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家,谁做饭,谁照顾孩子,谁刷马桶?
你如何走向外面的世界?如果你在外工作,谁在家里呢?
无论你是什么样的女性,总会有那么一刻,你仍然只是一个女人。
女性的日常生活被怀孕、流产、婚礼、家庭暴力、葬礼、生病的孩子和学费打碎。我的,你的,全世界女人的那些事情。
家务就是一切。这种无处不在的生理需求,一直阻碍着女性的发展,让女性保持缄默。
这个故事关于每个成为母亲后依然想要自食其力的女性。同样的故事在全世界重复发生。
我听得到你。我看得到你。我理解你。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女人的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美)梅根·斯塔克 |
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在你家,谁做饭,谁照顾孩子,谁刷马桶? 你如何走向外面的世界?如果你在外工作,谁在家里呢? 无论你是什么样的女性,总会有那么一刻,你仍然只是一个女人。 女性的日常生活被怀孕、流产、婚礼、家庭暴力、葬礼、生病的孩子和学费打碎。我的,你的,全世界女人的那些事情。 家务就是一切。这种无处不在的生理需求,一直阻碍着女性的发展,让女性保持缄默。 这个故事关于每个成为母亲后依然想要自食其力的女性。同样的故事在全世界重复发生。 我听得到你。我看得到你。我理解你。 作者简介 詹涓,武汉大学传播学硕士,毕业后任职多家媒体,负责编译及审校工作。业余主要从事二战和战后历史著作翻译,译有《战争的余烬:法兰西殖民帝国的灭亡及美国对越南的干预》。 目录 作者手记 序幕 第一部分 如何消失 第二部分 去印度 第三部分 女人们 中文版后记 致谢 序言 我在中国和印度生了两 个孩子。他们是移民的后代 ,一出生就是侨民——在亚 洲世纪即将到来之际,他们 成为在亚洲大城市长大的美 国人。在海外生孩子并非我 的本意,事情就是这么自然 而然发生的。我在能怀孕的 时候怀了孕,在当时所在的 国家生了孩子。我是记者兼 作家。我不想为了生儿育女 放弃工作,而我也确实没有 这么做。生了老大以后,我 已经写了两本书。这是其中 一本。 我想继续工作,同时也 想要孩子。在没生育之前, 这似乎是件很简单的事。 但后来孩子们出生了。 我的丈夫来了又去,忙着工 作,他走着我曾经走过的路 ,走着我们曾经一起走过的 路——穿越国家,走遍世界 ,带回我从未踏过的道路上 的细沙,我能从他的皮肤里 嗅见一缕香料、一抹细烟的 遗味。而我呢,留在家里陪 着孩子,继续写作,一些女 人帮我照看孩子、打扫房间 ,这样我才能继续写作。这 些女人和我没有什么共同之 处。她们是贫穷的女性,棕 色皮肤的女性,进城务工的 女性。起初,我把她们塞到 脑海边缘。她们对我很重要 ,主要因为她们能让我自由 。我希望她们开心,但不想 知道任何细节。这种局面并 没有持续太久。这些女性来 来去去,有时在这儿,有时 在那儿。不变的是,我们都 滞留在家庭里。对于这种安 排的功能性目的,我再清楚 不过,但我不确定它是否有 意义。 我发现我们家的混乱和 琐碎并没有真实地反映在任 何媒介上。人们通常使用下 列几种方式描述家政工人: 她们是毫无内疚感的家庭所 做的必要性财务投资;她们 既精力旺盛又天真纯朴,是 无情、无知的富人残酷剥削 的对象;或者——我得说, 这是最阴险的说法——她们 “亲如家人”。女性的基本经 验永远被简化成最粗浅的漫 画。生孩子就是一通尖叫。 月经是血。家务劳动是一则 童话:灰姑娘被无情的继母 欺压,但终有一天梦想成真 ,她成为和善的公主,手下 的仆人微笑有礼。 我渐渐意识到,我们的 住宅是一个由职场妈妈构成 的封闭景观。这是基本事实 。为我工作的最重要的员工 ——那些改变我的思维、为 我的工作扫清道路、将我的 孩子当成心头肉来疼爱着的 女性——是一群为了在城里 工作、把自己的孩子留在老 家、最终在我家落脚的农民 工。我们编织了一张由妥协 、牺牲和金钱组成的网,而 这一切都围绕我展开——我 的工作、我的钱、我想象中 一对一公平贸易的乌托邦, 但这种想象从未真正实现。 在我还是一名记者的时 候,对于那些报道海外战争 和其他人道主义灾难的女性 ,曾存在一些陈词滥调。他 们过去常说——有时我们自 己也常说——我们是某种“ 第三性”。当然,我们不会 梦想成为男人,但我们也被 免除了一些束缚——而我们 所报道的女性仍然要受到这 些约束。我们可以在街上露 出面容,也可以在男女分桌 的晚餐上和男人们同桌吃饭 。也许一个永远不会和本国 女人直接说话的指挥官会给 我们一个采访的机会。在默 认属性为雄性的新闻机构, 与受到新闻事件影响的那些 悲痛的母亲和忧心忡忡的妻 子之间,我们充当一座桥梁 。我们既和这些女人不同, 又和男人不同。 不管我在一个选题上花 了多少时间,不管采访会变 得多么亲密,我和我所写的 人之间仍然相距甚远。他们 过着一种生活,我过着另一 种。报纸的具体性和新闻的 抽象性束缚着我。女性所面 临的特殊问题并没有影响到 我,我个人的挣扎也与我采 访的女性无关。我只是从她 们身边路过。 可是在生完孩子后,在 和我雇来帮忙的女人同居一 室一起抚养孩子后,这种必 要的距离开始扭曲和消解。 我无法让自己相信,我在继 续前行,一切都很顺利。事 实上,情况似乎不太好。有 时乱成一锅粥。 家庭生活的直接和小人 物的绝望,令我们几乎没有 机会随时质疑自己的选择。 我们晕晕乎乎、跌跌撞撞地 穿过一间既是家也是工作场 所的房子,在内衣、浴室、 喂奶和抱着孩子睡觉的亲密 气氛中纠缠。我们的日常生 活被怀孕、堕胎、流产、婚 礼、家庭暴力、葬礼、生病 的孩子和学费打碎。我的, 她们的。全世界女人的那些 事情。我们住在一起,生活 在一个男人暂时离开的空间 。殴打我们和我们爱着的男 人,失望和消失的男人。男 人的承诺,男人的威胁,男 人行为的不确定性。 那些年,我们生活在中 国——一个正在崛起的超级 大国,以及印度——一个新 兴的经济引擎。从人口统计 上看,这些地方有减少女性 数量的倾向。这种做法并不 是政府的主动行动,而是一 场广受欢迎的、半地下性质 的基层运动。当然,女性自 身也参与其中。 与此同时,我们——我和 那些住进我家的女人们—— 却被留下来忍受所能忍受的 一切,让自己变得愈发古怪 。我们的存在和互动是一种 真正意义上的内在行为—— 在四壁之间,在彼此之间。 我们并非个例。毫无疑 问,我们的私人问题在全球 各地的家庭中不断重复着。 然而,家务活很少被认为是 一个严肃的研究课题,连讨 论的空间都很有限。 这在很大 导语 当战地记者成为母亲,家是新的战场: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私人战事,也是所有女性面对的现实。怀孕前,战地记者梅根·斯塔克在阿富汗采访恐怖分子,在伊拉克经历冲突,在南奥塞梯躲过导弹袭击……目睹无数战争的她,怀孕后却发现自己深陷家庭危机:她不得不在照顾婴儿和做家务中“荒废事业”,而丈夫却能毫不费力地回到从前的生活。不愿在沉默中妥协让步,她将笔尖对准家庭,追问育儿与家务为何总被归为“女人的事”。 后记 在我看来,在中国,一 切都改变了。2010年来北 京时,我刚刚结婚,还没有 孩子,是一名驻外记者。三 年后离开这里时,我和丈夫 有了一个两岁的孩子。我辞 掉工作,开始写一本新书, 而且又怀孕了。 那些年里,中国是一个 新兴的超级大国,生活在那 里令人激动。中国经济发展 之迅猛,持续时间之长,难 免会让人以为它能永远保持 增长。哪怕是在远处观望, 你也能看出苗头:随着中国 游客涌入世界各地的名胜古 迹,中国的外交官和商界巨 头也四散到世界各地的偏远 角落,发挥着政治和经济影 响。而在中国国内,这一切 则更为明显。新修建的基础 设施井然有序,连接着全国 各地的新兴城镇网络。每到 一处,家家户户,你听到的 都是同样的故事——人们过 得比父母那辈舒适多了。在 一些家庭,“舒适”意味着上 有片瓦遮头,家里有电冰箱 ;在另一些家庭,这意味着 给孩子们提供昂贵的衣服和 奢侈的私立教育。 “你现在跟进的是什么题 目?”编辑们经常这么问驻 外记者。按照他们的想法, 报道总是围绕着一个中心主 题或趋势展开。驻外记者报 道的所有关键情节,从本质 上讲,都是一场剧变的持续 影响和反响。在来中国之前 ,我一直在报道那些本质上 十分暴力的剧变——战争、 暗杀、暴乱、大规模腐败。 中国的剧变是我见过第一个 以经济为基础的剧变——而 且还是正面的改变。北京的 空气中充满了可能性和创业 的活力。 但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在经济腾飞的希望和社会快 速变革的泡沫之下,这个国 家充斥着紧张氛围。 社会摩擦也在显著增加 。科技迅速改变了年轻人的 期望和思维方式;几十年来 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适婚女 性匮乏;新的就业机会引发 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浪潮, 这对家庭结构和传统儒家价 值观构成考验,而与此同时 ,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成倍地 提高。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的 报道将我带到了社会剧变的 各个领域,从我自己的国家 ,从我报道过的几乎所有其 他国家,我都认识到了这些 剧变。在工作、金钱、婚姻 和孩子方面,世界各地的女 性都在为同样熟悉的问题苦 苦挣扎——我一下子就被那 些更为悄无声息的社会斗争 吸引住了,我想把它们当作 一个机会,用来阐明更广泛 的变化趋势。 对我个人来说,中国是 一个启示。在苏联和中东待 了十年之后,我对北京最初 的记忆主要是一种轻松的感 觉。多年来,我在公共场合 的一举一动都受到性别的限 制。我要戴着面纱采访穆斯 林神职人员,他们不会看我 的脸,也不会和我握手,因 为我是女人。在开罗和卡萨 布兰卡这样的城市里,我被 色眯眯地盯着,被肮脏的词 语挑逗,被陌生男人触摸。 在莫斯科,我被一群群醉汉 打量着,嘲笑着,仿佛我只 有变得更性感、穿着更讲究 、化着更精致的妆,才能成 为有价值的人。 在北京,多年来第一次 ,我以为我终于可以摆脱这 一切。在中国,我只是一个 普通人。我不觉得自己被崇 拜、被憎恨、被挑剔或被渴 望。我感到了一种自由,这 种自由对我来说简直不可思 议。 但我猛然惊觉,我本人 也存在着内在的性别歧视。 在男人没有表现出所谓的“ 绅土风度”时,我会感到恼 火。碰到男人不给我让路, 或者没有帮忙拉门,我有时 会感到一种隐秘的愤怒,这 种愤怒让我自己都感到惊讶 。我不得不嘲笑我的虚伪, 这种虚伪鲜明地表露出西方 女性一方面享有特权,一方 面又受到惩罚。 我也必须对自己诚实: 我体验到的自由,在某种程 度上,来自我这张显而易见 的外国人的脸。通过报道, 我很快了解到,中国女性也 面临着同样的暴力、厌女和 地位失衡问题,这些问题困 扰着世界各地的女性——她 们受到伴侣的虐待,遭到同 事的性别歧视;她们努力在 工作、养育孩子和家庭责任 之间保持平衡。中国女性, 就像她们的美国姐妹一样, 在社会没有对性别规范做出 更广泛调整的情况下进入了 劳动力市场,而且,可以预 见的是,对于自己是否真的 能“拥有一切”,她们并不那 么笃定。 …… 餐厅里挂着一盏恹恹的 灯,我突然不想进去了。我 不想去拜访那些回忆的幽灵 ,又或者担心那里根本没有 过去的回忆。我将走进一间 陌生的房间,里面是空无一 人的桌子,墙上挂着十分陌 生的画。也许我能找到一种 怀旧和忧郁,如同指纹般涂 抹在我的记忆里,让我想要 留存的记忆变得模糊不堪。 一对孤独的情侣坐在靠 窗的位子上。他们神情严肃 ,彼此不说话。男人像青蛙 一样紧紧拧着眉头。他的约 会对象胖乎乎的,眼神空洞 。他们看着我,我看着他们 。 我继续往前走。如果那 里有什么东西对我有意义, 我也不忍再见到它。如果什 么都没有,我也不想知道。 我走得快了一点,然后更快 一点。 我沿着马路急匆匆地走 向地铁站,看到整个街区都 被推倒重建。我知道很多人 对此感到烦恼——有些是老 北京,但也有很多想要保存 北京迷人古建筑的外国人。 我内心深处的感觉是,北京 不是我应该为之烦恼的地方 。我曾看到 精彩页 序幕 中国,李罗村 2011年2月 清晨,天还没亮,北京长途客车站昏暗的候车室里回响着一片令人昏昏欲睡的喧闹声。旅客们在行李的重压下摇摇晃晃地走着:一堆堆用绳子捆着的衣服,一盒盒廉价的玩具,一袋袋鼓鼓囊囊的粮食。疲惫不堪的面孔焦急地寻找着正确的大巴。这是中国的农历新年,工人们正在返乡的路上。 这只是几年前的事情,但那个早晨似乎已经过去很久了。那是另一种生活,另一个人的生活。那会儿我还是一名驻外记者,为《洛杉矶时报》报道中国。那天早上,我和同事们—一个摄影师和一个翻译——一起出差,但我们之间几乎不怎么说话。这类差事,我们已经做过无数次了。我们像驮畜一样在人群中且走且停,眼睛盯着猎物。 李广强(Li Guangqiang),一名建筑工人,成了我们了解全世界最大规模人类迁徙的窗口。我们要求记录他假期回家的旅程,他没怎么思量,就自豪地应承下来。每年,大批农民工离开中国的城市和工业中心,回到遥远的家乡。在错综复杂的公路、铁路交通和人群中,数以十亿次计的长途旅行交错展开。 老李的眼睛不安地从一扇门转到另一扇门,但当他发现我在盯着他看时,他调整了一下姿势,摆出一副很放松的样子。他又矮又壮,站着时信心满满,直挺胸膛。他会迅速展开一张真诚的笑脸,但在休息时,又立刻拉下脸来,眼睛眯成一条缝,好像在琢磨着什么点子。 他在城里的日子过得清苦,住在一个用煤渣块和瓦楞铁皮盖成的棚屋里,屋边的运河到了冬天会上冻,屋里冷人骨髓。但在回家时,他选了一套没有透露出半点艰辛痕迹的衣服:时髦的做旧深色牛仔裤、蓬松的羽绒服,肩上挎着一个黑色单肩包。 跟着老李,我们把包扔进车子下面的行李厢,抢着跳上车,推推搡搡地挤过过道。引擎颤抖着发动起来,大巴呼啸着穿过黑暗的街区,来到城市边缘,然后行驶在平滑的高速公路上,这条路如同一根线从城市的缠结中散开,延伸到更空旷的地域。乘客们扭着身子,用手机拍下他们的告别照,记录下即将褪去的城市灯光。 “我们没有坐错车吧?”有人问道。 “我忘拿行李了!车子能回去吗?” “找人把行李送到你们村,不行的话你现在就下车。”大巴司机吼道。 一声大叫传来:“师傅,开下暖气吧!” “不行。”司机喊着,“太费油了。” 中国滚滚而过——工厂、建筑工地、起重机。广告牌上嘶吼着令人生疑的承诺,号称要在荒凉的道路两旁建起豪华公寓。在这片景观中,到处都是广告、冒险和正在进行的工程。 我喜欢在公路上穿越大国——俄罗斯、中国、印度、美国。我喜欢大地的辽阔和无边天空下广袤空间的孤寂。在想象中,中央王国在我们周围展开:土地向西延伸到戈壁沙漠,向东延伸到太平洋,向南至黄河,向北直至地球的尽头。看着世界在玻璃窗后逼近又消失,我让思绪掠过已逝的岁月,越过还未度过的时光。也许长时间乘车的错位感打开了我们的大脑,鼓励我们去翻阅时间和人物的私人全景图。我们习惯于这样一种错觉:世界安静而温顺地停留在原地,而我们却在场景中狂奔。我们在移动,而地球静止不动。当然,这只是一种感知错觉。没有什么是静止的。 那天早上我带了笔记本和笔。我的工作开辟了我的人生之路,将我推到不同的地方,并指示我到达目的地后应该做什么。作为一名驻外记者,我曾生活在世界各大城市。我报道过战争、自然灾害和历史的突变瞬间。我在相当年轻的时候就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份工作中,所以我真的不太知道,如果没有了新闻工作,我还能剩下什么。我不知道,也不去想。工作变成了我;工作便是我的组织原则。 但现在我要辞掉那份工作,一切就要改变了。我刚递交了辞呈,正处在离职通知期内。去老李他们村的旅程将是我为这份报纸做的最后一篇重头报道。 在鼓鼓囊囊的羽绒服和毛茸茸的羊毛衫下,我未出生的宝宝蜷缩着,踢来踢去。此时,我已经怀有四个月的身孕。我还在着手写一本新书。一本书和一份工作就已经够我忙的了,可如果是一本书、一份工作再加一个宝宝呢?我知道,这实在是不可能的任务。 工作、书、宝宝:我强迫自己选出最不喜欢的一项。这是一个可怕的选择,因为我爱它们每一个。 这是真的,我热爱我的工作。出差、忙碌、写作。我喜欢那种无忧无虑的自信,因为我知道,不管某段经历是令人不快还是光彩夺目的,一切都将随时改变。一座新的城市,一段新的对话,一个新的故事。我生活在不断变动的世界里,我喜欢那里。房间和气味,许许多多个压得人喘不过气的下午,你不得不强迫自己挺过去,手指划过桌面,鼓励自己再试一次,再打一次电话,抓住机会,走出那些碎片和场景。 最后一次出差的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大地爬升,眼前现出高山和更为茂密的林木,继而变成平展的农田。我坐在颠簸的车厢里,想起往事。 P7-10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