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当代诗歌副文本研究
分类
作者 巫洪亮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中国当代诗歌副文本资料沉淀着丰富的诗歌细节,交织着复杂的政治文化脉络,尘封着许多有待发掘的诗坛往事。本书主要以1949-1966年诗歌副文本为研究对象,触摸当代诗歌生产、传播和接受的历史现场,从另一维度考察当代诗歌大众化的动力机制,探究意识形态嵌入诗歌副文本的复杂多元方式,辨析诗歌正副文本的多维组合所构建的大众化言像系统、传播系统和阐释系统,重审当代诗歌演进历程中的独异现象与复杂问题。
作者简介
巫洪亮(1978-),男,福建龙岩永定人,福建龙岩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当代诗歌和文学传媒研究,2011年入选“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2016年入选“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持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当代诗歌副文本资料整理与研究(1949-1966),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十七年”诗歌研究。曾在《文艺理论与批评》、《海南大学学报》、《扬子江评论》、《青海社会科学》、《当代文坛》、《北京社会科学》、《内蒙古社会科学》、《现代中文学刊》、《粤海风》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数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目录
序言
绪论
第一章 当代诗集序跋研究
第一节 当代诗选序跋与诗歌“二次传播”
第二节 当代诗集序跋与诗歌“倡懂”阅读现象
第三节 当代诗集序跋的言者身份与话语修辞
第四节 当代朗诵诗经典沉浮及朗诵诗选编纂难题——以序跋为中心的考察
第二章 当代诗集广告研究
第一节 当代诗集广告形式与推送方式
第二节 当代诗集广告与诗歌形象的修复及重构
第三节 当代诗集命名与诗歌“辨识度”传播
第三章 当代诗刊副文本研究
第一节 《大众诗歌》与新中国成立初期诗刊话语转型
第二节 《人民诗歌》与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话语”的建构
第三节 《诗刊》“编后记”与编者话语的修辞建构
第四章 当代诗歌与图像关联研究
第一节 当代诗歌传播中的诗画互文现象
第二节 《群众诗画》与当代通俗文艺报刊的沉浮
第三节 《群众诗画》与当代政治文化的诗画互文传播
第五章 当代诗人日记、书信、自传研究——以郭小川为个案
第一节 郭小川情书与情诗的互文性解读
第二节 郭小川诗歌困境与当代诗歌批评生态
第三节 “戏迷”郭小川及其诗歌戏剧与戏曲化追求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诗选》(1953-1958)序言
一 《诗选(1953-1955)》序言
二 《诗选(1956)》序言
三 《诗选(1957)》序言
四 《诗选(1958)》序言
附录二 新中国成立十周年诗选序跋
一 《十年诗抄》前言
二 《难忘的春天》后记
三 《田间诗抄》小引
四 《放歌集》后记
五 《迎春橘颂》序
六 《和平的最强音》后记
七 《繁星集》后记
八 《春莺颂》后记
九 《迎着阳光》自序
十 《召树屯》前记
十一 写《百鸟衣》的一些感受和体会
附录三 其他重要诗选序跋
一 五四以来新诗发展的一个轮廓(代序)
二 关于编选工作的几点说明
三 《工人诗歌一百首》内容提要
四 《工人诗歌一百首》序言
五 《战士诗歌一百首》内容提要
六 《战士诗歌一百首》序
七 《百花齐放》后记
八 《西郊集》后记
九 《回声续集》后记
十 《夜歌和白天的歌》重版印记
十一 《刘大白诗选》出版说明
十二 《殷夫诗文选集》本书出版说明
十三 《马凡陀山歌》出版说明
后记
序言
黄发有
2021年12月31日,洪亮
通过微信发来短信,希望我
为他即将出版的专著《中国
当代诗歌副文本研究》写几
句话,我第一时间答应了。
因为杂事缠身,天天忙于开
会和写材料,我一拖拖了两
个多月,才有空阅读书稿。
看着电脑屏幕上的一行行文
字,我的脑海里总会闪现洪
亮朴实的身影。洪亮出生于
福建永定的一个客家山村,
为人忠厚,做事踏实,具有
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坚韧不拔
的毅力。他2001年从福建
师范大学本科毕业后,到龙
岩师专外语系担任辅导员。
工作两年后,他于2003年
考入福建师大攻读硕士学位
,毕业后回到龙岩学院任教
。又过了两年,他精进不已
,于2008年考入福建师大
攻读博士学位,2011年按
期获得博士学位。2016年6
月,他进入南京大学文学院
从事博士后研究,我是他的
合作导师。2016年年底,
我调离南大,他的合作导师
改为沈卫威教授。我的老家
上杭和永定相邻,两地的风
土人情颇为相近。本科毕业
后,我自己也在龙岩这座山
城工作了一段时间。在洪亮
的周围,有我的一些亲戚、
同学和朋友,所以每次见到
他,都觉得很亲切。现在会
有一些身边的人将洪亮视为
成功人士,但他们并不了解
洪亮付出了多大的努力。而
且,在一个日益功利化的大
环境中,越来越多的人看重
的是世俗的名利,他们衡量
学术价值的砝码是名位与金
钱。洪亮从来没在我面前抱
怨过什么,他总是以谦和的
姿态面对世界,对一切都心
怀感恩。我心里很清楚,他
肯定时不时会有一种孤独感
,因为洪亮走过的道路,我
更早就走过。如果不是对读
书和研究有持久的热情,学
术的道路崎岖不平,很容易
半途而废。有趣的是,一个
人痴迷学术,放弃各种机会
,往往是身边的亲友首先表
示怀疑。至于那些视你为怪
物的目光或言论,见多了也
就不觉得奇怪了。
巫洪亮主持两项国家社
科基金项目、一项教育部社
科基金项目和多项福建省社
科项目,在《文艺研究》《
当代作家评论》《北京社会
科学》等刊物发表二十余篇
学术论文。在今天的学术环
境中,对于一个偏居小城的
地方高校的学者而言,要取
得这样的学术成就有很高的
难度。有不少大刊物在遴选
稿件时会设置学术门槛,那
就是先看作者所在单位的学
术地位,一看是地方院校作
者的来稿,就直接拒稿了。
洪亮在自己的投稿经历中,
肯定吃过很多的闭门羹,当
然这种挫败并没有让洪亮感
到气馁,而是激励他不断提
高自己的学术水平,用过硬
的学术质量去打动学术期刊
的编辑。
《中国当代诗歌副文本
研究》是洪亮主持的国家社
科基金项目的结项成果。我
认为这部书稿有三个显著特
点。一是论从史出。洪亮有
扎实的史料功夫,他持之以
恒,孜孜矻矻,在当代诗歌
史研究领域打了一口深井,
就像石油钻探一样,先是以
敏锐的问题意识,探明储油
区块,然后注意方法,循序
渐进。书中的论述言必有据
,没有随意的发挥,从原始
材料中提炼出学术观点。副
文本是附属的文本,其价值
很容易被忽略,常常被人视
为可有可无的边角料。洪亮
是一个精耕细作的有心人,
从沙里淘金,从不同形式的
当代诗歌副文本中发现种种
问题,积沙成塔,串珠成链
,还原出当代诗歌中被遮蔽
的历史景观。他从细节入手
,有些局部做得细致入微,
就像是工笔细描。另外,他
注意到了不同碎片之间的内
在关联,观察到当代诗歌研
究中的一些历史盲点,抓住
一些被轻慢的历史线索,独
辟蹊径,勾勒出当代诗歌发
展的别样的脉络。
二是边缘突破。洪亮主
持的另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
目为“百年中国朗诵诗与诗
朗诵史料整理与研究”,他
善于发现被学术界忽略的研
究领域,经过长期的史料积
累,展开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像诗集的序跋、诗集的广
告、诗刊副文本、诗歌与图
像的关系等研究对象,很少
有人进行专门研究。以当代
诗歌报刊为例,研究《诗刊
》《星星》的成果颇丰,但
很少有研究者提及《大众诗
歌》《人民诗歌》《群众诗
画》等报刊。对于一个生活
在东南山城的学者而言,要
获取或查阅这些资料,跟生
活在学术中心的研究者相比
,付出的辛劳要大得多。身
处边缘的洪亮利用边缘材料
,在边缘地带寻求突破。事
实上,在当代诗歌副文本的
背后,牵涉副文本与正文本
、当代诗歌的生产与传播、
图文关系、作者编者与读者
的多重互动。基于此,作者
对当代诗歌副文本的研究不
是静态的分析,而是在动态
的框架中考察当代诗歌场、
媒介场、社会场之间的复杂
关系。在多样的、不同性质
的场域或系统的交互作用处
,因为某些因素或系统属性
的差别和协合作用,导致场
域或系统发生变化,形成了
独特的边缘效应或周边效应
。这部著作注意到了副文本
在复杂的文本系统中的边缘
效应,这是很有意味的发现

三是守正创新。洪亮的
研究路子很正,下足了“笨”
功夫,没有走捷径,他的学
问是慢慢地磨出来的。他长
期研究当代诗歌史,依据的
又是少人关注的副文本,在
一个冷僻的研究领域自得其
乐。按照常理推测,长期经
营一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3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