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讲述了陈进一家三代作为电力系统的职工,兢兢业业地在工作岗位上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汗水,谱写了一曲电力人的赞歌。面对年轻时结识的刘少英大姐的拆迁问题和迁坟问题,陈进在父亲这老一代电力人的点拨下,下基层深入调查研究,最后做到了妥善处理。儿子陈小进在小高庄当第一书记时,带领全村人探索农文旅模式发家致富。 序言 天津市职工作家创作文丛·序 长风破浪会有时 蒋子龙 甲辰年初夏—“五一”劳动节来临之际,津沽大地 绽放出一束别样的文学景观:十位作家,一套丛书,十 部作品。作家居然成一个班的建制“闪亮登场”,让人 有些惊奇和振奋,甚至感到有些突然。曾几何时,社会 一度在关注天津青年作家队伍的现状,如今看谁还敢说 “天津文学后继乏人”?! 说突然,其实并不突然。在过往的岁月里,他们都 公开发表过多篇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有的还出版 过长篇小说,只是多以“散兵游勇”的姿态游离于文学 界。久而久之,他们当中或许有人会成为名家,或许有 人会与文坛渐行渐远,这也充分说明了机遇和平台的重 要性。这十位作家来自不同的行业,他们共同的身份是 所在单位的工会会员。这批俗称语境中的“业余作者” ,之所以能和他们的作品一起在天津文坛集体出场,得 益于天津市总工会的“职工作家培育工程”。回想起早 年间,我所在的厂工会是职工的文艺之家,文、音、体 、美、舞全面开花,富有吸引力、感召力和亲和力。离 开工厂多年,我无论如何都想不到,天津市总工会竟办 成这样一件给文学界鼓气提神、为职工生活锦上添花的 大好事。 职工是社会的重要见证者和参与者,也是通过劳动 创造生活的实践者。主办方天津市总工会告诉我,启动 于去年春天的“职工作家培育工程”,参加条件之一是 “在职职工”。在我看来,“在职职工”的视野里有真 东西,生活中有真体验,情怀中有真良心,笔尖上有真 表达,这就从根本上杜绝了鸡零狗碎的胡编乱造—看似 写的是现实生活,却没有现实感,触及不到现实的敏感 神经和痛点。纵观过往的文学大家,大都是“在职职工 ”。钱钟书对“纯文人”甚不以为然,他在《论文人》 中就直言:“古人所谓‘词章家’、‘无用文人’、‘ 一为文人,便无足观’的就是。至于不事虚文,精通实 学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等专家,尽管也洋洋洒洒发表 着大文章,断不屑以无用文人自居。”在物质社会、同 质时代,差异就是优势,职业本身就使他们具备天然的 差异性。因此,“在职职工”更容易培养和保持自己的 势能。而写作,是不能失去势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