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第二个经典时代--重估唐宋文学(吕正惠集)
分类
作者 吕正惠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为了在‘台独’气氛极端浓厚的台湾好好当一个中国人,我必须重新认识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
“避居斗室,苦读群书,遐想中国文化的过去与未来,在台湾一片‘去中国化’的呼声之中,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处。也正如孔子所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就这样,中国文化成了我的精神家园。”
本书为台湾学者吕正惠重新认识中国、思考中华文明的结晶之一。他将唐宋文学放入中华文明形成的历史里进行重新评估,突出唐宋文明为中华文明提供了第二批的文化经典,书中三辑共18篇论文,提出了不少耳目一新的见解。如:韩愈的《师说》的重要性不减于《原道》,打破了魏晋以来门阀士族为中心的思考模式,确立了由庶族士人担当起师道学统的理据,在文化史上具有摧陷廓清之功。宋诗有宋诗的世界,有资格跟唐诗比肩,取材和形式都比宋词更广阔、丰富,是最能代表宋代文学的,不应该被唐诗和宋词夹杀。在重估唐宋文学成就之大要的过程中,更可见中华文明之吸纳融汇、生生不息、延绵不绝的特质。
作者简介
吕正惠,1948年生,台湾嘉义人。台湾大学文学硕士,东吴大学文学博士。先后任台湾清华大学与淡江大学中文系教授,专治汉魏六朝诗、唐诗和中国现代文学。著作有《杜甫与六朝诗人》《抒情传统与政治现实》《小说与社会》《战后台湾文学经验》《CD流浪记》等。
目录
序论一 中国文化的第二个经典时代
序论二 中华文化的再生与全球化
第一辑
韩愈《师说》在文化史上的意义
宋词的再评价
东坡《念奴娇》的再诠释——兼论东坡在黄州的心境
被唐诗和宋词夹杀的宋诗
唐宋古文
古文文气论举隅
第二辑
武周革命与盛唐诗风
论李白诗歌的两大特质——兼谈李白的出身问题
发端于“拟古”的诗艺——《古风》在李白诗中的意义
简论韩愈诗中的“奇趣”
《长恨歌》的秘密——白居易早年恋情的投影
新乐府运动及其政治意义
白居易的“中隐”观及其矛盾
第三辑
从《诗家一指》的原貌谈《二十四品》非司空图撰
重订《诗家一指》
南宋诗论与江西诗派
中国文学史上的元好问
王士禛、沈德潜“辨体”论之比较
附录
傅璇琮先生与唐代文学研究——一个台湾学者的体会
悼念傅璇琮先生
叶嘉莹先生的两首诗
中国文化是我的精神家园
序言
我生于1948年11月,西
医的病历上注记我的年龄是
“74岁6月”,十分精确。在
这个年纪出版文集,未免太
早了,何况就著作的数量和
质量而言,我实在没有资格
出版文集,可以说,这是“
情非得已”的。这事说来真
是有点话长,我尽可能长话
短说。
我在就读高中阶段,就
立志要当一个研究中国古代
文史的学者,并且希望能够
在大学任职。这样,既有稳
定的工作,又有合乎自己兴
趣的职业,可谓两全其美。
那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
我读的是台湾最好的高中—
—台北市建国中学。从小学
开始,我的数学成绩一直很
好,而在那个年代,台湾社
会普遍认为,数学好的人就
应该读理工,读文科是没有
出息的。而且那个时代,教
师(包括大学老师)待遇不
好,好学生不可能选择教书
这个行业。所以我决定要读
文科,要当大学教授,不但
不被认为是心存“奢望”,反
而会被讥笑是傻瓜。我爸爸
就强烈反对,但我是独子,
一意孤行,我爸爸也无可奈
何。
就这样,我一路读到博
士,而且在大学任教,我的
专业是中国古代文学,以唐
诗为重点。当我拿到博士,
当了台湾清华大学副教授,
分配到宿舍、我非常满足。
我出身农村,别无他求,以
为可以以此终老。
但是,就在我读博士期
间,台湾社会开始产生变化
,而且秒变越快,越变越激
烈。变化主调是,企图改变
国民党政权长物“戒严”,一
手掌控政治、社会、文化秩
序的局面。整个社会蠢蠢欲
动,民主化的浪潮难以抵挡
,连我这个一心想献身学术
的人也受到影响。
我逐渐被卷入当时日渐
兴起的“乡土文学”运动和党
外政治运动之中,受到强大
的文化与政治冲击。我日渐
感受到,我一向喜爱的古代
文史与现实相距太远,我需
要与时代脉搏合拍,于是我
开始写起现当代文学评论来
。由于我的文章颇受欢迎,
我越写越多,几乎凌驾于古
代文学之上。在此之前,台
湾的中文系极端保守,把自
己闭锁在古代文史之中,现
当代文学几乎完全被排斥在
外。现在由于时代气氛变化
,中文系也不得不接纳现当
代文学,因此,我所写的大
量现当代文学评论,也成了
改变传统中文系体制的助力
之一。
然后就来到了1987年的
解除“戒严令”,可以组织反
对党,甚至还开放两岸探亲
。所谓“探亲”也只是个名目
,实际上是,任何人都可以
申请到大陆去了,这是我完
全梦想不到的。从此以后,
我就可以到大陆各地去看看
我一直魂牵梦萦的祖国山川
,我从小在地理、历史课本
上熟读、熟知的无数城市和
著名景点(我是台湾本地人
,并不是随国民党迁徙到台
湾来的移民)。
但是,接下来我面临了
时代对我最大的考验。由于
两岸开始接触,台湾媒体不
断报道大陆的种种落后现象
,两岸的“心理距离”越拉越
大,台湾人(包括本省人和
外省人)越来越不认为两岸
都是中国人。这时,中华人
民共和国早就恢复在联合国
的一切合法权利,而一向自
居为“中国正统”的“中华民
国”在国际上已没有立足之
处(这是1971年的事),
所以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
,就逐渐产生了台湾要“独
立”于大陆之外的分离意识
(这有种种表现形态,其中
最极端的就是我们所熟知的
“台独”运动)。这种分离意
识愈演愈烈,并且在80年代
末达到高潮,以迄于今。整
个80年代后半期,我在台湾
听到的都是毁谤、污蔑大陆
的言论,这让我感到非常痛
苦。
由于我深受七十年代“乡
土文学”运动和党外政治运
动的影响,我对国民党政权
越来越没有好印象,但我始
终相信我从小所接受的中国
历史、文化教育,我绝对无
法认同“我不是中国人”这样
的观念。因此,到了八九十
年代之交,在一片“我不是
中国人”的叫嚷声中,我变
得非常孤独。这时候,有人
告诉我,现在有一个“中国
统一联盟”,公开主张两岸
都是中国人,应该和平统一
,不要互相猜忌、对立。经
过一阵子的徘徊、犹疑之后
,我毅然决然地加人中国统
一联盟,从此我成为台湾文
化界知名的统派人士(这是
1992年的事,我刚从台湾
清华大学中文系系主任的位
置上卸任)。
在那一段最痛苦、孤独
的日子里,我长时期沉浸于
西洋经典音乐,一听就是好
几个小时,心有所感,就借
着谈这些音乐来抒发内心的
情绪。实际上,这并不是乐
评,而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抒
情文。由这些文章组成的《
CD流浪记》是我唯一的散
文集。
……
《诗词曲格律浅说》在
台湾出版的时候,是一本独
立的、商薄的小书,不过,
销售状况却很不错,重印过
好几次。我虽然研究古代诗
词,但却不是格律专家。我
从小讲闽南话,闽南话和客
家话、广东话一样,保留了
唐宋时代很多的人声音,而
这种人声音在现代的汉语普
通话中却已经完全消失了,
这给研究和欣赏唐宋诗词造
成很大的困难。我在台湾大
学中文系读书的时候,我的
诗词老师是郑赛先生和叶嘉
莹先生,他们从小在北京长
大,普通话讲得非常好,但
他们两位都常常提醒我们,
研究古诗词一定要注意人声
字。大部分学生都没有注意
他们的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5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