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什么是民族认同?民族认同如何影响民族关系?如何促进和改善民族关系?以回答这些问题为出发点,本书首先以认同理论为分析视角,探讨了民族认同的心理学内涵,并以实证研究结果为依据,揭示了民族认同对个体和群体的意义与功能;其次,讨论分析了民族认同、民族内隐观、民族刻板印象和民族接触等变量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民族关系的一个整合路径;最后,对我国和西方国家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与理念进行了比较,肯定了我国民族工作的思想优势,并围绕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工作主线,提出了若干建设性意见。 本书旨在帮助读者科学地认识民族认同,理解民族认同在民族关系中的作用,对促进跨民族交往与沟通,促进各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高承海,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与社会治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国内《心理学报》《心理科学进展》等核心杂志的审稿专家;主要从事民族心理与教育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民委青年基金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进展》《心理科学》《世界民族》等核心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研究成果多次获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甘肃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一等奖等多项科研成果奖励;荣获“甘肃省优秀青年文化人才”“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等荣誉称号。 目录 导论 1 自我与社会认同:群际关系的理论基础 1.1 自我与认同概述 1.2 认同的理论 1.3 认同的心理功能 1.4 社会认同理论 1.5 总结 2 民族认同:概念、意义与功能 2.1 种族、族群和民族 2.2 民族认同及其成分 2.3 民族认同的操作化 2.4 民族认同的形成与发展 2.5 民族认同与文化适应 2.6 民族认同与心理健康 2.7 民族认同与民族关系 2.8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2.9 总结 3 大众眼中的民族:民族内隐观与民族关系 3.1 内隐观与群际关系 3.2 内隐观的类型 3.3 心理学家如何操作内隐观 3.4 内隐观与群际关系 3.5 民族内隐观 3.6 改变民族内隐观可以改善民族关系 3.7 总结 4 热情还是能力?民族刻板印象的内容与结构 4.1 刻板印象及其特征 4.2 刻板印象的功能及影响 4.3 刻板印象、偏见与歧视 4.4 刻板印象的测量 4.5 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理论 4.6 民族刻板印象的内容与结构 4.7 民族刻板印象对民族交往的影响 4.8 总结 5 民族接触:改善民族关系最有效的社会策略 5.1 群际接触假说 5.2 群际接触减少偏见的效应检验 5.3 群际接触减少偏见的机制 5.4 群际接触减少偏见的理论解释 5.5 群际接触理论的研究进展——想象性接触 5.6 群际接触理论研究总结 5.7 民族接触减少偏见的机制——中国的实证研究 5.8 民族接触弱化民族本质论及其机制 5.9 总结 6 整合的策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6.1 交往交流交融与民族关系 6.2 影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心理因素 6.3 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心理路径与策略 6.4 总结 7 处理民族关系:中西理念与政策差异 7.1 西方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 7.2 多元文化主义的困境 7.3 对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实施的评估 7.4 多元文化主义的转向——公民整合政策 7.5 中国的“多元一体”民族理念及政策 7.6 总结 8 新时代民族关系的目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8.1 中华民族概念溯源 8.2 中华民族研究的几个核心主题 8.3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8.4 总结 参考文献 序言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提出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 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 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后 ,各学科都开始从“社会治 理”的视角研究我国的社会 现实问题,以期为我国的社 会治理提供智力支持,可以 说“社会治理”成为整个社会 科学和各领域内的热门词。 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的心 理与行为的学科,兼具自然 科学和社会科学之属性,在 整个社会科学中具有基础性 的地位,在社会治理中具有 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心理学之所以在社会治理中 如此重要,是因为无论社会 治理的主体还是社会治理的 对象都是人,而社会治理中 人的关键是其心理与行为。 在各领域内了解人的社会心 理与行为,探讨心理与社会 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社会 治理若能“由心而治”,将会 取得显著的成效。 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 的民族关系,维护国家的统 一与稳定始终是我国政府工 作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九届 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 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 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 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 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 观宣传教育,打牢中华民族 共同体思想基础。全面深入 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由此可见,“民族治理” 是构成我国社会治理的重要 内容之一。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 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 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 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 体意识的意见》指出,新时 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要 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意识为根本方向,坚持以加 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 本途径。该意见明确我国民 族治理的根本目标是铸牢中 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途径 是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那么如何来促进交往交流 交融?这涉及如何处理民族 关系的问题,在社会心理学 中则属于群际关系的研究范 畴。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研 究民族关系,了解民族心理 与行为,探讨民族关系的社 会心理机制问题,有助于促 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 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社会心理学家一致认为 认同是连接个体和社会的纽 带,能洞悉个体行为(包括 人际和群体行为)与社会互 动的作用机制。认同形成于 社会互动之中,形成何种认 同又影响着个体的社会行为 。因此,本书主要从社会心 理学的角度出发,在社会认 同理论的视角下,探讨了什 么是民族认同,民族认同对 于个体有何重要的意义,民 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什么关 系,民族认同在民族交往和 民族关系中扮演何种角色, 如何促进民族交往、改善民 族关系等相关问题。在此具 体作三个方面的说明:一是 民族关系的重要性;二是为 什么要以认同的视野来探讨 民族关系;三是对本书各章 内容作一个简单的总体介绍 ,从而让读者对本书有一个 宏观的了解,方便有选择性 地阅读。 1 民族关系的重要性 全世界有2000多个民族 ,共构成200多个国家和地 区,绝大多数国家是多民族 国家。处理好国内各民族之 间的关系,尤其是少数民族 和主体民族之间的关系,是 多民族国家政府重要的国家 任务之一,其主要原因有两 个方面:一是只有处理好民 族关系,才能防止多民族国 家分裂为多个国家,这事关 国家的统一与稳定,比如历 史上的南斯拉夫和苏联的解 体。当今世界仍有许多国家 内部闹独立,比如加拿大的 魁北克、英国的北爱尔兰和 苏格兰都试图独立,等等。 二是只有处理好民族关系, 才能充分发挥多民族国家的 多元文化优势。多民族的本 质体现为文化的多样性,每 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 都创造了独特、灿烂的文化 ,正是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了 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因而 ,促进多民族国家内部民族 之间的文化交流互鉴,构建 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多民族 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正 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所说, “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 ,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 因素”。 从个体的角度来看,民 族关系也事关个体的身心健 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心理意 义,因为民族认同是个体自 我概念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多民族的社会环境中, 比如在多民族混合学校、多 民族的企业组织等机构中, 民族身份差异、文化差异都 得以凸显,人们都会面临着 文化适应的问题、跨文化交 往的问题,面临着处理“内 群体”和“外群体”关系的问 题。这些问题能否得到很好 的处理,既与个体的身心健 康息息相关,也对民族交往 和民族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 第8章讲述新时代我国民 族工作的根本方向——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章 看似与前几章关联不大,实 则不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 显著特征是“多元一体”,即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构成 的,这是“多元”,“多元”构 成“一体”,即中华民族共同 体。我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 同体意识的关键是要处理好 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尤其是 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关系 ,这个关系处理好了,铸牢 中华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