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类学写作工具箱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语言文字
作者 (美)克里斯汀·戈德西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民族志记录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但大多数人类学学者的著作却充斥着普通人无法理解的语言。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和入门者在尝试书写民族志,针对如何写好它的训练却十分稀少,甚至没有。
《人类学写作工具箱》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克里斯汀·戈德西是一名优秀的民族志作者,她从二十多年的教学和研究经验中为我们提出并解决了民族志书写中的常见问题——从如何遣词造句到怎样结合理论与材料,从如何有效嵌入对话到怎样避免因过度引用与注解而分散读者的注意力等。她在书中旁征博引了大量具有示范意义的写作案例,并提供了一份涵盖近百本民族志杰作的书目。
作者简介
克里斯汀·戈德西,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俄罗斯与东欧研究教授,本书出版时戈德西是John S.Osterweis鲍登学院性别和女性研究方向的副教授,著有《红河:黑海上的性别、旅游和后社会主义》《东欧的穆斯林生活》《从笔记到叙述:书写人人可读的民族志》(雅理即出),发表了诸多有关性别、市民社会和东欧国家主题的文章。克里斯汀和她的女儿克里斯蒂安娜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有如中亚游牧民族和吉普赛游民一样经常迁徙。她们到过不伦瑞克、法尔茅斯、华盛顿、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马萨诸塞州的剑桥、德国的罗斯托克和保加利亚的索菲亚市。虽然似乎居无定所,但不论走到哪儿,家里总有花呢系列的裙装、奥林匹斯众神的阿尔贝斯特雕像、神奇女侠漫画书和上百个摩比小玩偶。
目录
导论 为什么要清晰写作?
第一章 选择一个你喜欢的主题
第二章 将自己融入材料
第三章 加入民族志细节
第四章 描述地点和事件
第五章 整合你的理论
第六章 加入对话
第七章 插入图像
第八章 减少科学主义
第九章 简化你的文章
第十章 掌握良好的语法和句法
第十一章 修改!
第十二章 找到自己的过程
结论
致谢
注释
建议阅读书目和参考文献
索引
导语
长期以来,社会科学家养成了花费数年时间掌握学科知识,却很少打磨交流所用语言的习惯;民族志为生活经验提供了一种记录方法,启发读者思考各种文化的独特之处,然而它的书写却充斥着新词和冗长的理论,枯燥乏味,过于专业。
在此,克里斯汀·戈德西将就如何书写人人可读的民族志提供循序渐进的指导,它们源自作者二十年的学术经历与田野经验;所有民族志作者甚至非虚构写作者都可以在其中发现有用的东西,无论他属于什么学科,或处于职业生涯的哪个阶段。
书评(媒体评论)
学者曾批评大多数的人
类学民族志著作,“将一个
有趣的学科弄得无聊到令人
惊讶的地步”。所幸新一代
人类学者已多对此有了警悟
。本书为读者提供一些简洁
的方法,以完成一部可读性
高的人类学作品。
——王明珂(台湾“中研
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对人类学者而言,紧随
寂寞田野之游而来的,总是
孤独的民族志写作之居。在
斗室里疾书,他要把自己在
田野中日复一日记下的笔记
转化成书。他通常是独自写
作,但其脑海里浮现出的身
影往往很多。有些是他在田
野中遭际的“他者”之实影,
有些则是作为作者的他即将
结缘的读者之虚相。如何在
“他者”与读者之间建立一座
沟通的桥梁?他易于陷入迷
惑。其实答案只有一个:他
所需要的,就是叙述的手艺
。《人类学写作工具箱》旨
在教给我们的,正是这门手
艺。
——王铭铭(北京大学社
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
精彩页
每学期期末,我都会调查学生对我的教学大纲中必读书目的看法。一位学生评论我所布置的阅读任务道:“阅读(此书)就像硬着头皮读‘脸书’(Facebook)的使用条款和规则一般枯燥。”这本书与课程主题相适,同时包含了该领域变革性的理论洞见。作为学术研究,这本书也很出色,获得了许多专业学会授予的重大奖项。但作为作品,这本书却失败了。我的学生们认为此书文本晦涩难懂、论证循环、行话连篇、无故啰唆。我同意。于是我准备了一场关于该书核心论点的讲座,让我的学生免于因不必具备的学识而引起的头疼。
大学生,尤其是本科生,蔑视那些用语言来故弄玄虚而不明确阐释内容的晦涩书籍。我认为从自己多年教学经历的角度来讲,强迫学生读坏书是残忍的,无论这些书多么精巧或重要。在看到学生们费力地从晦涩难懂的文本中提炼中心论点后,我从教学大纲里剔除了许多时髦的民族志——每年,我都会从各个大学出版社的书目中寻找写得好的民族志;令我惊讶的是,无法用来授课的书被源源不断地出版。
民族志提供了一种定性的方法来关注日常生活经验,而且民族志作者确实是“写文化”。与社会科学的其他研究方法不同,民族志沉浸于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之事。民族志研究颂扬塑造地方社区社会政治的世界观的多样性,用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的话来讲,这“为人类的差异性创造了一个安全的世界”。近年来,民族志方法从其发源处文化人类学传播到了社会学、市场营销、媒体研究、法学、地理学、犯罪学、教育学、文化研究、历史学和政治学等领域。在学术界外,商业贸易现在也资助针对目标市场的民族志研究,甚至美国军方也采用了关于战略人口的民族志情报(具有很大争议)。然而,尽管民族志方法越来越受欢迎,民族志书写却仍受到广为流传的学术信念的影响,即优秀的学术研究必须很难读。
过去,民族志文本为大众打开了一扇了解异文化的窗户。如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的《萨摩亚人的成年》或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这样的书震撼了大众读者或启发他们去思考自身文化实践的独特性。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将小说艺术同“纪实与虚构结合”的技巧进行了对比,后者是一种以文雅易懂的文本呈现社会科学知识的写作形式。今天,许多民族志书籍枯燥乏味过于专业,里面充斥着新词和冗长的理论絮叨,这些都模糊了有价值的见解。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研究普通人亲密经历(intimate experiences)的学者却不能为他们写作。试图理解人类行为——在特定社会或文化约束下运作的男性和女性的思想、理想、动机和世界观——的学术研究对其研究对象来说仍是不可理解的。公平地讲,学术民族志往往具有认证的功能,一些枯燥乏味的文章必须归咎于传统学科内僵化的文本模式。但是,即使是伟大的社会学家C.赖特·米尔斯(C.Wright Mills)在把备受尊敬的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晦涩的文章翻译成通俗英语时,也对自己学科中“大理论”的伪装提出了质疑。
P1-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8 5: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