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童年人类学(第2版)(精)/儿童研究译丛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美)戴维·兰西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在不同文化中,儿童是如何被养育成人的?儿童在社会中扮演什么角色?他们又给家庭和社区的结构带来何种改变?《童年人类学》一书试图回答这些问题,本书作者戴维·兰西认为,我们那些关于儿童的习以为常的认识都是狭隘的、受文化局限的。
戴维·兰西通过收集来自多个研究领域的证据证明:在美国主流社会中,婴儿被认为是珍贵的、天真的、非常可爱的“小天使”;但是,也有其他的一些社会认为,婴儿是不受欢迎的、给人添麻烦的“调换儿”,或者是被需要的、实际上却被商品化的“财产”。人类世界存在着各种不同形态的童年,每一种童年都深受其所处文化的影响。
本书研究了家庭结构与生殖现象、家庭或社区中的儿童照顾者的概况、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待遇、儿童的游戏、儿童的工作、儿童的学校教育,以及儿童向成年过渡等方面的问题;它以其他社会的童年作为参照系,系统分析和反思了“珍视幼儿”社会中各种关于童年的狭隘的、受文化局限的“常识”,从而警醒我们当下流行的各种理所当然的儿童观和育儿方式,既是人类文明的进步成果,也是具体社会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产物。
本书是对百余年来的关于童年和青春期的人类学成果进行回顾和梳理,议题涵盖婴儿期直至青春期和成年早期,书中充满了撷取自民族志和大众媒体的各种奇闻轶事,探讨了当今童年研究领域的新兴问题。《童年人类学》为所有读者提供了一幅关于人类童年的浓墨重彩、刻画入微、异彩纷呈的画卷,描绘了现在和过去在不同文化中的童年。
作者简介
戴维·兰西(David F.Lancy)是美国犹他州州立大学人类学荣休教授。他撰写并编辑了数本关于童年与文化的书,包括《认知与数学的跨文化研究》(Cross-Cultural Studies in Cognition and Mathematics, 1983)《儿童和学校的定性研究》(Studying Children and Schools: Qualitative Research Traditions, 2001)《嬉戏于母地:儿童发展的文化惯例》(Playing on the Mother Ground: Cultural Routines for Children's Development, 1996)《儿童学习人类学》(The Anthropology of Learning in Childhood, 2010),以及《养育孩子:来自其他文化的独到见解》(Raising Children: Surprising Insights from Other Cultures, 2017)。
目录
第一章 儿童从何而来?
人类学家的辩驳
真的有童年这回事吗?
人类的童年有何特别之处?
在文化中研究儿童的挑战
本书大纲
第二章 给儿童估价
引言
昂贵的小天使
计算育儿成本
古代社会赋予婴儿的价值
人格授予延迟
外部子宫模型
“两个世界”模型
小天使
小恶魔
死后处理与人格授予延迟
孩子作为财产
乳债
收养
童工
过去的童年
乐园中的儿童
无价的孩子
第三章 生儿育女
引言
不幸福的大家庭
爱那个跟你在一起的人
一夫多妻制是伟大的折中
怀孕与分娩
基因轮盘赌
生女还是生男,多生或者少生
促进存活
疾病和民间医学
为死亡提供解释
高生育率和低生育率的两个极端
第四章 全村育娃
引言
代父母是母亲的帮手
照顾婴儿
陪宝宝玩耍
拒绝学步儿
姐姐是弟弟的保姆
嬉戏于母地
去祖母那里
与(不与)父亲一起生活
职业的儿童照顾者
育儿的新隐喻
人口“大”转型
在21世纪养育孩子
第五章 让孩子通情达理
引言
婴儿的智慧
儿童作为旁观者
探索物体,用物体玩耍
假装游戏而已
向同伴学习
融入家庭圈
有礼貌的重要性
好斗性的社会化
约束孩子的行为
有理智的年龄
性别的社会化
但是,教导是必需的吗?
第六章 弹珠游戏与儿童品德
引言
弹珠游戏
物体游戏
释放精力
构建支配等级
游戏机智
游戏团体
假装游戏的普遍性
民间传说中的道德教训
文化精神如何塑造儿童的游戏
抑制游戏
亲子游戏
成人对游戏的管理
第七章 杂务课程
引言
工作、性别和身份
游戏阶段
跑腿
杂务课程的进展
杂务课程的进展:农业
杂务课程的进展:觅食
儿童作为后备劳动力
学习手工艺
学徒制
第八章 向成年期过渡的生活
引言
闲晃
创造勇士
性欲
成为女人
婚姻安排
传统社会里的青春期与社会变迁
青少年作为学生和消费者
第九章 驯服自主学习者
勉强的学生
学校教育的兴起:先用大棒,后给胡萝卜
“丛林”学校
村庄学校
学校教育和投资
父母作为教师
受过教育的妇女
抵制学校教育
对抵制学校教育的行为进行预防
受过学校教育的头脑
第十章 太少的童年?太多的童年?
引言
童年缩短
能养家糊口的孩子
没有父母的孩子
街头文化
过度保护
我们学到了什么?
参考文献
作者索引
主题索引
社会索引
当代社会
历史上的社会
灵长类社会
宗教社会
传统社会
插图
译后记
序言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曾
有学者尖锐批评教育研究中
“见物不见人”的现象。在这
些学者看来,受凯洛夫和苏
联教育思想传统的影响,传
统教育学只关注课程、教学
等“物”的因素,而完全忽视
对儿童、青少年的研究,实
际上是一种“无人教育学”。
时至今日,这种状况似乎也
没有从根本上改观的迹象。
近二十年来,教育学界的“
兴奋点”层出不穷,但大多
与“物”(如课程改革、互联
网、人工智能等)相关,而
与“人”(确切地讲就是儿童
)的关联不大。虽说研究主
题的确定通常主要是研究者
个人的选择结果,但如果“
目中无人”成为学界的一种
普遍倾向,那么,这实际上
反映了教育研究者共同价值
观念的偏差,反映了教育研
究活动背后所深藏的文化局
限。
从一方面看,媒介、技
术手段和方法等“物”的变化
确实曾对人类的教育活动发
挥了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巨大
影响。文字的产生,印刷术
的推广,特别是网络信息技
术的广泛运用等,对教育活
动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刻的
作用,不仅极大改变了教育
活动的外在样式,而且不断
重构了教育活动的内在意义
。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如
果没有儿童观念的革新,如
果我们仍停留在将儿童视作
“小大人”、将活生生的儿童
当作知识和观念的“容器”上
,如果仍然忽视儿童与生俱
来的基本权利,那么,任何
新的媒介、技术和方法的引
入或者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
的积极作用,或者在更坏的
情况下很有可能产生相反的
结果。因此,我们既要以巨
大的热情和超凡的勇气主动
应对各种新媒介、新技术对
人类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和挑
战,又要对运用科学技术的
社会结果保持足够清醒的认
识。而尤为重要的是,在“
科学至上”“技术崇拜”观念
大行其道的年代,我们更应
以前所未有的自觉高度关注
教育中的“人”、关注儿童,
充分借鉴科学技术以及各相
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
果,不断拓展和深化对儿童
的认识,并以此为基础,进
一步探索教育教学的改革,
切实促进儿童的全面、均衡
和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哲学、历史学
、人类学、社会学、法学、
心理学、文学和医学等学科
领域均有学者从自身学科的
角度涉足儿童研究,并已产
出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在教
育学界,华东师范大学刘晓
东教授、东北师范大学于伟
教授、杭州师范大学张华教
授和高振宇博士等学者不断
倡导儿童哲学研究,先后举
办多次学术论坛,出版《儿
童学研究丛书》《新儿童研
究》等。他们的开创性研究
对于丰富关于儿童的认识,
推动儿童研究在我国的开展
无疑具有探索意义。但是,
客观地说,由于儿童研究的
长期缺失,更主要的是因为
价值观的偏差,儿童研究要
真正引起学界和业界的广泛
重视,并将研究的成果真正
应用到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
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要进一步推动中国的儿
童研究,除了汲取中国传统
的资源,运用当代人的智慧
,还应采“他山之石”,广泛
吸取世界各国一切有利于推
动儿童研究的学术成果。在
这方面,国内多个学科已经
走在教育学界前面,相继推
出了大量译著,产生了积极
的影响。美中不足的是,由
于种种原因,诸多译介工作
缺乏系统性。就此而言,北
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组织翻译
出版的“儿童研究译丛”具有
重要的探索意义。
“儿童研究译丛”精选国
外不同学科领域有关儿童研
究的重要成果,试图在一个
较为广阔的“图景”下呈现儿
童研究的进展。这不仅充分
反映了儿童研究本身所具有
的综合性、跨学科的基本特
点,同时也有利于教育学者
更多地关注其他学科领域独
特的研究方法和治学路径,
从而进一步开阔视野。
在译丛出版之际,首先
应当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和周益群老师在译丛的选
题确定、译者的组织和质量
把关等方面所作出的重要贡
献,同时也要感谢参与翻译
、校对的各位学者。正是他
们不计功利地无私付出,才
使得中国读者又能近距离接
触到一批好书。
2020年9月15日于北京师
范大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4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