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旨在从理论层面确定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民事侵权和刑事犯罪的界限,以最大程度发挥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效用。本书首先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民刑界限的模糊情况予以类型化,然后从理论学说、哲学方法和原则层面确定了民刑界限的标准,最后利用上述界限标准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民刑界限的模糊类型予以解释适用和立法重塑。 本书适用于知识产权法学理论研究者和司法实务人员。 作者简介 谭洋,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法学与知识产权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后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为知识产权法。在《知识产权》《南大法学》《科技与法律》《科技与出版》等刊物发表多篇论文。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未来研究重点 1.4.1 创新点 1.4.2 未来研究重点 第2章 界限模糊的类型化 2.1 类型一:同一概念的解释不一致 2.1.1 “复制发行”解释的不确定性 2.1.2 规避技术措施人罪条款中禁止规避行为的不同界定 2.1.3 “假冒他人专利”行为解释的滞后性或架空性 2.2 类型二:概念的判断标准争议 2.2.1 “同一种商品”的认定争议 2.2.2 “相同商标”的判断争议 2.3 类型三:附属刑法与《刑法》的分歧 2.3.1 《著作权法》与《刑法》不一致的规定 2.3.2 《商标法》与《刑法》不一致的规定 2.3.3 《专利法》与《刑法》不一致的规定 2.4 .类型四:入罪数额和情节的争议 2.4.1 “非法经营数额”的计算方法存在问题 2.4.2 侵犯商业秘密罪“损失数额”数额的合理性疑问和认定方式的模糊性 2.4.3 对同一商品上多个商标原样假冒的争议 2.4.4 入罪门槛争议——以2007年中美知识产权争端和2020年中美贸易协议为例 2.5 类型五:争议的两个面向 2.5.1 知识产权法有争议、刑法无视此争议 2.5.2 知识产权法无争议、刑法有争议 2.6 类型六:立法上将相关行为入罪的正当性考察 2.6.1 违反保密义务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不应人罪 2.6.2 刑法上商标使用功能性缺失可能导致的合法行为人罪化 第3章 确定界限的标准:理论学说、哲学方法和原则 3.1 大陆法系下犯罪化的理论学说及在界分层面上存在的难题 3.1.1 法益侵害说 3.1.2 规范违反说 …… 第4章 确立界限的原则一:侵犯知识产权罪的刑法解释方法 第5章 确立界限的原则二:民刑适用规则——以侵犯知识产权行为为结合点 第6章 界限标准对界限模糊的类型化的适用 第7章 界限标准对知识产权刑事立法的指引 结论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