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至此一年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美)埃里克·拉森 |
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纳粹的轰炸机随时会来。每一个皎洁的月夜,伦敦人都祈祷自己能活下来。1940年,英国前途未卜,丘吉尔在至暗时刻开启了他的首相生涯。尽管纳粹步步紧逼,民众依然捍卫着他们的日常生活,并以此与丘吉尔内阁并肩作战。他们在灯火管制的夜晚谈情说爱,戴着防毒面具去听音乐会,在一片废墟的校园里完成学位授予仪式,在敌机呼啸中享受一杯杯热茶。丘吉尔一家也不例外。在处理政务之余,他们也在为儿子破裂的婚姻头疼,为懵懵懂懂便答应了别人求婚的女儿担忧,也为在家庭裂痕中降生的小孙子送上祝福。生活从未停下,人们在守望与坚持中等来了出人意料的转机。 作者简介 埃里克·拉森(Erik Larson),美国作家、记者,生于1954年。曾任《纽约客》《大西洋月刊》《时代杂志》撰稿人,《华尔街日报》特约撰稿人,曾在旧金山约翰·霍普金斯写作研讨会和俄勒冈大学教授非虚构写作,现在和妻子定居西雅图。 代表作有《白城恶魔》《艾萨克飓风》《致命通道》《无线电擒凶记》等。其中《白城恶魔》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并于2004年获爱伦·坡奖最佳犯罪实录。《芝加哥太阳报》将他评价为“拥有小说家灵魂的历史学家”。 目录 序曲 前景暗淡 第一部 威胁在增加 第二部 已知的不测 第三部 恐惧 第四部 血与尘 第五部 美国人 第六部 战火中的爱 第七部 至此一年 尾声 随着时间的推移 资料来源与致谢 注释与参考文献 序言 几年前搬到曼哈顿后, 我才突然清晰地认识到,与 我们这些身在远处看着噩梦 缓缓降临的人相比,纽约人 在二○○一年九月十一日的 经历有多么不同。遭到袭击 的是他们的家园。我几乎立 刻想到了一九四○至一九四 一年间德国对伦敦的空袭, 并对地球上竟有人能够承受 这样的袭击感到吃惊:连续 五十七夜的轰炸,紧接着是 六个月不断强化的夜间空袭 。 我特别想到的是温斯顿· 丘吉尔:他是怎样承受这一 切的?他的家人与朋友们呢 ?丘吉尔目睹着自己的城市 接连数夜遭受轰炸,且深知 这些袭击尽管非常恐怖,但 很可能只是更糟糕的事件的 前奏:德国从海上与空中进 犯,伞兵降落在他的花园里 ,装甲坦克在特拉法尔加广 场上轰隆隆开过,毒气飘散 在他曾经为其作画的海滨— —对此种种,他当时作何感 想? 我决定找到答案,同时 也很快意识到,口说“干下 去”是一回事,做到则是另 一回事。我专注于一九四○ 年五月十日至一九四一年五 月十日丘吉尔任首相第一年 的这段时间,它刚好与德国 从看上去毫无目标的零星行 为发展到对伦敦市全面轰炸 的空袭进程同步。这一年最 终以一个冯内古特式暴力的 周末结束——事实证明,这 个既平凡又神奇的日子是这 场战争的第一次伟大胜利。 本书绝非对丘吉尔生平 最权威的描述。这项工作业 已有人完成,特别是那位不 知疲倦但可惜算不上不朽的 传记作家马丁。吉尔伯特, 其八卷本巨著足以满足任何 人对细节的渴求。我这部作 品更贴近的是私人生活,它 深入探讨了丘吉尔及其身边 最亲近的人是如何一天天生 存下来的:暗淡与璀璨的时 刻,情感纠葛与崩溃,泪水 与欢笑,以及-个个揭示了 人们如何在希特勒钢铁风暴 下生活的离奇插曲。这是丘 吉尔变成那个我们熟知的叼 着雪茄的斗士丘吉尔的一年 ,他在这一年中发表了自己 最精彩的演讲,向世界展示 了,何谓勇气与领袖风格的 典范。 尽管本书有时看上去像 是一部虚构作品,但事实并 非如此。书中凡是加了引号 的内容,必定出自历史文献 ,其来源包括日记、信件, 回忆录或其他形式的记录; 凡是文中提到的手势、眼神 、微笑或者其他面部表情, 必定出自亲眼所见之人的陈 述。如果接下来的内容挑战 了你对丘吉尔和那个时代的 看法,我只能说,在历史这 一生动的舞台上的确有许多 惊喜。 埃里克·拉森 曼哈顿二○二○年 导语 年度“希望之书”:只要我们不示弱,这就是伟大的生活这一年,所有人都身在前线。 人们一起扑灭屋顶上的火,在防空掩体里办报,在空袭中恋爱和舞蹈。丘吉尔也在朋友和家人的支持下,度过了这艰苦劳作、充满斗争与苦难的一年。只要我们不示弱,这就是伟大的生活。 身临其境的二战史,还原至暗时刻众生相。 精彩页 谁都知道轰炸机迟早会来。防务计划远在战争发生前已开始制订,尽管就连制订者心中都还不确定具体的威胁是什么。欧洲是欧洲。如果以往的经验有什么借鉴意义,它也只是告诉我们,一场战争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爆发。英国的军方统帅用帝国在前一次战争中的经验观看着世界,那场世界大战发生了对士兵与平民的大规模屠杀,同时带来了历史上第一次系统性的空袭。一九一五年一月十九日夜晚,德国齐柏林飞艇对英格兰和苏格兰投弹轰炸,庞大的飞艇在英国上空静静划过,在接连五十多次的空袭中,德军共投下了一百六十二吨炸弹,令五百五十七人丧生。 自此以后,炸弹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致命,而且越来越狡猾,延时爆炸性能的出现和经改装后在下落时发出呼啸声均是证明。一种名为“撒旦”的巨型德国炸弹已有十三英尺长、四千磅重,足以摧毁整整一个城市街区。携带这些炸弹的飞机也同样变得越来越大,它们如今可以飞得更快、更高,因此能更好地躲避国土防御。一九三二年十一月十日,时任副首相斯坦利,鲍德温就即将到来的威胁向下议院进言:“我认为有必要让街上的人意识到,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能保护他免于空袭。无论人们告诉他什么,轰炸机都会突破防线。”他说,进攻是唯一有效的防御,“这意味着,如果你想拯救自己,就必须比敌人更快地屠杀更多妇女和儿童”。 英国的民防专家担心会有一次“致命的打击”,他们预言,对伦敦的第一次空袭即使不会摧毁整座城市,也将摧毁其中很大一部分,并导致二十万平民丧生。“人们普遍相信,宜战后过不了几分钟,伦敦就会变成一片废墟。”一位初级官员这样写道。空袭将在幸存者中造成极大的恐慌,让数百万人发疯。“只要几天工夫,伦敦就会陷入巨大的混乱,”军事理论家J.F.C.富勒一九二三年如此写道,“无数人将被送进医院,交通将瘫痪,无家可归的人将狂叫着寻求帮助,整座城市将成为地狱。” 内政部估算,如果按标准的殡葬规格,棺材制造商将需要两千万平方英尺“棺材木料”,这根本不可能满足。他们将不得不用硬纸板或混凝纸浆做棺材,或者干脆把尸体用布裹起来埋掉。苏格兰卫生部建议:“集体掩埋大批尸体最合适的形式是沟式坟墓,其深度应足以埋葬五层尸体。”规划师们提出,应在伦敦和其他城市的郊区挖掘一批大型埋葬坑,工作要尽可能谨慎,殡葬业者应接受特殊训练,以懂得如何无害处理毒气受害者的尸体和衣物。 一九三九年九月三日,为回应希特勒入侵波兰的行动,英国正式对德宣战,与此同时,政府正在为即将到来的轰炸与入侵认真地做着准备。代表入侵即将开始或正在进行的代号是“克伦威尔”。信息部特别发布了一份题为《击败入侵者》的传单,这份分发给数百万家庭的传单的目的不在于安抚人心,而是提出警告:“敌军登陆的地点……将发生最激烈的战斗。”它指示人们应特别注意政府发出的一切疏散警报:“一旦攻击开始,再走就来不及了……应保持原地不动。”整个英国的教堂钟楼都沉寂了下来,钟声现在是特定的警报,只用于“克伦威尔”启动、入侵者业已进犯之时。一旦听到钟声,就说明有人在附近看到了敌军伞兵。对此,传单做出了如下指示:“把你的自行车拆掉并藏起来,销毁你的地图”,如果你有汽车,“拿掉分电器接头和接线,排空燃油箱或取走化油器。如果你不知道如何操作,现在立刻到最近的修车行问清楚”。 从城镇到乡村的路标都已拆掉,地图只可向持有警局颁发的许可证的人出售。农民们把旧汽车和旧卡车放到田地里,以阻挡满载敌军士兵的滑翔机。政府向平民发放了三千五百万套防毒面具,他们去工作、去教堂时都随身带着,睡觉时就放在床边。伦敦的大小邮箱表层都被刷上了一层特殊的黄油漆,遇到毒气就会变色。严格的灯火管制让入夜后的城市街道极为昏暗,人们几乎无法在火车站里认出来访者。在没有月光的夜晚,行人会走在汽车和公交车前面,时常撞上路灯杆,在马路边缘踩空,或者被沙袋绊倒。 突然间,人人都开始注意月亮的阴晴圆缺。空袭当然可以在白天发动,但如果有月光,敌军轰炸机在人夜后也能发现目标。满月与凸月因此成了“轰炸机之月”。令人稍感宽慰的是,轰炸机和护航战斗机都必须从德国的基地飞过来,如此长的距离严重限制了它们能抵达的位置和杀伤力。但这有一个前提,即法国强大的陆军、海军以及马其诺防线能够顶住德国空军的袭击,并且阻断纳粹德国所有的入侵通道。法国的承受力是英国防御战略的基石。法国可能沦陷的想法完全超出想象。 “气氛远非‘忧虑’足以形容的了,”即将成为信息部政务秘书的哈罗德,尼科尔森在一九四○年五月七日的日记中这样写道,“这是一种真正的恐惧。”他的妻子、作家薇塔,萨克维尔-韦斯特与他达成一致,宁可自杀也不能成为入侵者的俘虏。“肯定存在某种快速、没有痛苦也很便捷的自杀方法,”她在五月二十八日写给他的信里这样说,“哦,我亲爱的,我最亲爱的,这就是我们的归宿!”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