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与孤独共处(喧嚣世界中的内心成长)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英)安东尼·斯托尔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人们普遍认为,亲密的人际关系是幸福的主要来源。但是在联系过度频繁且紧密的网络时代,我们会发现,独处的过程,和与人交往的过程一样重要。深入地探索内心,追随自己的兴趣,进行创造性活动,我们同样可以获得深刻而有意义的幸福和满足感。
在本书中,你会了解到,孤独并不是消极、退缩的代名词;能够独处,是人具有独立认知和安全感的体现。人可以在孤独状态中改变态度和行为习惯,可以对生活有新的认识和领悟,激发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力。
作者将鲍尔比的依恋理论、温尼科特的客体关系理论、荣格的自性化理论等经典精神分析学派理论融入人物事例中,探讨了孤独的多种情况,如康德因学术研究而自我隔离的孤独、贝多芬因失聪陷入孤独、门德尔松因丧亲而短暂处于孤独之中等。正如作者在开篇所说,“或许这些天才对于孤独的需求以及对内心世界的关注,可以为我们揭示正在被忽略的普通人的需求。”
希望本书能带你触及你未曾到达的内心深处,远离喧嚣和忙碌,至少偶尔,可以回归内心,与孤独对话,找寻内在的平静。
作者简介
安东尼·斯托尔(1920-2001),1944年取得医生职业资格,后专门从事精神病治疗并接受了精神分析师培训。曾执教于牛津大学,讲授心理疗法。著有《品格的诚信》(1960)、《创作的动力》(1972)、《荣格》(1973)、《孤独》(1988)、《音乐与心灵》(1992)。现为牛津大学格林学院荣誉退休院士。
目录
引言
第1章 人际关系的意义
第2章 独处的能力
第3章 孤独的用处
第4章 被迫孤独
第5章 想象的渴求
第6章 个体的意义
第7章 孤独与性情
第8章 分离、孤立与想象力的提升
第9章 丧亲、抑郁与修复
第10章 寻求一致性
第11章 第三时期
第12章 对完整的渴望与追求
注释
序言
交谈可以增进理解,孤
独却能造就天才;一部作品
的风格一致往往意味着艺术
家的独立创作。
——爱德华·吉本
(Edward Gibbon)
吉本所言的确如是。大
多数诗人、小说家、作曲家
,以及一些画家和雕塑家都
必然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独
处时光,吉本便是如此。现
在有种观点认为,人类作为
社会性动物,始终需要他人
的爱与陪伴,这种观点广受
各种精神分析学派的追捧。
人们普遍认为,就算亲密的
人际关系不是唯一的幸福源
泉,也一定是主要来源。然
而,富有创造力的人,他们
的生活似乎往往与上述观点
背道而驰。比如,世上有很
多最伟大的思想家,他们并
没有建立家庭或拥有亲密的
个人关系,比如笛卡儿、牛
顿、洛克、帕斯卡、斯宾诺
莎、康德、莱布尼茨、叔本
华、尼采、克尔凯郭尔以及
维特根斯坦等。这些天才中
,有些人曾与他人有过短暂
交往,有些人则始终独身,
比如牛顿。不过他们全都没
有过婚姻,而且大多数人一
生中有过半岁月是独自生活
的。
非凡的创造天赋并非人
人可得。那些天赋异禀的人
往往让人既敬畏又羡慕,他
们通常被视为特别的存在,
无法像普通人一样感知苦乐
。从精神病理学的意义来讲
,这种异于常人的特质是否
属于病态?或者再具体一点
,创造性天才对于孤独的偏
好是否可以证明他们本身没
有能力建立亲密关系?
不难想到的是,的确有
些天才的人际关系波折不断
,而且他们深受精神疾病、
酗酒或毒瘾的困扰。因此,
人们容易将创造天赋与精神
不稳定以及缺乏建立良好人
际关系的能力挂钩。从这个
角度来看,获得天赐之才未
必就是好事,也许具有两面
性——可能带来名利,但也
因此无法享受普通人的快乐

人们通常认为,天赋异
禀必然伴随精神不稳定,自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问世以
后,这种观点更加普遍。但
这不可能是全部事实。并非
每个创造性天才都会有显著
的精神困扰,也不是所有孤
独的人都不幸福。吉本在早
期恋爱受挫以后,仍然享受
了足以令人羡慕的平静、愉
快的生活。他这样写道:
当我思考死亡这一问题
时,我须得承认,这一生幸
运之至有如中奖……我生来
性格开朗、温和感性,秉性
好静恶动,即使有些许顽皮
嗜好或习惯,也都叫哲学或
时间磨了去。对学习的热爱
和热情不断地生出乐趣和活
力,使我每时每日都能享受
独立而又理性的愉悦,从未
察觉心神衰减……按照瑞士
的标准,我可被算作富人行
列,而我的确富有,因为我
的收入高于支出,所支出者
亦能满足我所愿。幸得我的
朋友谢菲尔德勋爵(Lord
Sheffield)热心相助,使我
无须烦心那些违我性情之事
。此外或须提及,自早先情
感受挫以后,我不再认真考
虑建立婚姻关系。
著名传记作家利顿·斯特
莱切(Lytton Strachey)在
其文中这样描述吉本:
一想到爱德华·吉本,“幸
福”这个词就立刻涌上心头
,而且还是最广义的幸福,
不只是物质上的好运,还有
精神上的愉悦。
……
我认为,天性决定了人
类同时需要个人关系和非个
人关系,这一特质是人类适
应能力中珍贵而重要的一部
分。同其他动物一样,人类
基本的生理需求是维持繁衍
,确保基因存续,尽管我们
并没有做到。人类漫长的生
命里,除了主要的繁殖期,
其他时间同样具有意义。这
时人们才会意识到,非个人
关系对普通人而言意义更大
,其实这种需求早已根植内
心。
我们还会看到,一些创
造者会因为某些不利因素而
难以亲近他人,使他们摒弃
人际关系,选择投身个人事
业。但这只是一种侧重,而
非完全替代。有些精神分析
学家会认为,投身创造性工
作一定是人类关系的替代选
择,然而非也。有人可能会
认为,只有配偶和家庭而没
有长久爱好的人智力有限,
就像那些没有配偶也没有孩
子的人情感存在缺陷一样。
很多普通爱好以及大多
数原创性工作都不需要人际
关系。在我看来,一个人独
处的过程和他参与人际互动
同样重要。无论如何,人的
一生有1/3的时间要在独自
睡眠中度过。我们的生命里
会出现两种相反的心理动力
:一种是对爱与陪伴以及亲
近他人的渴望,另一种则是
对独立自主的渴望。如果一
味听从精神分析理论中的“
客体关系”(object-
relations)学说,那么我们
作为独立个体的有效性就无
从得来。按照这种说法,只
有同他人产生相互关系、成
为某种角色,比如配偶、父
母或邻居,我们才能产生价
值,即所谓的自体仅存在于
与其他客体发生的相互关系
当中。
不过,个人生命体验越
丰富的人,对人类福祉的贡
献就越有限。上文提及的那
些伟大的思想家,有些人是
比较自我、疏离或者说“自
恋”的,相比于关心他人,
他们更在意自己的内心世界
。很多作家、作曲家和画家
也是如此。有创造才能的人
总是在寻求自我发现和自我
改造,通过创作来探索世界
的意义。他们觉得这样的过
程很有价值,就像冥想或祈
祷,虽然和其他人没有关系
,但自有其意义所在。在他
们看来,最重要的时刻是有
了新的见解
导语
独处的过程,和与人交往的过程一样重要;
孤独并不是消极、退缩的代名词;能够独处,是人具有独立认知和安全感的体现;
带你触及你未曾到达的内心深处,远离喧嚣和忙碌,至少偶尔,可以回归内心,与孤独对话,找寻内在的平静。
书评(媒体评论)
孤独可以激发人的创造
力,可以让人寻求内在自我
的整合。在孤独中,人能与
自己的心灵相遇,能与更广
袤的无垠宇宙相遇。接纳孤
独,让它成为我们生活意义
的重要来源!
——周国平
人们越来越热衷于把建
立亲密关系作为心理健康的
“金标准”,有点儿像以往我
们总是习惯于劝别人要“外
向一点儿好”“多和人交往好
”。然而,看了安东尼·斯托
尔的这本书,你就会发现,
孤独也可以让人真正面对自
己真实的内心,其实人生价
值的体现真是多方面的,每
个人都可以做到遵从自己的
意志,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张海音 中国心理卫
生协会精神分析专委会顾问
精彩页
强调亲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将其作为健康与幸福的试金石,这种观念是近来才有的。过去人们不会如此高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他们或许认为只要打理日常琐事和普通工作就足够了,也可能是为了生存和生计而过多操心,根本无暇顾及人际关系之微妙。欧内斯特·盖尔纳(Ernest Gellner)等观察家认为,过去人们对自然界中存在的不可预测和不安全的因素感到焦虑,而现在则变成对人际关系的过度关注和焦虑。盖尔纳认为,当今社会资源富足,大多数人已经无须惧怕疾病、贫穷、饥饿和自然灾害的侵扰,这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然而,现代工业社会存在各种不稳定因素,社会结构在不断变化,流动性的增加也在破坏社会支柱的稳定。我们现在有了更多的选择,比如住在哪里、加入什么社群、过怎样的生活,所以我们与生命中的其他人之间的关系不再受制于过去的条条框框,由此也生出了更多的关注和焦虑。正如盖尔纳所说:“我们的生活基本上是由人际关系组成的。”
盖尔纳还表示,个人关系领域已经成为“最为迫切的关注”。宗教信仰的衰退加剧了我们在这一领域的焦虑。宗教信仰不仅规范了个人关系行为,还能作为人际关系之外的另一种选择,而且更加稳定、可以预料。人们和配偶、子女、邻里的关系可能会波折不断或者不尽如人意,但是信仰上帝之人,至少他和上帝之间的关系不会出现这些问题。
虽然我非常不赞同盖尔纳的书里关于精神分析的那些说法,但至少有一点他没有说错,那就是精神分析仿佛承诺了一种救赎方式,而要想实现这种救赎,就需要清扫人们的情感障碍或盲区,帮助他们打造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他还说到一点:精神分析已经产生了如此广泛的影响,即使是那些并不完全信服精神分析理论的人,凡论及人类性格、人际关系等话题,都会习惯性地说到精神分析。
20世纪,精神分析的发展出现了重大转变。最主要的变化就是更加重视患者与精神分析师之间的关系。现在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移情分析,即研究患者对分析师的情绪反应和态度,是精神分析治疗最重要的本质。诚然,正视移情的重要性是弗洛伊德、荣格等精神分析学派之间的一个主要共同点,但他们在其他理论方面仍然存在分歧。近些年来,精神分析在治疗神经症方面的有效性受到质疑,但丝毫没有影响精神分析的相关概念走向大众。比如,大多数社会工作都会非常重视来访者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而且经常会通过建立来访者与社工之间的关系来帮助他们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在精神分析发展的早期,移情分析并没有受到这么多的关注,业内更加注重研究患者的性心理发展历程。患者首先被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其次才会被考虑对分析师的情感态度,而且这种移情甚至会被视为精神分析研究的阻碍因素。19世纪末期,弗洛伊德开始研究神经症的起源,他发现患者几乎毫无例外都会出现性机能障碍。于是,从婴儿期开始研究的性发展理论成为精神分析学的发展基石,而弗洛伊德认为这是他研究的结果之一。 在弗洛伊德看来,神经症的产生与患者未能顺利度过性发育早期阶段有关,“口唇期”“肛门期”或“性器期”的固结将会阻碍人向“生殖期”过渡,即弗洛伊德所说的性成熟期。他认为,精神生活原本是受“快乐原则”支配的,即趋乐避苦的需求。而且神经系统以及精神结构本身具有降低本能冲动的强度的功能,通过寻求途径去表达冲动、释放冲动。心理健康和快乐则与性满足的实现挂钩。
人们普遍认为,一个健康快乐的人必然享有满意的性生活;相反,如果一个人出现神经质的沮丧,那么其在性释放方面一定存在问题。弗洛伊德一生都在强调本能满足的重要性,也就是实现性高潮的能力。通常默认,如果伴侣能够给予对方性满足,那么他们情感关系中的其他方面都不是问题。性满足成了检验亲密关系完整度的试金石。如果患者能够克服性发育未成熟期形成的固结,顺利进入生殖期,那么他就能够与别人建立平等互利的关系。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3:4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