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无中生有(设计的艺术)/中国当代设计学术思想文丛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作者 汪大伟
出版社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在《无中生有》中,汪大伟将其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工作40年的艺术教育、设计研究、教学管理加以梳理总结,并与读者分享。以“无中生有:设计艺术”为话题,一是对其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以当家人的身份主持美院全面工作26年,管理和参与上海大量的国家、社会、企业、民间设计项目的体会和总结;二是从上海的发展看全国的设计趋势,提出个人的认识和建议供读者讨论,以慰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设计工作者对事业热爱的赤诚之心。
作者以“无中生有:设计艺术”为话题,回顾总结了其作为设计工作者,在公共环境设计、非遗活态保护和创新设计、上海的城市建设等方面“从无到有”的研究和实践,对设计如何介入生活、介入社会、重塑地方精神做出了积极探索。
作者简介
汪大伟,1954年1月生于上海。上海大学国际公共艺术研究院院长,上海大学伟长学者,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导。曾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公共艺术》杂志主编。社会学术兼职: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平面设计艺委会委员副主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创会主席,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教育部艺术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办第七届设计学科评议组成员。
目录
自序
1 更新——公共艺术的实践与反思
公共艺术设计学科——21世纪的新兴学科
公共艺术——当代艺术的方向
上海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科体系的建构与运作
公共艺术专业教育的思考
公共艺术的研究构架
公共艺术是未来艺术教育的方向
地方重塑——公共艺术的永恒主题
公共艺术与“地方重塑”
“地方重塑”与公共艺术多元发展
《大数据时代下的公共艺术》序
人性城市公共空间形象设计——上海地铁6、8、9号线总体视觉形象案例分析
上大美院=都市美院——谈“国际公共艺术奖”的创立
关注民生,让艺术走进社区——访曹杨新村公共艺术项目策划人汪大伟
新时代的公共艺术发展——第三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召集人汪大伟访谈
2 破土——数码艺术新语言的探索和实践
设计大家谈——汪大伟谈数码艺术教育
数字化艺术之“道”
新语言——数码艺术
Flash:“闪”的文化
数码艺术的公共性
媒性的造型——有关2015-2016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年度展策展对话
《感应式建筑——物联网时代的建筑》序
3 蝶变——艺术教育的心路历程
关于美术学院办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道路,为上海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都市·都市美院
都市美院构想
都市美院离我们有多远
《上美·足迹》序
回顾与展望——我眼中的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发展历程
美术教育新思路——访问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汪大伟教授
复合型的应用人才也能出精英
为共和国美术教育史奠基
建立完善艺术设计学科建设生态圈
非遗研培与美术教育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国画艺术教育改革初试
上海美院新变化与22世纪畅想
无疆无界,无限可能——22世纪的上海美术学院
4 畅想——设计未来的思考
振兴传统手工艺在文化强国中的作用
为视觉空间造意——展示设计漫谈
青岛地铁建设车站空间一体化设计的启示
布华顿与中国玻璃艺术教育
当密斯的钢管椅遇到了明代圈椅——谈少与多的辩证关系及对当下的意义
“岁寒三友”的理念——图案、三大构成、艺术设计及其他
从“四大件”的变迁看设计的作用与意义
面向未来,追溯本原——未来都市设计的思考
《百年上海设计》序
从《百年上海设计》看“上海设计”
“中国设计40年”名家访谈
人的全面发展与创意产业
5 设计案例解读
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文明馆展示项目设计总方案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世博会博物馆”展示设计方案
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视觉形象规范指导手册
上海地铁8号线车站装修概念设计
上海地铁8号线车站壁画设计
上海地铁6号线车站壁画设计
“寻桃花源记”——远程交互设计
“饭堂”——“视觉盛宴”
秦淮河夜间灯光景观设计
三亚湾海虹立交广场规划设计
作者年表
后记
作者简介
序言
设计实践和设计教育
的兴起与发展,是20世纪
波澜起伏的中国式现代化
进程中一段重要的插曲。
现代设计与工业化、城市
化进程密切相关。19世纪
下半叶,作为对第一次工
业革命的艺术回应,现代
设计运动率先在英国出现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
动下,现代设计运动在欧
美现代都市中此起彼伏,
并在20世纪初汇集为一种
国际化的艺术潮流。毋庸
讳言,中国在此过程中是
缺席的。中国的现代设计
和设计教育,最早可追溯
至洋务运动时期,新文化
运动后浮出水面,在战火
纷飞的20世纪上半叶得到
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中国
设计高等教育,要等到二
战后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时
期,也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以后,才得到成体系
、成规模的发展。而以市
场为导向、走进千家万户
的设计实践,则要等到改
革开放后才逐渐发展壮大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
外源性现代化,按照罗荣
渠先生的说法,是一种精
英思想引领、超经济手段
推动的自上而下的现代化
。这使得与之相关的中国
现代设计和设计教育,常
常处在理念先行的状态以
及“正名”“启蒙”和“学科地
位”的焦虑之中。设计在
中国的“正名”,实际上是
一个消化产生于不同历史
阶段、不同地域的外来词
汇的过程。图案、装饰艺
术、实用美术、商业美术
、工艺美术、设计、工程
设计、工业设计等外来词
汇,本身就带有多种含义
,即便在欧美也有不同的
语境和不同的解释,再加
上中日两国的翻译,情况
就更为复杂了。迄今为止
,中国设计界对上述词语
的界定也未取得完全一致
的意见。
设计“正名”的过程同
时也是一个学术思想研讨
的过程。在20世纪下半叶
,这一过程又受到自上而
下的学科目录调整的影响
,不断形成一些争点和兴
奋点。新中国设计教育和
学科建设,起先是在工艺
美术名义下展开的,由此
形成了广义的工艺美术(
约等于设计)和狭义的工
艺美术(特指手工艺)两
种用法。1990年,“设计”
一词悄然进入《授予博士
、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
的学科、专业目录》,与
“工艺美术”搭配使用。
1997版学科目录,“设计
艺术学”替代“工艺美术学
”和“工艺美术设计”,在
学界引起了不小波澜。
1997版后又有2011版学
科目录,艺术学脱离文学
升级为门类,设计学成为
名正言顺的一级学科,包
括各门类设计实践和研究
。至此,近30年的工艺美
术与设计之争告一段落,
与此同时,在物质和非物
质文化遗产知识视野中,
人们逐渐舍弃“美术”这个
过时的西方概念,转而用
传统工艺来指称传统工艺
美术,用物质文化研究来
涵盖内容交叠的工艺美术
史、社会生活史和科技史
研究。
设计终于被“正名”了
,然而,在2022年最新
发布的学科目录中,设计
的学科归属又成为一个让
“学科带头人”们焦虑的新
问题。设计学理所当然地
隶属于艺术学,还是也可
以同时属于工学?工科院
校中的设计学,与艺术院
校中的设计学,二者如何
共存?在2011版学科目
录中,设计学注明可同时
授艺术学、工学学位。而
在2022版学科目录中,
作为一级学科的设计学放
到了交叉学科门类下,艺
术学、工学的授位顺序被
颠倒过来,工学在前,艺
术学在后;留在艺术学门
类中的设计学则被去掉“
学”字,只能授予研究生
专业学位;与此同时,艺
术学理论更名为艺术学,
既包括一般艺术学研究,
也包括各门类艺术的史、
论、评,其中自然也包括
设计史论研究。在新的学
科目录中,设计一分为三
,占据显要地位,这一方
面体现了国家对发展设计
学科、培养设计高端人才
的重视,同时也在客观上
造成了艺术设计院校的选
择焦虑,引发了有关设计
学学科定位的诸多讨论。
设计是艺术还是技术
?设计可否脱离艺术而存
在?宏观地来看,设计无
论在古代还是在今天,都
是造物活动中的一个谋划
环节,涉及诸多因素,很
显然,这些因素并不都是
艺术因素。回顾现代设计
在欧洲诞生的历史,我们
会看到,虽然所有的造物
活动都有谋划环节——包
括工业革命以后的机械化
制造——但设计史所关注
的现代设计,更多是指艺
术家主动参与造物活动后
产生的一种新的专业活动
。这种被称为“设计”的专
业活动(包括艺科融合的
设计)放到艺术界,会被
看作是一种能与表意艺术
(旧称“美术”)并驾齐驱
的艺术形态,占据中心和
主流位置;但如放到理工
科,即便增加再多的科技
成分,设计也不可能位居
主流。或许,设计不可能
脱离艺术、设计学不可能
完全脱离艺术学的道理正
在于此。
现代设计的发展,通
常与“轻工业”“服务业”而
不是与“重工业”“机械制
造业”相关。轻工业、服
务业涉及衣食住行用,涉
及生活方式、消费和时尚
,与使用者的感受息息相
关。设计之为艺术,在于
它始终与人的主观感受相
关。设计服务的主要对象
,是那些与美好生活感受
相联系的造物和服务活动
,现代如此,古代亦然。
只不过,美好事物和美好
生活,在现代社会原则上
人人可及,而在古代社会
只有极少数人有资格享用

2009年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3: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