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选取彝族题材影视的内容及生产方式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近20年来多种类型的彝族题材影视资料进行话语分析,对30位彝族题材影视工作者进行深度访谈,探析彝族题材影视文本和影视生产者如何在影片中通过社会关系的再现进行民族的主体性生产和身份建构。 目录 第1章 绪论:作为文化生产实践的身份认同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对象和研究动机 1.3 问题提出 1.4 概念界定 1.4.1 身份认同 1.4.2 民族认同 1.4.3 国家认同 1.4.4 影视生产 1.5 研究意义 1.5.1 理论意义 1.5.2 实践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影视生产与民族身份认同 2.1 身份认同研究 2.1.1 身份认同研究综述 2.1.2 影视生产与身份认同研究综述 2.2 民族身份认同研究 2.2.1 民族身份认同研究综述 2.2.2 民族影视生产与民族身份认同研究综述 2.3 彝族题材影视生产与身份认同研究综述 第3章 研究设计:对彝族题材影视作品及其生产者的质化研究 3.1 理论框架 3.1.1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物与身份认同的关系 3.1.2 影视中的物与身份认同的关系 3.2 研究方法 3.2.1 质化资料收集 3.2.2 质化资料分析 3.3 对访谈对象及访谈场景信息介绍 3.3.1 大凉山地区的影视从业者及相关影片介绍 3.3.2 小凉山地区的影视从业者及相关影片介绍 3.3.3 贵州地区的影视从业者及相关影片介绍 3.3.4 楚雄、红河、石林等云南聚居区的影视从业者及相关影片介绍 第4章 研究发现:“物”的影视生产与彝族身份认同实践 4.1 作为民族文化仪式载体的物 4.1.1 毕摩的法器和法具 4.1.2 以虎为代表的动物 4.1.3 树、石、山、火 4.1.4 物与社会关系 4.2 作为日常生活要素的物 4.2.1 火塘、漆器与家庭生活 4.2.2 服饰、饮食与个人体验 4.2.3 代表“现代生活”的物 4.3 作为财富与地位象征的物 4.3.1 白银 4.3.2 现金与“奢侈品” 4.3.3 物的对比 4.4 作为社会机制呈现的物 4.4.1 物与家支制度 4.4.2 物与商品经济 4.4.3 物与产业发展 第5章 研究结论:社会变迁与国家发展语境下的彝族身份认同 5.1 基于影视生产的彝族身份认同建构维度 5.1.1 彝族影视生产中的民族身份认同 5.1.2 彝族题材影视生产中的国家认同 5.2 基于影视生产的彝族身份认同建构路径 5.2.1 新中国成立前的阶级身份认同 5.2.2 对现代性的想象性身份认同 5.2.3 冲突身份认同的意象拜物教呈现 5.3 彝族题材影视生产的意义探析 5.3.1 身份认同建构的积极性 5.3.2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视觉形象建构 5.3.3 彝族题材影视生产与彝族社会的现代化实践 5.4 理论启示与创新之处 5.4.1 关于身份认同理论的启示与创新 5.4.2 关于影视生产实践的启示与创新 5.4.3 关于我国民族理论的启示与创新 附录A 彝族题材影视作品信息 附录B 访谈大纲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