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托克托/内蒙古记忆丛书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出版社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记述了内蒙古地区历史名镇托克托在1900年至1949年的发展历程。全书分绪论、经济变迁、社会变迁、商业、手工业、城镇布局、小巷人家、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教育、宗教信仰、民间戏剧、民间社火、民间游戏、民间文学艺术、名胜古迹、革命历史概述等章节,分门别类地向读者呈现了托克托在20世纪上半叶丰富多彩的精神与物质生活。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经济变迁
第一节 近现代经济变迁状况
第二节 近现代的特色产业
第三节 现代经济变化及原因
第二章 社会变迁
第一节 近现代的社会结构
第二节 近现代的职业人群构成
第三节 行社组织及其活动方式
第三章 商业
第一节 近现代商业历史及规模
第二节 商业的经营特色
第三节 著名商家及商铺
第四章 手工业
第一节 近现代手工业历史及规模
第二节 生产经营内容
第三节 知名作坊及产品
第五章 城镇布局
第一节 城垣
第二节 街巷
第三节 城镇建筑风格
第六章 小巷人家
第一节 孝义之家
第二节 书香之家
第三节 武术之家
第四节 杏林之家
第七章 节庆祭祖及行业习俗
第一节 节庆风俗
第二节 祖先崇拜及相关礼仪
第三节 行业习俗
第八章 饮食文化
第一节 日常饮食结构及其主要饮食风俗
第二节 特色餐饮及制作
第三节 地方风味食品
第九章 服饰文化
第一节 近现代服饰演变
第二节 性别服饰特征
第三节 职业服饰特征
第四节 民族服饰
第五节 婚丧礼仪服饰及信仰服饰
第十章 教育
第一节 家教和私塾
第二节 小学教育概况
第三节 托克托县名校和名师选介
第十一章 宗教和信仰
第一节 宗教类型及信众规模
第二节 民间信仰
第三节 庙宇和庙会
第十二章 民间戏剧
第一节 打玩意儿——二人台
第二节 山西梆子——晋剧
第三节 名艺人简传
第十三章 民间社火
第一节 社火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第二节 社日活动
第三节 社火节目选介
第十四章 民间游戏
第一节 民间游戏主要特征及类型
第二节 昔日室内游戏
第三节 昔日室外游戏
第十五章 民间文学艺术
第一节 民间文学艺术的特征和类型
第二节 民间文学艺术的传播方式
第三节 内容选录
第十六章 名胜古迹
第一节 著名古迹及其传说
第二节 名胜街巷及其传说
第十七章 灾异祸乱
第一节 近现代自然灾害
第二节 匪兵祸患
第三节 日本侵略军罪行
第四节 烟患
第十八章 革命历史概述
第一节 义和团运动
第二节 辛亥革命
第三节 大革命时期
第四节 抗日斗争
第五节 解放战争时期
第六节 革命英烈
第七节 革命志士
结语 当代托克托城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序言
内蒙古自治区文史研
究馆自1953年成立以来
,坚持“存史资政”的建馆
宗旨,根据时代发展的需
求,充分发挥德才望兼备
的饱学之士汇聚的优势,
以高质量的文史著述、艺
术作品,彰显文史馆应有
的社会职能,全力推进文
史研究工作,组织馆员、
研究员编写、出版了《史
料忆述》《土默特沿革》
《内蒙古疆域考略》《李
守信自述》《德穆楚克栋
鲁普自述》《内蒙古文史
资料选辑》《内蒙古自然
灾害史料》《内蒙古辛亥
革命史料》《中国地域文
化通览·内蒙古卷》《内
蒙古文史研究通览(12卷
)》《内蒙古自治区文史
研究馆志》《内蒙古自治
区文史研究馆馆员自选文
集》等诸多成果,为内蒙
古自治区的文史研究、文
化繁荣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017年,基于增强文
化自信和文化强区建设的
思考,内蒙古自治区文史
研究馆提出了“抓创新、
重特色、出精品”的文史
研究、艺术创作思路,意
在发挥优势,倡导原创,
由此启动了“内蒙古记忆”
系列研究计划,包括地域
历史记忆系列、文化记忆
专题系列和影像记忆系列
三部分。从全区选择了扎
兰屯(呼伦贝尔市)、巴
彦呼舒(兴安盟)、库伦
(通辽市)、王府镇(赤
峰市)、多伦诺尔(锡林
郭勒盟)、丰镇(乌兰察
布市)、托克托(呼和浩
特市)、萨拉齐(包头市
)、隆兴长(巴彦淖尔市
)、东胜(鄂尔多斯市)
和定远营(阿拉善盟)等
11个“名镇”,选择的标准
是自清代以来,尤其是20
世纪前半叶,对所在区域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
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城镇。
现在与广大读者见面的正
是地域历史记忆系列——
《内蒙古记忆丛书·名镇
》。
本丛书编写和出版的
宗旨是,充分搜集、挖掘
、利用文献资料和口述史
资料。对在内蒙古近现代
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重
点城镇及其兴衰历史,进
行历史学和社会学的综合
研究,力争全面、系统地
展现20世纪前半叶内蒙古
社会、经济、文化变迁概
貌,抢救面临遗失的历史
文化,为地方文化产业、
旅游业发展提供文化支撑
,为自治区乡土历史文化
保护和传承做出贡献。
内蒙古历史悠久,是
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
一。6500多年前形成于
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
的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具
有代表性的早期形态,被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
誉为“中华文明曙光升起
的地方”。新石器时代通
辽的哈民文化、乌兰察布
的庙子沟文化、包头的阿
善文化、鄂尔多斯的朱开
沟文化,在我国史前文明
中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距今3500年前后,由
于全球气候的变化,北方
地区气候逐渐向干冷变化
,蒙古高原及其周边区域
失去农耕条件,地域经济
被畜牧业所取代。为了适
应无霜期短促、干旱少雨
的自然环境,实现草场资
源的可持续利用,草原居
民选择了四季轮牧这种与
生态相和谐的生存方式,
蓝天白云、骏马牧歌、毡
包羊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
风景线,南北朝时期民歌
《敕勒歌》生动地再现了
游牧世界的生产生活场景
。以游牧为典型特征的草
原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重
要类型之一。
城镇是人类文明发展
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最初形成于原始社会向阶
级社会过渡时期。为了抵
御掠夺,保护部落财产和
人身安全,人们开始修筑
墙垣、城堡。防御应该是
“城镇”的最初功能,新石
器时代氏族聚落遗址——
包头市阿善遗址已经出现
类似的城垣。真正意义上
的城镇出现在国家形态产
生之后.概念应包括两层
含义:一是有固定的城垣
建筑规模、集中居住人群
和相对独立、完整的管理
系统,二是具有商贸功能

在大部分读者的观念
中,城镇似乎与游牧民族
无缘。2000多年前,司
马迁在《史记》中曾表述
说,游牧人“逐水草迁徙
,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
,认为草原上不存在城镇
。这一观点后来被大多数
史学家所沿用,就给世人
留下了游牧民族没有城镇
的固定印象。事实上,对
于草原游牧民族而言,“
城镇”并不是一个完全陌
生的概念,通过考古和查
阅文献可知,从公元前的
匈奴到13世纪的蒙古.不
同时代的游牧人都有过建
筑城郭的历史。有人曾考
察过,在内蒙古地区,古
代城镇遗址就有400多处
(包括历代中原王朝建设
的军镇),其中大多为游
牧人建设的城镇,诸如匈
奴人的统万城,鲜卑人的
盛乐城,契丹人的辽上京
临潢府、辽中京大定府,
元代的上都、鲁王城、集
宁路,明代的库库和屯(
今呼和浩特),等等。这
些城镇虽然也有商业和手
工业存在,但主要功能是
为统治者提供安全享乐的
空间,其政治和军事意义
超出经济价值,因此,随
着某个草原王朝的覆灭,
绝大部分城镇随之成为废
墟。清代之前,草原上始
终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城
镇商贸体系。
早期草原城镇的兴衰
,与游牧经济及其对外经
贸方式有着必然的联系。
“居无定所.逐水草而进”
是汉文古籍中对草原民族
生产生活典型状况的基本
认识,而游牧经济内部生
产分工简约,生活产品供
给单一,畜产品、猎物和
野生植物采集难以满足人
们生存多样性的需求。为
了提高生活质量,保证物
资的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2: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