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亲美与反美(战后日本的政治无意识)/历史学堂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作者 (日)吉见俊哉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在东亚地区,日本长期稳定的亲美意识格外引人注目。这不仅源于日美安保体制、自民党的长期执政以及经济的快速增长,更与日本民众对美国的多重认知有关。美国对于日本战后社会大众而言,既是解放者又是征服者,既是欲望的对象也是恐惧的源头。尽管经历了1960年代反基地斗争、安保斗争以及日美经济摩擦,大多数日本人依然认为战后经济的繁荣归功于美国的庇护,美国的社会富足是日本发展的理想模式。这种背景下,日本逐渐忘却与亚洲的联系,通过“拥抱”美国来寻找新的自我认同。
本书从社会文化研究和媒体研究的角度,深入探讨了自19世纪“黑船来航”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在日本社会中的形象变迁。从幕末到明治大正时期的理想化憧憬,到帝国主义阶段将其视为敌国,再到占领期及之后的复杂情感,这些变化也折射出了日本政治、社会、经济和国际关系的演变。作者指出了二战时日本帝国主义与战后美国在亚洲影响力的历史连续性,强调战后日本与美国的“拥抱”关系既是美国霸权体系的产物,也与日本大众对自我认同的构建紧密相连,并认为日本应超越“亲美”与“反美”的对立框架探索自身的主体性,深刻反思与亚洲、历史以及多元复合自我的关系。
作者简介
吉见俊哉,1957年出生于东京都。著名社会学家,东京大学教授、副校长。研究领域为都市论、文化社会学。代表性著作有:《博览会的政治学》(中公新书)、《媒体时代的文化社会学》(新曜社)、《媒体文化论》(有斐阁)、《世博会幻想一一战后政治的束缚》(筑摩新书)、《亲美与反美——战后日本在政治上的无意识》(岩波新书)、《何谓大学》(岩波新书)等。
目录
序章 战后的日本是亲美社会?
一 日益高涨的反美浪潮
二 “亲美”日本的历史谱系
三 多重视角下的美国
第一章 作为近代性的美国:“自由圣地”与“鬼畜美英”
一 美国驾着“黑船”而来
二 对“自由之国”的憧憬与挫折
三 如今“非美国”的日本在哪里?
四 “鬼畜美英”与美国的诱惑
第二章 作为占领军的“美国”
一 麦帅到来
二 “占领”的消退与“人间天皇”的出现
三 元帅、人间天皇、伪天皇
四 谁让她们成了这样?
第三章 美军基地与湘南男孩
一 从基地渗透出来的“美国”
二 从基地街到潮流街
三 基地里的美国、沙滩上的美国
四 1950年代日本的“反基地”与“基地依存”
第四章 居家中的“美国”
一 令人憧憬的美式生活
二 电视进入千家万户
三 家用电器化,太太扮主角
四 骄傲自豪,“日本制造”
终章 超越亲美:战后民族主义的无意识
一 冷战与反美民族主义:从朝鲜战争到反基地斗争
二 来自反越战运动的追问
三 外在的美国与内在的美国
后记
导语
本书从世界上“亲美”与“反美”的趋势变化入手,凸显在反美意识高涨的世界中日本“亲美”意识的独特性,并指陈以政治经济、国际关系、地缘政治学等宏观层次,解释了日本亲美现象上体现出其国家自身的局限性;继而提出辅以大众文化、消费主义等微观层面来解释这一意识形成的深层理由。作者回顾了日本近代的历史,从幕末黑船来袭时期直到战后美国对日本社会的影响,探讨大众消费文化中体现的美国主义,以及现代主义中性别议题等不同面向。作者希望日本社会能真诚面对亲美倾向之下隐匿的各种问题,诚实面对亚洲人民与历史,从而找回日本的主体性。
后记
我们必须要思考日本中
的“美国”。我萌生这样的想
法,始于当时尚处于泡沫经
济时期的1980年代。1983
年开园的东京迪士尼大获成
功,日本各地掀起了建设主
题乐园的热潮。关于日本迪
士尼乐园的消费情况,我曾
写过几篇论文,意在说明“
美国”已经不是大洋彼岸的
他者,而是成为驱动日本社
会文化消费的内部风向标。
在这些研究的延长线上
,我必须要面对如下三个方
面的课题:第一,我无意将
消费与暴力,或者将主题乐
园中的“美国”与军事基地中
的“美国”分开处理,而是要
找到两者在结构上的关联性
;第二,从韩国、中国台湾
地区、菲律宾、太平洋岛屿
这一横向视角,来审视第二
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对“美国”
的接纳与反抗;第三,基于
与战前日本在亚洲的殖民主
义的连续性这一角度来思考
上述在亚洲存在的“美国”问
题。
基于这一构思图式,我
围绕战后日本对“美国”的接
纳情况,从媒体上出现的形
象、都市、度假区、住居空
间等层面对上述问题进行思
考。
该项研究未能一气呵成
。从1990年代起,我在文
化研究领域下了很多功夫,
尤其是深化了同亚洲研究者
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致
力于木版画、新闻锦绘以及
战时宣传资料的数字化工作
。随着研究领域的扩大,我
本人有关美国主义的研究也
几度中断。
后来,“9·11”事件爆发,
世界形势为之大变。随着美
国暴力性的凸显,弄清日本
在消费层面与美国的关系究
竟如何成为非常紧要的研究
课题。例如,度假区夏威夷
、关岛、冲绳等与美军军事
基地的关系;战后电视文化
与占领军的关系;从占领军
住宅到现代化生活空间的演
变等。
但是,我的研究再度陷
入停滞。伴随着国立大学法
人化的进程,我本人所属的
东京大学社会情报研究所与
“情报学环·学际情报学府”
合并成研究生院。合并后的
研究生院约有300余名研究
生,而我在调整课程方案以
及教务相关领域颇费时间。
2006年4月起,我担任研究
生院的院长,把八成以上的
时间和精力都放在研究之外
,如此每日循环。
在此背景下,本书得以
付梓,有赖于多方的帮助和
支持。自本书构思以来,书
中的部分内容的原型曾先后
以论文的形式公开发表,详
情参考如下。
……
本书所涉及的各项议题
尚有深入考察的必要。从“
日本”这个后帝国秩序的内
部来思考“后殖民”的问题,
很难绕开美国。所以接下来
我计划在本书的延长线上,
将东亚多元的历史连接起来
思考“美国/全球”的问题。
本书自构想以来耗时颇
久,在此期间收到多位人士
的积极建议。再次表示谢意
的同时,请恕我难以一一列
举出各位的名字。最后,由
衷感谢岩波书店新书编辑部
的上田麻里女士,她从本书
执笔到出版全程给我提供了
细致的帮助。
再次衷心感谢大家!
吉见俊哉
2007年3月
精彩页
作为“反美”之体现的“9·11”
自2001年9月11日纽约和华盛顿遭遇恐怖袭击事件以来,对恐怖袭击的恐惧和报复让美国陷入了“反恐”的怪圈不能自拔。美国武断地高举“反恐战争”大旗,要求同盟诸国并肩战斗,通过一场阿富汗战争重构了世界秩序,并重新确立了自身的优越地位。美国宛若一个焦躁不安的患者,非要根除身上的痼疾并再次恢复健康的体魄,方才心安理得。
在除掉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权并建立新政权之后,这位患者的自我强迫症仍然没有得到缓释。美国对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反对声音、部分国家追随的不情愿以及无数市民的反战运动置若罔闻,以持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对伊拉克发动单方面的“战争”。据报道,该国的总统看到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权崩溃在望时,拍拍脑袋说,“好吧,接下来是伊拉克”,其想法仿佛“头脑中忽闪忽灭的灯泡”。 事实上他本人早在上一年的年末就预告“明年是战争年”。标榜“自由”和“理性”的美利坚合众国沉迷于敲打“无赖国家”的除恶行动不能自拔。
“9·11”事件过去4年之后,美国所发动的战争才消停下来。萨达姆·侯赛因政权被推翻,伊拉克在美国强大的支持下成立新政权,但是,直到现在伊拉克仍陷在内战的泥淖中。布什政权虽然凭借其任性的外交政策在美国国内获得一时的自我满足,却给世界各地带来了为数众多的混乱。1989年柏林墙倒塌之后曾给人带来无限遐想和希望的后冷战时代却在“9·11”事件之后给国际社会呈现出最坏的场景。 “9·11”事件对于大多数美国民众来说不亚于晴天霹雳,但是对于专家学者而言,却并非不可预测。惨剧发生两天后,正如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所正确主张的那样,恐怖袭击并非懦夫针对“文明”和“自由”的攻击,而是针对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的所作所为而发起的,有着严密因果链条的绝命反击。 所以早在“9·11”事件数年前就已经有学者预言有可能发生针对美国本土的极端恐怖事件。进入1990年代以后,世界各地频繁发生以反美为主旨的恐怖袭击事件,而美国的对外政策正是其招致全球范围内反美氛围渐趋强烈的主要原因。
例如,查默斯·约翰逊(Chalmers Johnson)在2000年出版的著作中提到,在整个1990年代,“针对美利坚帝国的反弹”呈扩大化的趋势。“反弹”(blowback)一词最初是指秘密情报人员在国外传播的谣言逆流到本国,并且产生意外后果的现象,后来其语意泛化,成为在国际关系中频繁使用的表述。
约翰逊指出,美国的民用飞机、大使馆等遭到爆炸袭击是出自某些人对美军空袭的反击措施,因此“在被一部分人定义为恐怖主义的同时,这些恐怖分子却成为另一部分人眼里的自由斗士。即使美国政府谴责恐怖主义攻击无辜的市民,但在这另一部分人看来,这是美国一直以来采取帝国主义行动而遭到的报复行为”。恐怖主义者们之所以选择毫无防备的美国市民下手,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无法攻击在海上发射巡航导弹的美军舰队以及驾驶高性能轰炸机的美国士兵。
另外,尼古拉斯·盖耶特(Nicholas Guyatt)在2000年出版的著作中指出,1990年代美国政府的对外经济政策、军事安全政策及其介入联合国的方式等,导致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对美国充满敌意、危险、广泛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多的孤立地带”。盖耶特称,1971年固定汇率制崩溃之后,支撑西方国家经济秩序的制度框架出现巨大的漏洞。1970年代中期,国际金融秩序中既有的资金流动管制多数被撤销,此后数年,巨额资金游走于各国政府的管控范围之外,在全世界迅速流动。在这一波放宽管制的潮流中,尤以美国的金融资本独领风骚。它们积极向海外进行融资、投机并扩大对新事业的投资。不久后,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在持续出现通胀的发展中国家发现商机,民营银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高利率融资日趋增多。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8 8:0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