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五千多年的养蚕历史包括了人类对家蚕及相关病原微生物认知不断加深的过程。家蚕微粒子病是养蚕业唯一的毁灭性传染病,家蚕和微粒子虫两个生物主体因所具有的生物学模式性特点而在很多领域得到广泛研究。本书以作者所在研究团队的研究为主体,对家蚕微粒子虫来源及防控技术、家蚕微粒子虫在个体中扩散及防控技术、家蚕微粒子虫在饲养群体中扩散及防控技术,以及相关实验方法等展开论述,是一本理论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特色非常鲜明的专业著作。 本书可作为蚕学、微孢子虫学和家蚕微粒子病学等领域科教人员和研究生等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养蚕业家蚕微粒子病防控技术决策和科学管理的依据,并为病害防控技术的研发提供思路和参考。 目录 前言 绪论 第一篇 家蚕微粒子虫来源及防控技术 第1章 感染家蚕的微孢子虫 1.1 家蚕微粒子虫 1.1.1 家蚕微粒子虫的分类简史 1.1.2 家蚕微粒子虫的分类学地位 1.1.3 家蚕微粒子虫的分类学特征 1.2 其他家蚕微孢子虫 1.2.1 具褶孢虫属(Pleistophora)的分类学特征和地位 1.2.2 泰罗汉孢虫属(Thelohania)的分类学特征和地位 1.2.3 变形孢虫属(Vairimorpha)的分类学特征和地位 1.2.4 内网虫属(Endoreticulatus)的分类学特征和地位 1.3 养蚕相关昆虫来源微孢子虫 1.3.1 野外昆虫来源微孢子虫 1.3.2 野外昆虫来源微孢子虫的分类学研究 1.3.3 野外昆虫来源微孢子虫对家蚕的感染性 1.4 家蚕微粒子虫的生物进化分析 1.4.1 基于分子生物学的分类与进化分析 1.4.2 家蚕微粒子虫α-和β-微管蛋白部分基因的克隆及系统发育分析 1.5 家蚕来源内网虫属样微孢子虫 1.5.1 内网虫属样微孢子虫的形态学和感染性观察 1.5.2 内网虫属样微孢子虫嵊州株rRNA基因序列的研究 第2章 家蚕微孢子虫的变异 2.1 昆虫微孢子虫的寄主域 2.1.1 微孢子虫的寄主专一性 2.1.2 温度和光照等环境因子对微孢子虫感染性的影响 2.1.3 家蚕微粒子虫对其他昆虫的感染性及感染后的孢子形态变化 2.2 家蚕微粒子虫感染桑尺蠖后孢子表面蛋白的变化 2.2.1 家蚕微粒子虫与24Nb-H孢子表面蛋白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比较 2.2.2 家蚕微粒子虫与24Nb-H孢子表面蛋白的2-DE比较 2.2.3 家蚕微粒子虫与24Nb-H孢子总蛋白的SDS-PAGE比较 2.2.4 家蚕微粒子虫与24Nb-H孢子总蛋白的固相2-DE比较 2.2.5 孢子表面蛋白与总蛋白的2-DE图谱比较 2.3 家蚕来源内网虫属样微孢子虫嵊州株与Nb孢子表面蛋白的比较 2.3.1 内网虫属样微孢子虫嵊州株与Nb孢子表面蛋白的SDS-Urea PAGE比较 2.3.2 内网虫属样微孢子虫嵊州株与Nb孢子表面蛋白的固相2-DE比较 第3章 养蚕环境中微孢子虫的分布与家蚕微粒子病检测技术 3.1 养蚕环境病原微生物的分布 3.1.1 取样和检测方法 3.1.2 蚕室环境样本的检测 3.1.3 不同养蚕技术水平农户不同蚕室环境样本的检出率比较 3.1.4 不同养蚕阶段蚕室环境样本的检出率比较 3.2 家蚕微粒子病的免疫学检测技术 3.2.1 免疫学检测技术的特点 3.2.2 液氮处理Nb孢子和未处理Nb孢子包被效果的对比 3.2.3 纯化Nb孢子的ELISA检测及模拟感染家蚕微粒子病蚕卵的检测 3.3 家蚕微粒子病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3.3.1 家蚕微粒子虫孢子的破碎与核酸获取 3.3.2 常规PCR检测 3.3.3 荧光定量PCR检测 3.3.4 蚕种(卵)的家蚕微粒子病检测 3.3.5 蚕卵组织对荧光定量PCR检测的影响 第二篇 家蚕微粒子虫在个体中扩散及防控技术 第4章 家蚕微粒子虫孢子发芽和入侵细胞 4.1 家蚕微粒子虫孢子的发芽 4.1.1 家蚕微粒子虫孢子的发芽过程 …… 第三篇 家蚕微粒子虫在饲养群体中扩散及防控技术 第四篇 实验方法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家蚕微粒子病和微粒子虫生活史 附录二 学名及分类单位用语对照 附录三 相关缩写和简称 附录四 相关研究受资助科技项目清单 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