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收入分配问题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收入不仅包含居民的现金收入,也包含非现金形式的实物收入,如政府向居民提供的公共教育、卫生、住房等实物性福利,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部分居民的实际福利水平。 目前国内对于居民生活水平的研究还多局限于现金收入,忽略了非现金收入的作用,随着居民非现金收入的提高,居民收入的定义亟须更新完善。 本书扩展了居民收入的定义,将非现金收入纳入收入分配分析框架,测度了居民的公共教育、卫生、住房非现金收入,并分析其对居民实际生活水平的影响,以及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和经济增长的影响,试图为我国收入分配的进一步改革提供理论与经验上的参考。 作者简介 张晓芳,1978年生,女,汉族,河南省漯河人,吉林大学数量经济学博士,河南大学统计学博士后,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收入分配、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等。曾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吉林大学学报》《统计与决策》《统计信息论坛》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章,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项目2项,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项目、河南省教育厅项目等。曾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大赛、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等,并分别获奖。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非现金收入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框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本文的创新之处 非现金收入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分析 第二章 非现金收入的相关概念及理论评述 一、收入分配的相关概念 二、公共支出的基本概念 三、非现金收入的相关概念 四、非现金收入调节收入分配的相关理论依据 五、非现金收入调节家庭福利及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分析 六、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非现金收入:概念框架与测算思路 一、本文非现金收入的定义 二、非现金收入和收入的概念对比分析 三、非现金收入的测算思路 四、非现金收入测度存在的问题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家庭福利分析中等价尺度的测度及影响分析 一、引言 二、等价尺度的相关概念及文献综述 三、等价尺度的定义及使用数据说明 四、基于恩格尔方法的等价尺度的测度 五、基于近似理想的需求系统模型(AIDS)的等价尺度的测度 六、等价尺度对贫困和不平等的测度影响 七、本章小结 非现金收入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分析 第五章 教育非现金收入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二、教育非现金收入的现状分析 三、教育非现金收入的区域差异分析 四、教育非现金收入的动态演进分析 五、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卫生非现金收入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二、卫生非现金收入的发展变化情况 三、卫生非现金收入的区域差异分析 四、卫生非现金收入的动态演进分析 五、卫生非现金收入与人口的匹配情况分析 六、本章小结 第七章 住房非现金收入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分析 一、数据来源说明 二、住房非现金收入的发展现状 三、住房非现金收入的地区差异分析 四、住房非现金收入的动态演进分析 五、本章小结 第八章 非现金总收入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方法说明 二、非现金总收入的发展变化分析 三、非现金总收入的地区差异分析 四、非现金总收入的动态演进分析 五、本章小结 非现金收入对家庭福利的影响研究 第九章 公共教育非现金收入对家庭收入的影响 一、引言 二、我国的教育体系以及公共教育转移支出分析 三、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四、公共教育非现金收入对不同家庭收入的影响 五、不同收入阶层的学历及学生分布情况 六、本章小结 第十章 公共卫生非现金收入对家庭消费影响 一、引言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三、公共卫生非现金收入对不同家庭消费的影响 四、实际使用的公共卫生非现金收入分析 五、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住房非现金收入对家庭收入及贫困的影响 一、引言 二、住房消费、住房福利与可支配收入的关系 三、我国家庭住房状况分析 四、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五、住房非现金收入对家庭收入分布的影响 六、住房非现金收入对家庭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七、住房非现金收入对家庭贫困的影响 八、本章小结 第十二章 非现金总收入对家庭收入的影响 一、数据来源说明 二、非现金总收入对家庭收入分布的影响 三、非现金总收入对全部家庭收入的影响 四、非现金总收入对不同类型家庭收入的影响 五、非现金总收入对城乡不同家庭收入的影响 六、本章小结 非现金收入对收入差距的影响 第十三章 公共教育非现金收入对收入差距的影响 一、引言 二、本文的实证模型构建 三、变量的选取、数据描述与检验 四、教育非现金收入对收入不平等的线性或非线性关系检验 五、教育非现金收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面板门限作用检验 六、教育非现金收入对区域收入差距的门限作用分析 七、不同门限区制下各省份的具体分布情况 八、本章小结 第十四章 公共卫生和住房非现金收入对收入差距的影响 一、引言 二、模型、数据与变量的说明 三、卫生非现金收入对收入差距的影响 四、公共住房非现金收入对收入差距的实证检验 五、本章小结 第十五章 非现金总收入对收入差距的影响 一、模型、变量及数据说明 二、教育卫生非现金总收入对收入差距的影响 三、教育卫生住房非现金总收入对收入差距的影响 四、本章小结 非现金收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十六章 非现金收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模型、变量与数据说明 二、教育非现金收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三、卫生非现金收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四、教育卫生非现金总收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五、教育卫生住房非现金总收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六、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序言 收入分配是关系国计民 生的重大问题,收入差距问 题更是专家、学者们关注的 焦点。对收入差距以及收入 分配问题的研究,从微观角 度来看,常用的测度指标是 居民的可支配现金收入,但 随着国家财政对民生项目支 持力度的加大、对居民转移 支出幅度的提高,居民的生 活福利仅用现金收入来衡量 显然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准 确的。国家向居民提供的福 利性转移支出如公共教育支 出、公共卫生支出、公共住 房保障支出等,大多是以某 种特定形式(实物形式)转 移的,符合条件的居民显然 是免费享受了这些福利,实 际上在某些方面也提高了这 些居民的生活福利水平,也 可以理解为相应地提高了部 分居民的收入水平,那么这 部分实物福利就可视为居民 的非现金收入,非现金收入 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居民 的生活状态。因此,在测度 居民的生活福利水平时,就 不能仅用现金收入来衡量, 而应该扩大其研究范围,使 其包含居民的非现金收入, 这样更能反映居民实际的生 活福利水平。 对非现金收入的测度研 究,国际上虽然也出现了不 少研究成果,但由于其涉及 的微观数据难以准确地搜集 、缺乏完善的数据库、可靠 的研究方法也有待进一步研 究等问题,导致依然存在较 多的困难,而我国相应的研 究更是缺乏。本书以我国已 有的相关数据为研究基础, 在完善、扩展收入概念的基 础上提出非现金收入的概念 ,参考国际上已有的相关研 究方法与成果,对我国主要 的几种非现金收入进行测度 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 分析其对经济的影响。本书 一方面试图为我国深入研究 非现金收入问题提供方法参 考,另一方面也为我国政府 制定调节收入分配的相关政 策提供参考依据。 本书利用中国家庭追踪 调查数据(CFPS)、中国 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PS )等微观数据库以及《中国 统计年鉴》《中国教育年鉴 》《中国卫生年鉴》等宏观 数据,参考国际上已有的相 关模型、方法,结合我国的 实际情况,对我国居民的非 现金收入进行了初步的测度 研究,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 下五个部分: 第一,概括分析了非现 金收入的相关概念、理论分 析依据、测度思路及存在问 题,以及具体的非现金收入 调节家庭福利及经济增长的 影响机制等。 第二,从宏观角度分析 我国居民非现金收入的区域 差异以及动态演进情况,具 体包括我国31个省(自治区 、直辖市)的人均公共教育 、人均公共卫生、人均住房 保障等非现金收入的总体以 及区域差异的动态演进情况 。总体来说,我国居民的公 共教育、卫生、住房保障等 非现金收入呈增长趋势,区 域差异虽然较为明显,但呈 缩小趋势。 第三,从微观视角出发 ,根据不同类型非现金收入 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结 合相关的微观、宏观数据, 分别测度了公共教育、公共 卫生和住房的非现金收入, 进一步将不同类型的非现金 收入数据与家庭收入或消费 等的福利数据相结合,测度 分析不同非现金收入对家庭 福利的影响。结论显示:教 育非现金收入明显地提高了 低收入阶层的总收入,且提 高比例远大于高收入阶层; 公共卫生非现金收入提高了 各阶层家庭的消费水平,其 中低消费阶层的初始消费提 高比例较大,同时也有效地 减少了家庭的消费不平等; 住房非现金收入提高了所有 家庭的收入水平,使高收入 家庭的收入提高较多,扩大 了居民的收入差距。 第四,从宏观视角出发 ,主要运用面板数据回归模 型,分析我国居民的公共教 育、卫生和住房保障等非现 金收入以及非现金总收入对 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结论 显示:我国公共财政转移给 居民的非现金收入对缩小城 乡收入差距的作用不显著, 但在调节区域收入差距方面 有一定的效果。 第五,分析公共教育、 卫生、教育卫生、教育卫生 住房非现金收入对经济增长 的影响。结论显示:不管是 单独考察教育、卫生非现金 收入还是综合考察教育卫生 或教育卫生住房非现金收入 ,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都是 比较显著的。可见提高居民 的教育和卫生非现金收入水 平比较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的 增长,这也进一步证明了我 们的理论分析基础——非现 金收入的提高有助于促进经 济增长。 由于时间的限制以及作 者自身水平的局限,本书的 研究难免存在不足与疏漏, 敬请各位专家和同人批评指 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