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无尽的怀念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刘青
出版社 兰州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通过“吾父吾母”“普通人家”“家有良风”“勿忘勿念”四篇内容记述了作者不幸罹难的父母亲刘思义、张凤英的一生,以质朴的文字、白描和直叙的手法,以我国当代历史为背景讲述了父母亲在成长、爱情、婚姻、家庭、事业方面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使作者父母亲的形象跃然纸上,使作者的良好家风得以展示,作者的哀思之情透过纸墨酣畅淋漓地传达给读者。
目录
第一篇 吾父吾母
一、父亲的童年
二、走出西山沟
三、困难时期的爱情
四、张家大小姐
五、组织部里的年轻人
六、梯田县的年轻书记
七、为家乡种下致富果
八、怎样当好一把手
九、母亲的事业
第二篇 普通人家
一、父亲总是在下乡
二、母女的秘密
三、严母慈父
四、爱的方式
五、望子成人
六、重女轻男
七、包办婚姻
八、育孙日记
九、大家庭
第三篇 家有良风
一、言传身教
二、勤俭持家
三、孝敬父母
四、兄友弟恭
五、夫妻和睦
第四篇 勿忘勿念
一、追思绵绵
二、我们都很好
三、孙儿的礼物
四、老屋和柏树
五、情满人间
后记
序言
1999年11月10日,我的
父母不幸罹难,永远离开了
我们。随着岁月的流逝,失
亲之痛慢慢地隐藏到心灵的
深处,感怀思念之情渐渐涌
上心头。念及父亲生前着手
撰写的回忆录《义斋笔记》
刚刚开了个头,为帮他完成
未竟之愿,遂萌发了写这本
书的念头。
2009年11月,时逢父母
逝世十周年,兰州静宁同乡
联谊会征集、编辑并印制了
一本《怀思集》,其中收录
父母生前亲友、同事书写的
诗文悼词等二十余篇,并选
登了父亲的部分日记和文稿
。这本文集由父亲生前同事
及挚友金福存先生一力策划
、督办,用心之良苦,我等
亲属不胜感激。这本文集对
我而言,意义重大。正是这
本文集,让我体会到了文字
的力量,也更深地理解了父
亲对写作的热爱。
翻开文集,细细读来,
看到文中所述的父亲在少年
时期,虽历经种种苦难,却
不屈不挠,笑对人生,心中
不禁恻然,又骄傲不已。再
读到父亲的自述,字字句句
拨动我的心弦。恍惚间,看
到父亲坐在书案前,低着头
,笔尖在纸上发出沙沙的声
音,手指间香烟缭绕着,柔
和的灯光静静地洒在他脸上
……不知不觉中,眼前的字
迹已模糊难辨,喉中哽咽到
痛,只能掩卷。窗外一轮孤
月斜挂苍穹,月华如水,我
脸颊边一片冰凉。
转眼间,又是十年光阴
飞逝,惊觉父母离开我们已
整整二十载。在过去的七千
三百个日子里,没有一天不
为这过早的离别哀悼,没有
一天不为未报恩亲而悔恨。
每每人夜,总想梦里能见到
他们的身影,却又总是难以
成眠。常常于午夜梦回,茫
然四顾,黯然垂泪。闭上双
眸,父母的音容笑貌俨然如
昨,与我们围坐一起,言笑
晏晏。
岁月无情,而今我已鬓
发染霜,膝下稚子已长大成
人。大姐与小弟虽然远离家
乡,但我们血脉相连,亲情
在岁月绵延中愈加深厚。每
到清明及年节时,我们相聚
兰州祭奠父母,相互抚慰,
追忆往昔,倾诉衷肠。血浓
于水,一家人终归是一家人
,无论距离多远,血脉与爱
将我们紧紧相连。
2018年8月,我与四爸商
议,为寄托亲人二十年来的
深切怀念,将父母生平故事
和昔日共度之时光的点点滴
滴,记录成书,不为树碑立
传,只为留存传家,德育子
孙。
提议得到大家一致赞同
。最后决定让我主笔,恳请
金福存先生指导,由四爸负
责亲友联络和资料收集整理
事宜。这一年间,长姐小玲
、小弟小军均从上海回来予
以协助,大爸、三爸、大舅
、二舅、小姨举家出动搜集
素材,赵国民、潘伟荣、岳
玉霞不辞辛劳整理素材,毛
鸿远、王廷贵、杨继元、王
长久、李雪松、王军、苏国
庆、李明龙……诸位父亲生
前同人好友也帮助回忆往事

2019年5月23日,三爸因
心脏病发作不幸在美国去世
。就在2018年中秋,他还
专程驱车前往静宁、庄浪两
地走访父母生前故人,并回
到西山沟村,与老家亲人商
量祖屋重修事宜。三爸性格
豪爽耿直,行事洒脱无羁,
一生经历丰富多彩,足迹踏
遍世界各地,我辈望尘莫及
,想必也无憾了。逝者已矣
,愿他一路走好。
为不负重托,我竭尽全
力完成这本书。从整理素材
、拟订提纲、完成初稿、二
次修订到最终成书,历时三
年有余。因公务繁忙,大多
是利用休假或夜晚写作。我
尽可能地以朴素的语言,讲
述父亲母亲真实的人生。记
述的这十余万字,虽文字粗
鄙,亦有疏漏,却是呕心沥
血、情真意切之作。
两年多的写作过程,是
不断用往事拷问灵魂的过程
,也是重温昔日与父母共度
美好时光的过程。这个过程
可谓苦乐参半。过去也有人
找到我,说想要写关于我父
母的事,都被我婉言谢绝了
。现在由自己来写,我想,
或许可以将之作为一种告别
,让我能够和父母好好地说
一声再见。
这本书,仅为告诉人间
,我的父亲刘思义、母亲张
凤英是怎样的人。倾注于字
里行间的思念,让亲者感同
身受,足矣。
是为序。
刘青
2021年5月25日
导语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投影,了解父母,正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我们自己。
本书比较清楚、全面地讲述了父母亲的一生,表达了对亡父亡母的悼念之情。该书篇章结构均衡,叙述文字通晓畅达,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阅读性较强。
后记
看着终于完成的书稿,
不由感慨万千。
这应该是我这辈子唯一
的一本书。毕竟,我没有父
亲在文学方面的天赋和造诣
,所以,这两年来的书写过
程,对我来说是挺煎熬的。
一方面,是撰文的困难,曾
担任秘书的我惯于公文写作
,虽然尽量让笔下的文字显
得生活化、通俗化,但积习
难改,仍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一些工作报告式的行文模式
;另一方面,是情感上的煎
熬,每一个字、一段话都是
煎熬。每每追忆往事,总难
免陷入父母离开时的悲痛之
中,就像把自己放在炉火上
反复炙烤一般,因而屡屡中
断写作。我在走访父母生前
好友、翻阅父母的日记与资
料时,从他人口中,从或熟
悉或陌生的文字中,一点点
地了解到不为我所知的父亲
和母亲,心中感到无比愧疚
:作为子女,对父母的了解
,竟然不如一个旁人!因此
深感愧疚。
当我和家人朋友说起这
件事时,大家不约而同地陷
入了沉默。突然之间才发现
,我们当中竟然没有一个人
能毫不犹豫地说:“我最了
解他们。”
现在人们总是要求父母
去多了解子女,却很少要求
儿女去了解父母。在我看来
,子女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
父母,其实是一种比较普遍
的现象。这或许是因为父母
不会给子女讲述太多的往事
,也或许是因为子女在成长
中一直忙于自己的学业、工
作、家庭等,忽视了和父母
的交流。
了解父母和他们的过去
,就是了解我们自己的成长
环境和家庭环境,这是一个
人了解自己的必要途径。现
在不都强调原生家庭对一个
人性格、品德、价值观的影
响吗?
了解父母的成长、学习
和工作经历,能够对我们自
身的发展有所裨益,让我们
更能体会父母的不易;了解
父母的恋爱经历,则会影响
到我们的恋爱价值观、择偶
观和婚姻观;父母教育子女
的方式,渗人我们的骨血之
中,作为一种观念,影响着
我们。这些优良传统与良好
家风,都将作为基因密码一
代代地遗传下去。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投影
,了解父母,正是为了更深
入地了解我们自己。
我想在这里对我的孩子
,以及更多的孩子说,趁父
母还在,趁记忆力还足够旺
盛,尽量去了解你们的父母
,记录他们的故事,留下更
多美好的回忆,不要让自己
空余悔恨。
尽管其间充满辛酸苦痛
,但我仍然要感谢这两年来
的书写历程,感谢亲人们将
撰写这本书的任务交给了我
。因为这本书,给了我重新
去了解父母的机会,让我能
够略微弥补曾经的遗憾。
在此,我要感谢曾经书
写过我父亲的甘肃省著名作
家姬广武先生,他为我推荐
了他的一位合作者,有多年
报刊、书籍编辑经验的郑玲
玲女士,在文稿的整理、编
辑和润色上予以帮助。她不
仅从结构篇章上进行了调整
,也对一些措辞不恰当、语
句不通顺的地方进行了修正
,使原本略显粗糙的文稿最
终畅晓通达。在此,还要向
为本书封面题签的著名书法
家秦理斌先生致以诚挚的谢
意。
在本书付梓之际,我要
再一次感谢所有提供帮助和
给予关注的人们;也诚挚地
感谢阅读这本书的人们,希
望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
鸣。
精彩页
一、父亲的童年
父亲出生于贫困山区的农民之家,自小就饱尝生活的不易,没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但因为家人的影响和自身的领悟,他始终不缺乏良好的文化熏陶与精神滋养,他的精神世界是充实的。西山沟这个偏僻古老的小山村,不仅养育了父亲,给了他一个清苦却快乐的童年,并赋予了他淳朴、勤奋、务实、好学的品质。无论后来走到哪里、身居何位,父亲从不曾忘记,他的根永远在这里。
西山沟
1942年9月23日,父亲在甘肃省静宁县的一个小山村出生。
这个叫西山沟的村子,坐落在海拔1400米左右的半山腰上,山下流淌着古老的葫芦河,山梁上是历代农人赖以生存的土地,贫瘠而宁静。山村距离静宁县城约七十多公里,一条曲折的山道连通着村子和山下的大路。但村里的人过去出行多是靠一双脚,沿着起伏如浪的山脊走,翻越大大小小的梁峁,大概用一天的时间才能到县城。
静宁是甘肃省的深度贫困县之一,而西山沟村又是静宁的一个贫困村,缺水少粮,生活很苦。但无论是父亲生前的言行作为,还是他在回忆录中的叙述,我都能感受到父亲对这里深深的眷恋之情。
据族谱记载,我们这一脉的刘家在西山沟落户至今约有120年,父亲儿时居住的老宅是高祖时期所建。高祖育有四子,我们的太爷爷(曾祖)为老幺。曾祖兄弟分家后,这方宅院为太爷爷继承。而后在此开枝散叶,如今已至第七代。我的奶奶还在世时,大哥(大爸长子)的第一个孙子出生,真正的五代同堂。
西山沟村现今的世居户大多是刘家子孙。曾祖这辈除了三房夭折没有后人外,长房、二房都人丁兴旺,现已成为一个大家族了。小时候跟父亲回老家,凡遇到的人都是沾亲带故的,让我总是搞不清辈分和称呼。父亲记性好,不但认得清人,与老老少少都能聊得很开心。
到了我们这一代,因考学、经商或在外务工,走出去了不少人,西山沟村的年轻人少了,留守老人多了。再到我们的孩子一代,西山沟就变成了爷爷奶奶的老家,对他们来说仅是一个听闻中的概念了。我曾带儿子回过一次老家,告诉他这是爷爷出生的地方,他用惊奇的口吻向我问道:“这就是我爷爷出生的地方吗?”多年后,他在追忆爷爷的文章中这样描述西山沟村:“……环境恶劣,资源匮乏,吃水还要走山路去山沟里挑。”
父亲其实很少和我们说起老家。他离家比较早,后来在平凉工作、结婚、生子,三个孩子都是在城里出生的,除了我经常跟父亲回老家外,姐姐和弟弟极少回去,甚至是母亲也没去过几回,他们对西山沟的印象都是很模糊的,对西山沟也就没什么感情。我想父亲应该是理解这一点的,所以不怎么提这个话题。
父亲工作再忙,每年老家是必须要回的。一般都是在年关最后几天。有时候时间太紧,他就在腊月二十八、二十九回去。背上一大包年货,到了老家后,先给长辈们依次拜年,然后陪着奶奶提前吃年夜饭,陪着奶奶在炕上说一宿话。第二天匆忙赶回自己的家,和我们一起过年。
在情感方面,父亲和大多数男人一样拙于表达,不擅长用语言来传递心中的真实想法,他都是以实际行动来说话。幸运的是,父亲与大多数男人相比,长于写作,写日记已成为他的习惯。他总是把所思所想付诸笔端,寄情于文字。老实说,之前因为缺乏沟通,我对父亲也缺乏了解,在整理他遗留下来的几箱笔记本时,我不敢说自己真正地走进了父亲的内心世界,但至少是触摸到了他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也正是通过阅读父亲留下的那些文字,我才渐渐发现,原来父亲是一个感情很丰沛、很细腻的人。父亲在去世前那年,开始写回忆录。但造化弄人,他只写到了自己的青年时期,在“文化大革命”初戛然而止。那是一个父亲常用的塑料皮日记本,用去了三分之一,一共写了二万六千余字,从出生开始,求学,离家,到走上工作岗位,与我母亲相识、结婚……清丽的语言、深沉的情感,字里行间饱含着一位游子浓郁的思乡之情和家国情怀。
从马鞍梁到黄北洼,从古中湾到毛栗嘴,我一点一点地熟悉着我生长的这个村庄。
从呱呱落地到睁眼看世界,神秘、懵懂、浑噩、新奇……新生命降生后的种种感受,在成人的经验世界里永远也找不到答案。
夏夜里此起彼伏的遍地蛙声回荡在西山沟和黄北洼之间,马鞍梁顶上的狼嚎总是那样恐怖和凄凉。
这是父亲在回忆录里开篇的一段文字,是对他出生之时、出生之地的描述。可以看出,他深爱着自己的家乡,同时也为家乡的贫穷落后而深感悲伤。西山沟村位于静宁县的最南端,属仁大镇辖区,处于群山包围之中。父亲说西山沟村可能是静宁县全县海拔最低的山区村落,偏安一隅,孤零零地挂在山腰上。仁大镇所在的仁大川,是静宁县首屈一指的富庶之地,传说以前叫任当川,是一户姓任的人家发家之后当②下的。顾名思义,仁大川是个平川,为葫芦河流域河谷川地,北接李店镇、贾河乡,南与秦安县、东与庄浪县相邻。仁大川水资源丰富,境内有治平河、清水河、葫芦河,素有静宁小江南之称。但富足仅是在川中居住的人,周围山区因山大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12: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