了休止符。二连仅存的32名战士拖着伤痕累累的身躯回到祖国,没有鲜花与掌声,只有无尽的冷漠与疏离。失业、伤病、饥饿、心理问题……他们在混乱的生活中努力打捞被战争打断的生活与青春,然而战友的同室操戈,好友的自杀身亡,伤残老兵的不公正待遇,以及政客们的尸位素餐,让他们清醒地意识到,通往和平的道路远比想象的更加危险、艰难。看得见的战争结束了,但他们的心里依然硝烟弥漫。
作者简介
埃里克·马里亚·雷马克(Erich Maria Remarque,1898-1970),20世纪杰出的德语小说家。
雷马克出生于德国一个工人家庭,18岁时应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前线多次负伤,战后做过教师、记者、编辑等多种工作。
1929年1月,雷马克根据自己的战争经历出版小说《西线无战事》,作品迅速成为百万畅销书,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取得了“欧洲亘古以来书业的最大成就”,雷马克也成为蜚声世界的作家。
1930年12月13日开始,雷马克的第二部小说《西线归来》在美国《柯利尔周刊》连载,各国译本迅速出版。中国出版界在·1931年也掀起了《西线归来》的抢译风潮,刊载预告的多达7种译文,真正问世的有4个译本。
纳粹上台后,雷马克因反战立场,作晶被公开焚毁,1938年,他被剥夺德国国籍,后流亡美国,1947年加入美国国籍。1948年返回欧洲并定居瑞士。1970年在瑞士逝世。
目录
序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尾声
译后记
遗落的故事
导语
《西线无战事》最伟大的续篇,因太过真实和残酷,成为世人不敢碰触的遗珠。1931年中文版首译后再未出版,90年后全新译本归来。
雷马克是茨威格、鲍勃·迪伦、海因里希·曼、木心、王朔、周国平、王安忆、叶兆言、林语堂等文学大家推崇备至,《泰晤士报》《纽约书评》《法兰克福人民之声》,以及企鹅兰登书屋盛赞的世界文学巨匠。
1931年作品上市仅6周,德国本土销量超过200000册,上市一年内即被翻译为25种语言,畅销全世界,中文版曾被抢译出版4个版本。
根据雷马克1959年做过大幅修订的新版《西线归来(精)》德语直译,并将作者删掉的1931年原版故事片段附在书后,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后记
一、雷马克小传
埃里克·马里亚·雷马克,
1898年出生于德国奥斯纳
布吕克,父亲是一名书籍装
订工人。1912年,雷马克
进入天主教会办的师范预科
班,1915年正式进入师范
学校读书。1916年,18岁
的雷马克在学校应征入伍,
并被派往西线战场。1918
年4月,雷马克在佛兰德战
役中因救援战友被手榴弹炸
伤,后送往战地医院救治,
直至战争结束。
战后,他回到学校继续
读书,毕业后,分配到靠近
荷兰边境的小村子教书,因
不满课程大纲中教授的内容
,毅然辞去教职。1925年
,机缘巧合之下,雷马克进
入《体育画报》担任编辑、
记者,自此开始文学创作。
1929年,构思多年的《西
线无战事》正式面世,图书
出版仅6周,便在世界范围
内发行超过500万册,雷马
克因此一炮而红,成为享誉
世界的作家。
1928年,雷马克开始构
思创作《西线无战事》的续
集《西线归来》。1930年
12月至1931年1月,《西线
归来》在报纸上连载。
1931年4月,经反复删改,
在德国结集出版,仅几周发
行量就超过20万册。同年,
《西线归来》被翻译成25种
语言,在全世界发行。《纽
约时报书评》称其为《西线
无战事》最好的续集,并对
雷马克高度赞赏,评论称:
“世界获得了一位伟大的作
家——埃里克·马里亚·雷马
克,他的成就毋庸置疑,迄
今为止他只选择了两个主题
,‘战争’与“回归’,他凭借这
两个主题,超越了同时代所
有作家。”
1931年,雷马克获诺贝
尔文学奖提名,却遭到“德
意志军官团”的抗议,认为
他的小说嘲讽了德国的威武
之师。1932年,雷马克离
开德国,前往瑞士。1933
年,希特勒上台,德国一百
三十余位作家的作品被列为
禁书,并公开焚毁,雷马克
的《西线无战事》和《西线
归来》赫然在列,理由是“
他对我们在‘一战’中浴血奋
战的巨人进行了文学上的背
叛”。1938年,雷马克因坚
决拒绝回国被剥夺德国国籍
,流亡美国。1939年,他
赴美国好莱坞,致力于将自
己的作品搬上荧幕。1947
年,雷马克加入美国国籍。
1945年起,雷马克常年在
瑞士居住。1970年,病逝
于瑞士洛迦诺。
雷马克一生创作了十一
部长篇小说和一部剧本。
1971年,雷马克逝世一年
后,他的家人发表了他最后
一部小说《天堂里的影子》

二、《西线归来》的前
世今生
1916年,雷马克在学校
应征入伍,走上西线战场,
战争结束后回到祖国,并在
德荷边境的小村庄里当老师
,在此期间,他发现政府在
极力粉饰太平,似乎战争从
未发生过一般,课本和教学
大纲中写满了对战争的讴歌
与颂扬,他们将战争包装成
英雄的磨刀石,青年赢得荣
誉的游乐场。而那些十四五
岁的少年满怀热忱地聆听战
争故事,眼睛里流露出向往
的神色,并且开始厌倦校园
生活,渴望参加战斗,为此
他对教职的意义产生了深刻
怀疑,愤然离职。
1919年,魏玛共和国成
立,德国国内党派之争越发
严重,经济一片萧条,通货
膨胀、粮食短缺、大面积失
业时刻威胁着德国人民的生
活,示威、游行、武力镇压
此起彼伏,那些曾经参战的
士兵忍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
重打击,悲观情绪十分严重
,后方百姓也生活在战争的
阴影中,迷茫、恐惧、无助
、对未来看不到任何希望。
《西线归来》的背景就是雷
马克这一时期的亲身经历,
在作品中他将矛头直指德国
人意识和良知的伤口,反对
战争,呼吁和平。
1931年,《西线归来》
出版后,迅速引起了全世界
人民的关注,但因内容过于
悲观,人们对《西线归来》
的评价并不像《西线无战事
》那么高。
也许是雷马克本人认为
首版文本过于悲观,也有可
能是批评的声音过多,雷马
克开始着手修改书稿内容。
他为了改变故事的结局,极
力要求合作的21家出版社等
待他的最新版本,如果对方
不愿意出版最新版本,他甚
至愿意终止出版合同并偿还
已经收到的预付款。通知发
出后,雷马克就消失了,直
到他用“序章”和“尾声”重新
结构全文后,才重新出现在
大众视野中。
在1959年出版的新版《
西线归来》中,雷马克对全
书的内容和顺序进行了大量
调整,删除了大量心理描写
和悲观情节,并加入了“序
章”和“尾声”。
1931版中,小说开篇将
视线聚焦在刚刚从战场撤下
的二连,一个灰扑扑的三十
二人小队穿过雾蒙蒙的乡村
,褪色的军装、破烂的军靴
、染血的纸绷带,他们弹尽
粮绝、死气沉沉,丝毫看不
到战争结束带来的喜悦,只
有无尽的沉默和伤兵的呻吟
。他们站在山坡上,向前望
,是正在撤退的大军;向后
望,是断壁残垣的战场、如
潮水般涌来的美军,以及无
数战友的亡魂,一个几百人
的连队,只活下来他们三十
二个。
1959版的序章中,作者
将视线放在了战场,在和平
到来的前夜,二连的士兵们
躲在防御工事中,看着天上
飞过的雁阵,听着喑哑的雁
鸣,畅想战争结束后的美好
生活。而后停战命令传来,
士兵们纷纷收拾行囊准备回
家,他们在战场上回望满目
疮痍的土地,虽不敢相信和
平真正到来,内心
书评(媒体评论)
世界上有一位伟大的作
家,埃里克·马里亚·雷马克
。他无疑有一流的文笔,能
让语言臣服于他的意志。无
论是写人还是写无生命的自
然,他的笔触都是敏锐、沉
着和坚定的。
——《纽约时报书评》
雷马克对现代战争残酷
性刻画的威力在任何时代都
不会有丝毫减弱。
——《泰晤士报》
悲悯,技巧精湛,以不
动声色的冷峻道出巨大的悲
伤。
——《时代》
精彩页
二连仅存的士兵躲在后方的防御工事里打瞌睡。
大多数人已经进入梦乡,只有尤普不时抬起头,目光越过护墙望向远方。“咦,这枚炮弹的声音不对啊。”他突然道。
“什么?”费迪南德·科索莱半坐起来。
“你听!”
科索莱把手拢在耳后,我们也仔细听着。已是深夜,除了炮弹飞过的呼啸和炸响的轰鸣外,什么都听不到。右翼阵地上的机枪又响起来,炮弹声夹杂其中。这些声音我们已经听了很多年了,没有什么不一样啊。
科索莱狐疑地看着尤普。
“现在没了。”尤普尴尬地解释道。
科索莱再次打量着他,尤普表现得很镇定。科索莱抱怨道:“一准儿是你肚子里的手榴弹在响,你现在最好闭眼、睡觉,毕竟梦里什么都有。”他找了一块枕形石头,小心翼翼地舒展四肢,避免靴子伸进水里。他闭上眼睛,喃喃道:“睡吧,伙计,就当这是家里那张有妻子相伴的双人床。”“我敢打包票,肯定没听错!”尤普信誓旦旦地说。科索莱睁开眼睛,狠狠地瞪了尤普一眼,似乎还想爬起来再驳斥一番,但他想了想,最后咆哮道:“我不想再废话,你这只愚蠢的猫头鹰!”
片刻后,工事里响起科索莱的鼾声。
尤普示意我坐过去,我小心翼翼地跨过阿道夫·贝特克的腿,走到他身边坐下。他看了一眼熟睡的科索莱,苦涩地说:“我跟你说,这种人就是欠教育。”
战争爆发前,尤普在科隆一家律师事务所做书记员,就算当了三年兵,他还是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更奇怪的是,他非常重视前线士兵的教育问题。当然,他根本不知道“教育”是什么东西,只不过在他之前的经历里,这个词一直伴随着他,所以他就像溺水的人抱住了一块木板,死死地抓着不放。
其实,在这里的每个人都有类似的木板,有的是妻子,有的是事业,还有的是战靴。瓦伦丁·拉埃尔放不下的是杜松子酒,而恰登斯无法忘记的是蚕豆和培根……
“教育”这个词恰恰是科索莱最忌讳的,不知为什么,他总能将“教育”和“立领”联系起来。即使他现在睡着了,这个词对他也有强大的攻击力,只听他在睡梦中吼道:“你这个该死的讼棍!”
尤普无奈地摇摇头,怜悯地看着科索莱。我们默默地坐了好久。天上一阵乌云飘过,雨淅淅沥沥地下起来。夜又湿又冷,我们靠在一起取暖。雨越下越大,我们不得不取出油布遮在头上。
炮火照亮了远方的地平线,那边应该更温暖吧,有炮火的烘烤,一定很舒服。火箭弹腾空而起,就像色彩绚丽的花朵。月亮无力地挂在农场废墟上,在雨雾中时隐时现。
“你说我们还能回家吗?”尤普小声问。
“能,听说战争快结束了。”我耸耸肩。
尤普急切地说:“家啊……一个温暖、舒适的房间,里面有柔软的沙发、温暖的壁炉,吃完饭还可以在夜色中散步……这些你还能想象吗?”
“上次休假,我试了下当兵前的衣服……”我答非所问,“都小了,到时候去买几件新的。”
我们聊的所有东西多么美好啊:温暖的房间、柔软的沙发、宁静的夜晚、不合身的衣服……这种奇怪的念头在脑海中浮现,有点儿像黑咖啡,虽然尝起来有一种罐头盒里的铁锈味儿,又烫又难喝,却让人越喝越上瘾。
尤普心不在焉地抠抠鼻子:“商店、橱窗、咖啡馆……当然,还要有漂亮女人……”
“唉,伙计,你先要保证逃离这个该死的地方。”我不停地呵着快要冻僵的双手。
“嗯,的确。”尤普将油布拉下来些,披在瑟缩、瘦弱的肩上,“你回家之后,想做什么?”
“我?估计得回去上课,你也知道,维利·霍迈尔、阿尔贝特·特罗斯克和我,还有那边的路德维希·布赖尔,我们都是从学校跑出来的。”我指指那个盖了两件大衣睡在工事入口的人。
“天啊,你不会真想回学校吧?”尤普惊呼道。
“我不知道,很可能不得不这么做。”我有些郁闷。
P1-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12:4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