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适合基础教育工作者、家庭教育从业者及中小学生父母阅读。 这个世界一天一个样,但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教育观点及教育逻辑却没有出现大的变化。针对这一问题,本书从教育工作者及学生家长的双重视角,以教育为切口,希望为大家找到破局之法。 首先,作者通过严密的辨析,打破大家对教育的传统认知,将广大家长从教育焦虑、盲目跟风之中唤醒,重新审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自己在孩子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其次,从大家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入手,思考其背后的教育问题,让大家主动寻求改变;再次,提出一些积极的、面对未来的、聚焦于孩子成长的教育逻辑、教育方法、教育路径供家长们参考,让家长们能够理性看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从容规划孩子的美好未来;最后,作者将两种理想的学校教育范式呈现给读者,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办学及教育教学参考,更为家庭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更为广阔的拓展空间。 作者简介 张杰,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生于1985年,籍贯四川内江。2009年毕业于西华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大学毕业以后在四川、北京、河北、广东、山东、重庆等地从事学校教育工作,先后担任民办中小学校学生中心副主任、团委书记、招办主任、校办主任、校长助理、副校长、执行校长等职务。 在10多年家校一线工作中,一对一接触了数千个学生家庭,看尽了教育的“世间相”,见证了诸多家庭教育的成功,也让众多家庭走出了迷茫、摆脱了焦虑。他坚信教育就是解决方案,父母的教育认知就是孩子的起跑线。 目录 第一章 遥远的教育 1.父母的教育使命 2.寻找完美的教育 3.教育的底层逻辑 4.教育的几个层次 5.教育的个性化 6.教师,是个变量 7.教育的终极目的 第二章 教育的觉醒 1.并不意外的教育内卷 2.教育离生活越来越远 3.喊一声,你敢答应吗? 4.如此不堪的家庭教育 5.社会现象与教育反思 第三章 教育必修课 1.人生设计让美好发生 2.人生设计的教育逻辑 3.孩子,我能为你做什么? 4.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 5.我们一起走过这15年 6.选择学校的黄金标准 7.这些话,要告诉孩子 第四章 教育“理想国” 1.有更好的现在,才有更好的未来 2.以终为始,你的孩子将无可替代 后记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序言 我曾看到太多的家长为 了让孩子考上一所好大学而 辗转于各个培训机构,也曾 看到他们为了给孩子一个好 的教育环境而不断搬家;我 曾看到一个饱含沧桑的中年 农民拿着一沓零钱规划孩子 的出国留学道路,也曾看到 一个破产的企业家卖掉别墅 送孩子到国际学校读书;我 曾看到谈及孩子就伤心落泪 的母亲,也曾看到考上名校 的学生家长喜滋滋成为各种 经验分享会的座上宾。教育 让多少父母忧愁,也让多少 父母成就了孩子,成全了自 己。教育,已经成为每个家 庭最重要的事。 对孩子的教育,我们既 对学校百般挑剔,也对我们 自己愈加苛刻。但事情就是 这样,我们在不在乎的人和 事面前可以很从容淡定,在 我们非常在意的人和事面前 却手足无措。我们越紧张教 育,就越感无助。从不知道 自己不知道,到知道自己不 知道,因此我们奋起直追, 参加各种学习班,总希望能 从专家学者身上取得一些真 经,也能从他人的成功经验 中学习到一些实用的做法。 但其结果往往不理想,成功 无法复制,因为孩子不是“ 别人家的孩子”,我们不是“ 别人家的父母”。 可能是学教育心理学专 业的缘故,我总是习惯在一 些社会现象和社会事件中去 思考教育的因素,去寻找教 育的蛛丝马迹,去考量教育 的功过是非。除此之外,我 还习惯于将教育作为一个人 、一个家庭、一个民族发展 的“因”,去解释我们的见识 、我们的处境和我们的价值 追求。当我步入教育大道, 从事教育职业时,我越发相 信:教育就是因,教育者就 是种因的人。因为教育不可 逆,所以无论是作为教育工 作者还是父母,在真正了解 教育之前,在为参与教育做 好充分准备之前,都需要谨 言慎行、谨小慎微。 “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 。有术无道,止于术。”曾 经,我也一度迷信于教育表 面的差异与新奇,但是现在 ,我则更关注教育本身。如 果术尚可求,那么教育的“ 道”在哪里?教育的逻辑是 什么?我相信,在我们的身 边有很多的觉醒者,有很多 的先行者,看看他们是怎么 蹚过教育的河、怎样翻越教 育的山,再多的方法、再好 的经验如果不服务于孩子的 成长,那就没有太大的意义 。 在本书中,我以教育工 作者的视角、以一名父亲的 思考,向大家讲述我们应该 掌握的教育逻辑,怎样重新 认识教育,怎样扮演好父母 角色,怎样为孩子去规划、 选择教育路径。本书没有高 深的理论,只有平实的语言 ,希望所涉案例都可以成为 我们思考的载体,成为我们 权衡利弊得失的参考。 导语 在本书中,作者以教育工作者的视角、以一名父亲的思考,向大家讲述我们应该掌握的教育逻辑,怎样重新认识教育,怎样扮演好父母角色,怎样为孩子去规划、选择教育路径。本书没有高深的理论,只有平实的语言,希望所涉案例都可以成为我们思考的载体,成为我们权衡利弊得失的参考。 后记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在与教育界的朋友或者 家长们交流探讨教育的时候 ,我们总是会分享很多的观 点和认知,每个人对教育的 认识都不同,或者我们每个 人所在的教育环境、教育阶 段就有差异,我们不同的教 育经历更是带来了不同的教 育结果。但不管我们有着怎 样的分歧与争论,最终都会 落脚到“教育的逻辑”去评判 我们的思想、思考是否有偏 颇。逻辑对了,教育就对了 。我把这些年通过教育的实 践,在教育的前端对教育的 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希望能 对身处迷茫中的教育工作者 、家长有所启发;更希望得 到教育同人及广大教育专家 学者的指正。 在我的人生成长及职业 发展过程中,有太多的人值 得感谢。我的父母及爱人这 么多年以来总是能够理解、 包容、支持我的任性,让我 能够安心地在全国各地奔走 ,追求教育事业;小学班主 任黄俊英老师、初中班主任 余华忠老师、高中班主任曾 光珍老师以及罗建明老师、 胥树轩老师、王模老师,于 我亦师亦友,让我看见教育 者的无私无畏,对我进入师 范大学学习、选择教育行业 有重要的影响;龚波师兄、 赵友斌师兄、陈洪兵书记、 刘煜炎博士、黄仁道校长、 方惠校长、郝少林校长、梁 勇校长等师长和教育前辈在 我的职业发展过程中给了我 极大的帮助与鼓励;在本书 的出版中,李玮院长、柳袁 照校长、谢萍博士、萧斌臣 院长、张蔚先生给予无私指 导,感谢你们!感谢大家让 我受益于教育,并踏上教育 事业这条康庄大道。 虽然当前的教育还有一 些瑕疵,正如我们自身一样 ,它在变得越来越好。在本 书中虽然列举了诸多的教育 案例,或成功的,或失败的 ,并不是希望给大家带来新 的焦虑,而是想要借此让大 家不断学习反思,以更加从 容淡定的心态走进教育,让 优质的教育服务于我们的学 生。最后,我想与大家分享 一个观点,也算是给大家一 个幸福的提醒,那就是:我 们生活在一个最好的时代。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我们拥有祖宗父母为我们积 攒下的富足的物质财富,不 用为吃不饱饭而担心,不用 担心天冷了没有棉衣和羽绒 服,不用担心下雨了只能光 着脚丫在泥泞路上狂奔。这 为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为 我们的梦想追求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感恩、感谢我们的 父母。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我们每天手捧国学经典诵读 ,与历代哲人先贤相伴,汲 取中华五千年的精神文化力 量,让智慧充盈我们的内心 ,赋予我们“以家国论天下” 的胸襟和眼界,“以古今断 明天”的魄力与豪气。在这 个时代,我们是读书人,是 文化人,是中华优秀文化传 统的继承人。“少年当解韶 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 愿所有的学生都不负光阴、 不负时光,用知识与汗水许 自己一个大好前程!愿所有 的父母都不忘终身学习,成 为孩子的榜样!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我们的孩子是天生的互联网 一代,只要他愿意,他可以 不出家门就阅尽天下美景, 他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一个角 落的人成为朋友,他可以享 有国内甚至国际最先进的教 育、科技资源。在这个时代 ,没有人是坐井观天的青蛙 ,整个世界都在我们的眼前 。愿所有人都能够心怀天下 、放眼世界,做一个胸有大 志的逐梦人、弄潮儿。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曾经我一度以为,我们的孩 子会和我小时候一样——只 有挑灯夜战才能取得优异的 成绩,只有优异的学习成绩 才能代表优秀,只有优秀的 成绩才能出人头地。很庆幸 ,在这个时代,身心健康和 高尚的人格品质是我们首要 的追求,优异的学业成绩是 先进教育的必然结果,也是 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结果。 因此,在这个时代,我们可 以充分追求个性,可以有我 们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我们 可以在这个多元的世界里找 到并构建属于我们自己的核 心竞争力。因此,在这个时 代,我们可以与众不同,我 们可以追求新颖与创新,我 们可以让生命得以自由绽放 !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的时代已经过去,在这个 时代没有“怀才不遇”,只有 “怀才不足”。“学习”与“创 造”也不再是人生不同阶段 的主要任务,而是并行的两 大人生主题。只有不断学习 ,才能让我们有创造的资本 ;只有不断创造,才能体现 我们的社会价值!家长们, 教育工作者们,愿我们在新 时代携手,在这片土地上共 谱教育传奇!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这个世界、这个时代不属于 有钱人,也不属于有权人, 它属于有心人。愿我们做一 个有心人,做一颗闪亮的星 ,点亮自己,也不忘照亮他 人。 愿我们不负这个伟大的 、最好的新时代! 书评(媒体评论) 家庭教育贯穿于亲子的 每一个交集时刻,看起来很 近、就在家长身边;然而, 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科学客 观的底线认知、没有正确的 方法,有效的家庭教育实则 很远。《教育大变局》,让 家庭教育更有力量! ——北京三宽教育科学研 究院院长 萧斌臣 逻辑对了,奖励或惩罚 都是对的;逻辑错了,奖励 或惩罚都是错的。拨开教育 的假象和乱象,参透教育的 本质和真相,书中的教育思 想值得反复回味。 ——剑桥大学博士、国际 教育专家 刘煜炎 本书基于教育实际,脱 离单调的理论和乏味的说教 ,就新时代家长应该秉持的 教育逻辑娓娓道来。作者对 社会现象及教育案例的再现 及入理剖析,对教育本质的 回溯,对未来教育的思考, 足以引起读者对教育的自觉 、自察、自醒,本书是值得 一读的好书。 ——学习力教育专家、家 庭教育专家 郝少林 张杰是个思考者,也是 一位勤恳的实践者,他是一 名教育工作者,也是一位好 父亲,他以不同的身份、经 历和视角探索教育的本质。 这本书,平实无华的文字读 来却是感人至深,客观独到 的见解读来却是情真意切。 ——国际教育社区“蓝橡 树”创始人 张蔚 精彩页 1.父母的教育使命 在很多教育沙龙、教育座谈的场合中,我都愿意跟家长们有个互动:教育,对家长们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有的人没有答案,有的人有很多答案,而这些答案往往又没有太“通透”,就如同小学班主任问我们长大以后的理想是什么,同学们的答案五花八门,几乎涵盖了各种职业,但是并没有几个答案是经过我们深思熟虑、认真思考得来的。 是啊,我们每天都在为孩子的教育问题焦虑、担忧,孩子的教育到底意味着什么呢?让孩子接受教育是一种责任,让孩子能够在社会上生存,通过教育让家庭摆脱贫苦,通过教育让家族扬眉吐气……或者,只是在履行一种义务。这些可能都是我们真实的想法,也可能只是临时应对外界疑问的一个理由。 如果我们对于孩子的教育,从一开始就不清晰,就没想明白,当后面出现一些问题的时候,被动应对也就不奇怪了。在我的成长乃至职业生涯中,有很多重要的节点或者拐点,而对于教育认知的拐点是在我成为父亲以后。在那之前,我和很多人一样,基本上每天都是以一种超然、洒脱的态度生活,做着“顺其自然”的事情。 我的家乡是四川一个普通的小山村,村里人大多为初中毕业,选择务农或外出打工挣钱。幸运的是,我的父母为了让我们走出山村,坚持供我们兄弟俩读书,他们坚信:读书有用。因此,我们兄弟俩是村子里鲜有的大学生。 初中毕业后,我周遭的同龄人都相继外出打工。每当过年的时候他们便会返回家乡,为家里添置一些诸如电视机、电风扇一样的家用电器,或者修建房屋。总之,他们做着“光宗耀祖”的事情。再加上村里的老人们总是念叨“读书无用”,因此对“读书改变命运”的怀疑也一直伴随着我的整个求学生涯。 终于,大学毕业后,我和弟弟相继在城里工作和生活,我们“坐办公室”的工作给了村里人很大的冲击,毕竟我们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不用汗流浃背用体力劳动讨生活。显然,我是教育的受益者。 也正是从这时候起,我慢慢地感受到读书人在农村的影响开始有变化,不断地有人教育孩子“好好读书”。 我也知道,我们命运的改变是父母的辛勤付出换来的。因此,而我不止一次地告诉自己:不能在父辈为我们创造的条件上驻足停留,一个家族命运的改变或许需要几代人,而我也需要为我的孩子创造更好的教育条件和环境。 2016年,我的女儿出生了,看到她圆圆的小脸的一刹那,我就开始思考我能带给她什么。我怀抱着一个幼小的生命,她将在我和她妈妈的呵护下长大,她需要什么,我们又能够给到她什么,我们是否有足够的智慧与能力让她成为她想要成为的人和社会需要的人?除了初为人父的喜悦,我还有一些担忧,缺乏底气。 作为一个父亲,在未来无数的日子里,我到底能够教会女儿多少东西?在女儿几个月大的时候,我毅然报读了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我要继续学习,孩子会逐渐长大,我不能不再成长,这应该是孩子带给我最大的感触和行动改变。 2017年端午节我们回到老家,得知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只有留守老人带着留守儿童住在青砖绿瓦的新房子里。这幅景象着实让人伤怀,也令很多父母无奈。在与家人交谈的时候,他们说:在农忙的时候,有的爷爷奶奶会为了忙碌一亩三分地而将孩子锁在家里看电视。 乡亲们为了改变家庭的命运,或者为了住新房、开汽车,不惜远离父母和孩子。但是城里人不惜卖房卖车只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更好的教育条件。 不可否认,家乡的生活水平较20年前已经大幅提高,这也是乡亲们不辞艰辛、努力奋斗得来的结果。但不容忽视的是,孩子们城乡接受教育的差别确实存在。 在这“城镇化”“地球村”的时代里,我希望我的女儿今后能够站在一个更好的起点上去开始她的人生和追求。 我庆幸,我有一对睿智的农村父母,送我进学堂;我要让我的女儿同样庆幸,她有一个有远见的父亲。此时,我更庆幸,在孩子的成长之路上,我还有机会创造一些有利的条件和环境,让我的女儿接受更为良好的教育。 近年来,我们也看到: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在尝试着各种各样的改革。但是作为一个教育大国,无论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怎么变、我们的考试规则怎么变,我们的选拔标准怎么变,人们对传统教育的认知和认可已经根深蒂固,实现教育变革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我们经常听说“高考是目前中国最公平的事了”,从考试角度来讲这个论断是对的,但一辈子的事有多少能够在《5年高考3年模拟》中找到标准答案?如果对学生的评价标准都是片面的,就很难实现真正的公平。 P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