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危难真情--汶川地震大救援故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朱成山
出版社 南京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场8.0级强烈地震突如其来,短短数十秒,数百万生命被推到生死边缘……巴山蜀水,中华大地,迅即展开一场感天动地的生命大营救!历史会记住,记住这场气壮山河的生命大营救,记住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坚强挺立!

本书真实展现了在这次灾难中折射出的人间大爱与人性光辉,再次证明了在国家危难时刻民族团结的伟大力量,真切表现了全国各族人民对在汶川大地震中遇难同胞的无限哀悼。

内容推荐

地震灾难,是对人类的一场考验。我们祈盼天佑中华,但不可能奢望一帆风顺。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就是在战胜各种各样的天灾人祸中不断进步的。这一次,中华民族在大灾大难面前万众一心,共赴国难,天灾压顶不低头,赢得了尊重、士气和民心,聚积了前行的力量、勇气和信心。

目录

第一部分:幸存者篇

 爱,让她们共同获得了新生——两个素不相识的女孩用“生死对话”战“死神”

 他让死神望而却步——北川中学晏鹏为救同学再入险境被埋后幸生

 不离不弃,一起活下去——漩口中学马健顽强救出同学向孝廉

 她的诚实和坚强感动每个人——在废墟里坚持读书的邓清清同学

 伟大的父母爱,让每一个人都流泪

 答应我,你要活下去——两个同桌学生在险境中相互勉励

 生命的奇迹——被埋压179小时的马元江成功获救

 再创生命奇迹——被困216小时的崔昌会及13名工人成功获救

 废墟里的歌声——北川一中高一(7)班女生李安宁和她的同学

 最后一个钻出废墟的坚强男孩

 经历了生死磨难后的感触:平安就好

 宝贝,记住我爱你——一位母亲留给孩子的最后短信

 坚强女孩何翠青——13岁女生救出10多名同学自己被压废墟下50小时

 担架上的敬礼——感恩小男孩郎铮

 自强不息的“可乐男孩”薛枭

 废墟中他们成了生死之交

 救出两名同学的小英雄林浩

 “没有了双腿,但我心中充满了希望!”

第二部分:人民教师篇

 那一刻,他张开双臂护住4个学生——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的最后奉献

 “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映秀镇小学教师张米亚舍身救两学生

 “娃娃……妈妈是……来不及……啊……”——映秀镇幼儿园教师聂晓燕舍自己孩子救他人子女

 吴忠洪老师以生命为代价抢救学生

 王光香老师用身躯保护孩子

 留在最后的严蓉老师

 救出学生却永失爱子的李开胜老师

 蒲斌老师放弃逃生机会用身躯救护学生

 她用肩背为孩子们挡住坠落的横梁

 冒雨翻山逃出险境的希望小学师生

 老师是可以托付生命的人

 美女老师邓丽君救出67个残疾学生

 为救学生倒在血泊之中的郑发富老师

 美丽的园丁将伟大定格在一瞬间

 苟晓超老师生命垂危却依然想着救学生

 一心想着救学生——映秀小学校长谭国强

 为了学生三次冲上危楼的包世贵老师

 王敏老师张开双臂护住了孩子却伤了自己

 孩子不怕,老师在你们就在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教师

 “进教学楼救学生,我一辈子都不后悔”

第三部分:救援人员篇

 奋战在四川抗震救灾第一线的80名将军

 15勇士4999米高空惊险空降灾区

 王毅:历经21小时徒步跋涉,率先到达汶川县城

 求求你们,让我再救一个!

 13名亲属遇难失踪仍坚持一线救灾的武警大校

 婚期可推迟救灾不能等

 拯救受灾群众,就是拯救我的家人

 救灾,让所有活下来的人没有时间伤心

 用菜刀劈出生命之路

 他救援100多受灾群众,妻子却遇难

 北川众民警忍悲痛坚守工作岗位

 他失去几十位亲人仍日夜奋战救灾一线

 救灾现场就是我的家

 “中尉校长”李希

 民警邓波抱着儿子的遗体守护派出所的枪支

 打赢军旅生涯最后一仗

 黄艳辉:每次救援回来我都写一封遗书

 女特警:地震灾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儿子,爸爸要先救容易救的人”

 亲人没了,家没了,但责任还在

 一场新郎缺席的婚礼

 给灾区婴儿喂奶的江油女警察

 他身患绝症仍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

 严情勇肠穿孔仍然坚持营救3天3夜

 蒋敏:痛失十几位亲人却继续坚持救援的坚强女警

 中国国际救援队员张建波舍己救人

 武警父子兵痛失亲人仍坚持奋战180小时抢救群众

 派出所所长尹铅华:大灾面前,大爱无言

 检察长杨剑川:这里更需要我

 “爷爷在天堂里会为我感到骄傲的”

 抗震救灾路上母子惊喜相遇

 感动灾区的一家三代消防人

 尽职尽责,尊重死难者

 为灾民她累倒在救灾一线

 “逃婚”的新郎和当义工的新娘

 我要一直干到干不动的时候

 中国医大一院抗震救灾医疗队的千里大转移

 灾民给“北京来的老专家”鞠躬致谢

 抗震前线传喜讯:儿子平安降生

 他在岳母遗体前深深磕了一个头

 武警官兵用双手拯救83个生命

 只有救治更多的人,才对得起失去的亲人

 危难面前,他舍弃了小家顾了大家

 一壶水依次传递,却没有人舍得喝

 张军、朱炎逢火线入党

 儿子三条短信都唤不回的父亲

 被誉为“无言神兵”的搜救犬

 地震袭来时,她在守护生命

 护士长李淑君: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的“南丁格尔”

 繁忙的工作让她没有时间流泪

 我是医生,病房就是我的阵地

 特殊的产床上,24条小生命呱呱降生

 徐小武在北川12小时的生死经历

 地震中的换肾手术

 我是医生,我不能丢下我的病人

 医生跪在地上为我接生,这恩情我记在心里

第四部分:志愿者篇

 来自唐山“十三义士”的救援

 “为灾区奉献什么都不过分”

 “游击队”志愿者曾晓春:给灾民特别的关怀

 救人是对我罪恶的救赎

 75岁的明星交通志愿者“杨婆婆”

 “80后”志愿者感动灾区

 受灾群众安置点的心理辅导员——冯绍雄

 57岁志愿者永远地倒下了

 为了废墟下跳动的心

 他说:救人需忍耐

 “因为我活着,所以我要来”

 “用生命托起小太阳的人”

 地震教我永不放弃

 在他们最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我不能撇下他们不管

 让这份真情相互传递,让更多的母子能团聚

 黄恒:“你自己保重,我去救人!”

第五部分:社会救助篇

 南京一乞讨老人搜遍全身为地震灾区捐款105元

 大灾面前,两岸同胞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

 我们不能辜负了别人的关怀

 “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捐给灾区人民吧”——武汉一对拾荒夫妻为灾区人民捐款千元

 12000元“特殊党费”——成都一位86岁环卫工人老党员的党费

 灾区来的新同学杨露

 高墙内的爱心捐助

 牛春福卖羊为灾区捐款

 郭强:请收下我们这份感恩的心

 “把所有能用的东西都给受灾群众!”

 “没钱,咱捐点蔬菜!”

 “中国首善”陈光标第一时间去灾区救人

第六部分:国际救援篇

 日本国际救援队

 日本医疗队护士长高野博子

 俄罗斯救援队

 韩国救援队

 新加坡救援队

附录 抗震小知识

后记

试读章节

爱,让她们共同获得了新生——两个素不相识的女孩用“生死对话”战“死神”

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四川省什邡市蓥华镇中学的教学楼在地震中一下垮塌,100多名学生被埋入废墟。

“她还活着吗?她在哪,我想见她。”5月15日6时许,当解放军某部官兵们,刨掉了压在初二(2)班女生蒋德佳身上的一片片钢筋水泥残垣,将她救出后,她首先念念不忘的是初三(1)班女生廖丽。

蒋德佳说:“事发时,我只觉一阵地动山摇,想往楼上跑,结果没跑几步,整个楼都垮了。”她在听见同学们的一阵阵惊慌的尖叫声后就昏过去了。醒来时,白天已变成黑夜,浑身痛得要命,她想起身,但却被一块块破碎的水泥板压住,难以动弹。在饥寒交迫中,一身伤的她好几次想入睡,但上方有一个女孩子的声音传了过来:“再疼也要忍住,千万不要睡,你一睡万一醒不来怎么办?”

被碎石压在上面无法动弹的女孩告诉她,自己名叫廖丽,是初三年级学生,虽不相识,但听到她的呻吟声后,担心她在疲倦中不小心睡着而丢命,就鼓励她要坚强地活下去。

为赢得生机,原本不相识的二人在废墟里不停地相互鼓劲,最终为解放军官兵叔叔救助赢得了时间。廖丽先被救出,接着蒋德佳也被救。蒋德佳说:“我们经过生与死考验结下的情谊,将一生无法忘却。”

他让死神望而却步——北川中学晏鹏为救同学再入险境被埋后幸生

5月12日下午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四川省北川县北川中学高一(9)班的晏鹏正在教室里认真听老师讲课,当时的北川中学中共有21个班1000多名师生与他一样在上课。教学楼突然剧烈摇晃了几下,坐在窗边的晏鹏逃了出来,当他爬起来之际意识到是发生地震了,可身边没见一个同班同学。

他没有选择逃避,而是立刻冲进教室救同学,但刚喊出“地震了,快跑!”,就被突然垮塌的教学楼掩埋了。5月14日,武警官兵在北川中学救援现场经过几小时的拼搏,移开了两层楼房废墟,救出了被埋在下面40多个小时的晏鹏。

死神在他的无畏面前望而却步。

不离不弃,一起活下去——漩口中学马健顽强救出同学向孝廉

在5月12日的大地震中,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漩口中学的教学楼坍塌,逃出来的同学拼命奔跑,此时到处是危险的飞石。这时候,一大块坍塌的水泥板倒下来,压在了该中学一名16岁的初三女学生向孝廉身上,重重的水泥板压住了她的半个身子。“我心想完了,就什么也不知道了。”这位小姑娘后来说。

向孝廉醒来后,从水泥板缝隙里看到外面有亮光,接着再次昏迷。这时,一个熟悉的声音唤醒了她,是同学马健。“我哭着对他说,马健你别走,等我死了再走吧。马健说,我不会走的,你是班上年纪最小的,也是生命力最旺盛的,这点困难难不倒你。”

马健一边对着向孝廉喊着“坚持,坚持!”一边疯了似的用双手刨着水泥碎块。大约4个小时后,小孝廉终于被刨了出来,而马健的双手已经血肉模糊。已感觉不到伤痛的马健背起孝廉就向门外走去。刚到门口,扒出孝廉的地方墙壁突然倒塌。好险!“如果晚了几分钟,我们两个都出不来了。”

被救出来的向孝廉曾对采访她的记者说:“你们报社一定得帮我给马健颁一个见义勇为奖。没有他,我的命就没了。”

2008年5月29日,马健被国家教育部授予“抗震救灾优秀学生”的荣誉称号。

她的诚实和坚强感动每个人——在废墟里坚持读书的邓清清同学  5月14日下午,在四川省什邡市蓥华镇中学救助现场,初一(1)班班主任陈全红,不停地念叨着这样一句话:“清清,那个美丽好学的女孩,你们看见没有?”陈老师一直在关心着一个名叫邓清清的女孩子。这是一个家境贫寒但热爱学习的孩子,常在回家路上打着手电筒看书。她的家住在什邡市蓥华镇海拔两千米左右的山上,不通汽车,只能步行。从学校到家里要走近四十里的山路,清清每个星期回家一次,在学校和家之间,十三岁的清清就这样一趟一趟地往返。

每看到一具学生的尸体被挖出来,陈全红就忍不住流泪:“他们一天前还是活蹦乱跳的,咋一下子就变成了这样呢?”

终于,邓清清被武警水电三中队的抢险官兵从乱石堆中救了出来。让陈老师与官兵们感动的是,这个女孩被救出时,还在废墟里面打着手电筒看书。她说:“下面一片漆黑,我怕。我又冷又饿,只能靠看书缓解心中的恐惧!”清清的诚实如同她的坚强一样,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陈全红一下子哭了,抱着清清说:“好孩子,只要你能活着出来,就比什么都好。”

伟大的父母爱,让每一个人都流泪

5月14日9时40分左右,在四川省北川县城,解放军官兵从废墟中解救出来一个与死神抗争了40多个小时,只有三岁的大眼睛小女孩,她叫宋馨懿(欣宜)。

小馨懿(欣宜)的幸存来源于父母的爱,是她的父母亲用年轻的生命保护了她。

在解救她的严重损毁的屋角处,大家看到了惊人的一幕:她的已经故去的年轻父母脸对着脸、胳膊搭着胳膊,用自己的身体搭成一个拱形,在地震发生时,挡住了倒塌下来的沉重墙体,用血肉之躯为孩子构筑了一道“生命的围墙”,用爱和生命给孩子留下了一个生命空间。

这样的情景使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动地哭了,这是在为伟大的父母之爱而感动、而流泪。

当救援官兵用担架抬着小馨懿(欣宜)去医院救治时,当时在场的温家宝总理为她让了路。

答应我,你要活下去——两个同桌学生在险境中相互勉励

5月13日,四川省都江堰。

15岁的小雪躺在四川省医院临时病床上,虽然全身缠满绷带,但她却不顾疼痛,不时呼唤着同桌小亚的名字。小雪是初一学生,地震发生时,全班正上数学课,教学楼突然坍塌,同学们都被埋在废墟中。

“爸爸,妈妈,快来救我!”黑暗中,小雪无助地呼喊。这时,她听到小亚的呼叫声,原来,小亚和她紧挨着,“小亚,我在这儿!”小亚听到呼唤,随即将手伸过来,4只小手紧紧握在一起。

小亚头部被预制板击中,伤势非常严重,小雪的心情骤然紧张。小雪拉着小亚的手,不停地鼓励她绝不能放弃:“一定会有人来救我们的!”小亚的心情逐渐缓和过来,她承诺,一定要陪着小雪等到救援。

两小时后,小雪听到外面有些响动,她意识到是救命的人到了。但让小雪最担心的事同时发生了。

“我坚持不住了。小雪,答应我,你一定要活下去……”小亚抓紧小雪的手逐渐松开,声音越来越弱。“天哪,快救救她!”小雪对小亚大声吼着,用左脚用力蹬砖头,但一切都是徒劳。

当救援人员终于将小雪和小亚从废墟中刨出来时,伤情严重的小亚已经去世。

生命的奇迹——被埋压179小时的马元江成功获救

5月12日下午地震发生时,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映秀湾发电厂办公楼坍塌。  5月19日早晨8点,在办公楼坍塌现场,救援志愿者发现了被埋压在废墟中的马元江。救援队立即赶赴现场进行施救。

但救援难度非常大,由于楼板厚重坚固,普通的救援工具根本不起作用。为了保证马元江的安全,避免二次伤害,上海公安消防应急救援队员利用风镐、液压钳等先进救援设备,即使是这样,救援工作进展缓慢。但是,所有的救援人员并没有放弃,他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尽早救出被困者。

5月19日晚21时,救援行动持续了11个小时左右,救援队员终于能够看到马元江了。此时的马元江,虽已被埋在废墟下七天了,但神志清醒,而且还自主吸食了救险队员送给的营养水。

5月20日凌晨,经过上海公安消防总队应急救援队长达16个小时的连续挖掘抢救,马元江在被埋办公楼废墟中179小时后,终于安全获救,创造了生命奇迹。

目前,马元江恢复良好,已能在病床上做一些翻身等简单活动,还能自己坐起来。主治医生介绍,其身体状况和伤口愈合良好,尤其是精神和心理状态恢复很好。

P2-8

序言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些天是举国悲伤的日子。悲,那是揪心的痛悲;伤,那是巨大的心灵创伤。汶川大地震,震惊了全世界,震动了共和国,震醒了13亿人。

2008年5月12日,一个黑色的星期一,一个令全体中国人水久水久不能忘记的日子,一个天崩地裂、地动山摇的天灾之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级大地震,殃及8个省份受害、16个省份有震感。顷刻间,515万多间房屋被震塌,20多万人在地震中伤亡,大雨磅礴、大地陷裂、山体滑坡、交通电讯中断,汶川成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废墟之地。

电视机里,24小时不停地滚动播放着汶川救灾现场的新闻;报纸上。连篇累牍地报道着有关汶川地震的消息;街头巷尾,人们反复议论着的也全都是汶川大地震的话题。汶川,是眼下使用频率最高的两个汉字,汶川牵动着13亿中国人的神经,汶川使千千万万个中国人在心里头流泪、流血。

有人说过,地震是万灾之首。现在,才真正掂出了这句话的分量。地震是个大恶魔,它啃噬的全都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地震是场大灾难,它毁坏的全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震是只大魔杖,它击碎的全都是万万千千个家庭的温馨。

天灾无情人有情。共和国的领袖们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连夜在中南海开会,及时发起一道道抗震救灾的动员令;胡总书记、温总理亲临受灾现场,冒着不断发生的余震指挥抗震救灾;共和国的10万大军,第一时间内赶赴救灾前线,武警、民兵和卫生防疫人员等各路人马齐聚汶川,誓与天公试比高。他们懂得,灾情就是命令,救灾现场就是战场,救助人的生命是天大的责任。

危难时刻见真情。汶川灾民牵动着国人的心。为灾民献血的人群排起了长龙,一再把血库涨满;排队捐款的人群流着眼泪,他们中间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下岗工人,有牙牙学语的孩童,甚至连乞丐也伸出了捐款之手。10天时间,为灾民捐款捐物130多亿元。在大灾大难面前,最不值钱的就是钱。时下最为感人最为响亮的话语就是:“我们都是汶川人”,“汶川不哭,我们和你们在一起。”废墟掩不住大爱,中国人空前地团结,天灾凝聚起的中华民族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国殇,为了在汶川大地震中逝去的遇难同胞。国务院发布公告,确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降半旗志哀,并在19日14时28分至31分,全国默哀三分钟,届时火车、汽车、轮船鸣笛,防空警报拉响,以示悼念。是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全都颈系黑色领带,胸佩白色小花,齐聚中南海新华门志哀;天安门广场乃至全国各大广场、车站、码头等人流聚集的地方,人们就地肃立默哀;全国大小报纸全都变成了黑色版面,“哀”、“国殇”、“举国哀悼”等特大号字体赫然出现在各家报纸的头版上……这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来第一次为老百姓举行的全国性哀悼,透出了民权思想和对每一个生命珍爱的意识,反映出执政为民的理念。由此想起每年对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悼念同样是拉响防空警报,同样是默哀悼念,同样是以众多遇难老百姓同胞为祭奠对象,但终究是地方性的,还从未上升到国家悼念日的层面。

地震灾难,是对人类的一场考验。我们祈盼天佑中华,但不可能奢望一帆风顺。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就是在战胜各种各样的天灾人祸中不断进步的。这一次,中华民族在大灾大难面前万众一心,共赴国难,天灾压顶不低头,赢得了尊重、士气和民心,聚积了前行的力量、勇气和信心。

汶川大地震带来的国殇,虽然沉甸甸地压在心头,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华民族一定会战胜这场天灾。

2008年5月21日于南京

后记

“5·12”汶川惨烈的地震,使美丽的汶川、北川、青川、绵竹、绵阳、德阳、什邡、都江堰等地顷刻间变成了废墟,坍塌的房屋、毁坏的道路、哭泣的眼神、无助的双手,汶川大地震的灾民牵动了13亿中国人民的心,大灾难中的大救援真情涌动,感人肺腑。

大家都在思考着能为汶川地震灾区的同胞们做些什么。作为博物馆人,我们不能到一线去救灾,但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爱心。首先是向灾区捐款、缴纳特殊党费;其次是与南京市慈善总会合作,于震后第三天便在馆内设立一座巨型的彩色喷绘募捐墙,为国内外观众献爱心打开方便之门;第三是举办展览,以此来告慰亡灵、慰藉生者。我和同事们加班加点,经过七昼夜奋战,由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江苏省福利彩票发行中心、江苏省地震局宣传教育中心和南京日报社协办,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国际和平研究所、南京鼎艺国际展览公司承办的“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5·12汶川大地震图片展”,于震后第10天,即2008年5月21日14点28分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正式开展。这是全国首个有关汶川大地震的展览,该展览由“特大灾难,从天而降”、“举国关注,世界震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危难真情,感人肺腑”、“关爱生命,防震防灾”六个部分组成,共展出600多幅彩色图片,6部滚动播放的彩色录像片,真实地反映了地震灾难面前的大爱无疆。一经展出,就得到了中新社、新华社、南京日报、凤凰卫视等数十家媒体的充分报道,吸引了10多万观众来此参观。

这些天来,观众们常常驻足在该展览“危难真情,感人肺腑”部分。最初在策划这部分展览时,我们挑选了14个发生在地震中的感人事迹,以改编成故事的形式展出。虽然这部分内容以文字为主,只配以少量图片,却能打动人,成为整个展览中最吸引人的亮点。许多观众在观看这部分展览时边看边流泪,纷纷向我们建议,能不能将这部分故事扩充并集结出版。他们的建议成为我们编辑出版此书的缘由和动力。我负责指导的南京师范大学几位硕士研究生袁志秀、许凤、耿雨霞,立即帮助我从各类新闻报道中精心挑选,整理改编成了122个大救援故事,并尽可能地配以相应的图片,用最快的速度奉献给广大读者,以期尽我们的一分责任。

本书之所以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面世,得益于多方面的鼎立帮助和支持。值此,衷心感谢各类媒体的新闻记者,正是他们不畏艰难赴灾区的采访报道,才有了我们编纂这本故事集的素材来源;感谢诸位摄影者拍摄的相关照片,他们可与出版社联系,愿以国家规定的标准支付稿酬,以示谢意;感谢南京出版社,正是他们的远见卓识和强烈责任感,才使得本书能在震后与观众见面。

由于时间紧促,书中错误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作者

2008年6月2日于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3 3: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