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乃九省通衢,北学南学交会融通之地,文明昌盛,历代文献丰厚。守望传统,编纂荆楚文献,湖北渊源有自。清同治年间设立官书局,以整理乡邦文献为旨趣。光绪年间张之洞督鄂后,以崇文书局推进典籍集成,湖北乡贤身体力行之,编纂《湖北文徵》,集元明清三代湖北先哲遗作,收两千七百余作者文八千余篇,洋洋六百万言。卢氏兄弟辑录湖北先贤之作而成《湖北先正遗书》。至当代,武汉多所大学、图书馆在乡邦典籍整理方面亦多所用力。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湖北省委、省政府决定编纂大型历史文献丛书《荆楚文库》。
明清时代的兴国州,地处今湖北阳新县及周边。兴国州志始修于宋,明清亦有续修者,今流传者为清光绪年间由当地人陈光亨纂修,王凤池、刘凤纶续补的三十八卷本《兴国州志》。《[光绪]兴国州志》共三十八卷,分十二纲七十余目,前有舆图一卷,体例完备,纲目明晰,记载了明清两代阳新及周边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发展状况。此志各目之前,皆冠有小序,因类而异,简明扼要,对了解明清时期兴国州的历史面貌大有裨益。此次整理出版,以光绪二十二年(1842)刻本为底本。
陈光亨,字衡书,号秋门。湖北阳新人,道光六年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任武英殿协修道纂修官,后授编修,道光十八年补山东道监察御史,十九年年转掌贵州道,协理京畿道,累转户科掌印给事中。后致仕还乡,编纂《兴国州志》,著有《养和堂遗集》。
我的家乡湖北阳新,建县始于西汉初年,名曰“下雉”,属江夏郡,其范围约当今日阳新及周围数县,见《汉书·地理志》《汉书,伍被传》。三国吴国大将甘宁曾任西陵太守,孙权分下雉为下雉、阳新两县隶之,直属吴都武昌郡(今鄂州),见《三国志》卷四十七、卷五十五。至东晋安帝义熙年间(405-418),省下雉入阳新,“下雉”之名遂废,见《大清一统志》所引史苓《武昌记》。隋朝立国,先改阳新为富川,再变而名永兴县,属江夏郡。大唐相沿不易,或归武昌郡、或改江夏郡,隶属几变。五代先后为吴王杨行密、南唐李氏王朝辖地,南唐时永兴县设通羊镇(今通山县治)、青山场(今大冶县治),开炉冶炼。宋太平兴国二年(977),以鄂州永兴县置永兴军,次年改称兴国军,辖永兴、大冶、通山三县,隶江南西道(后改称江西路),见《宋史·地理志四》。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升为兴国路总管府,隶江西行省;至元三十年(1293)割隶湖广行省,仍辖永兴、大冶、通山三县,见《元史·地理志六》。明代改称兴国州,废永兴县为州治,辖大冶、通山二县,属武昌府,见《明史·地理志五》,清代沿用不改。民国时期改称阳新县,与大冶、通山两县分治,相续至今。同时,宋太平兴国年间,析江西赣县七乡为兴国县,历元、明、清、民国不变。故湖广兴国州与江西兴国县是两个不同的行政区域,不可混而不辨。
《兴国州志》始修于宋代。现存者,有明代唐甯、林爱民纂修《兴国州志》七卷本(现存嘉靖三十三年刻本),清康熙年间杨遵、冯之图修纂、王之宾续修《兴国州志》二卷本,雍正年间魏钿、颜星修纂《兴国州志》十一卷本。清道光二十年(1840),州学教授罗子峰奉知州金宝树之命,纂修《兴国州志》,未刊刻,大概没有完全修成。咸丰元年(1851),乡贤、翰林院编修陈光亨,退休还乡,奉命修纂州志,遇时事多限,断断续续,至同治九年(1870),始在知州吴大训的主持下,设局全面修纂州志,陈氏为主修,历时四年,在罗子峰旧稿基础上,修成《兴国州志》二十卷,尚缺《人物志》和节孝列传等部分。光绪初年,乡贤、翰林院编修王凤池致仕返乡,主持《兴国州志》续补工作,终成《兴国州志》三十七卷(包括卷首),并刻版存藏。光绪十二年(1886)后,乡贤、前江西铅山知县刘凤纶主持续修州志,于各卷都有所增补,并于光绪十五年(1889)刊刻面世。光绪二十二年(1896),熊奎斗续增两卷四十余页,附于光绪十五年版之末,成三十八卷本,此即为本次整理所依据的底本。是后,刘凤纶继续主持《兴国州志》的续补工作,于光绪三十年(1904)修成《补编》四卷。这是清代前后修纂《兴国州志》的大致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