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2012年《咬文嚼字》合订本(精装)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文学理论 |
作者 | 《咬文嚼字》编辑部 |
出版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简介 本书为2012年度的《咬文嚼字》杂志年度合订本。全国知名的《咬文嚼字》杂志每年出版一本合订本,分为平装与精装两种装帧形式,满足不同读者的差异化需求。《咬文嚼字》是谈论语言文字和知识类刊物,从当代语文生活出发,寻根探源,说古道今,匡谬正误,论语衡文,知识量大,针对性强,趣味性足。2012年杂志“围观名家博客”,相继指出了方舟子、郭敬明、韩寒、黄健翔、郎咸平、李承鹏、李银河、马未都、钱文忠、徐静蕾、郑渊洁、周国平等名家博客的文字差错,不仅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反响,还得到了“被咬”博主的积极回应。杂志每年年底杂志评选公布的“十大流行语”和“十大语文差错”在社会上反响热烈,引起广泛关注。每年12期结集成的年度合订本是杂志生命力的延续。这些文章知识实用,信息密集,文字生动。每年度的合订本,对已出版的月刊杂志进行了认真的修订工作。面世20多年来,《咬文嚼字》合订本已经成为市场认可的品牌出版物。 作者简介 《咬文嚼字》杂志为全国知名社会语文类期刊,创刊于1995年,月刊。《咬文嚼字》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杂志入选全国“百强报刊”、“期刊数字影响力100强”、“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的百种优秀报刊”,是在全国知名度很高的优秀期刊。每年年底杂志评选公布的“十大流行语”和“十大语文差错”在社会上反响热烈,引起广泛关注。 目录 名家语画 特稿 年度盘点 众矢之的 气象站 语林漫步 借题发挥 碰碰车 追踪荧屏 时尚词苑 探名小札 一针见血 有此一说 朝花夕拾 微型讲坛 热线电话 辨字析词 文章病院 语言哲思 词语春秋 八面来风 向你挑战 雾里看花 看图说话 火眼金睛 广角镜 …… 精彩书摘 再咬“春晚”感言 这里说的“春晚”,是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自1983年开始,一年又一年,年年有“春晚”。“春晚”不仅是电视台的一档节目,也是全球华人的一种娱乐形式,是春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春晚”不仅给观众带来了节日的欢乐,更在社会生活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迹。没有“春晚”,能有赵本山们今天的知名度吗?没有“春晚”,能有小品之类艺术的蓬勃发展吗?没有“春晚”,能有大量流行词语的一夜蹿红吗? 早在2006年,《咬文嚼字》曾根据“抓龙头单位,抓公众人物,抓典型差错”的编辑方针,联合新民晚报、羊城晚报、扬子晚报、网易、东方广播电台等媒体,发起过一场有声有色的“咬嚼春晚”活动,和“春晚”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那一年共查出28处差错,整台晚会280分钟,每10分钟有1处差错。咬嚼结果公布以后,社会反响十分热烈。今天回顾这段历史,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咬文嚼字》的出发点是与人为善,推动“春晚”走向尽善尽美,而不是要出“春晚”的洋相;“春晚”导演组虚怀若谷,闻过则喜,不仅对咬嚼活动作出了积极回应,还在第二年主动邀请《咬文嚼字》派出专家协助把关。双方态度友好而配合默契,在当代文化批评中留下了一段佳话。 2012年迎来了“春晚30年”,这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咬文嚼字》杀了个“回马枪”,和“春晚”第二次握手。和第一次先下“战书”不同,这一次是不宣而战。《咬文嚼字》显然是想更真实地看到“春晚”的文字质量。根据已披露的材料,这一次共认定7处差错,是当年的四分之一。差错的数量在减少,差错的“级别”则在提高。当年多数是低级错误,如把“神舟六号”误为“神州六号”,“凯歌冲云霄”误为“凯光冲云霄”;这一次则带有相当的隐蔽性,一般人不易察觉,比如西施比貂蝉“老”多少岁,“荆轲刺秦”时刺的是“秦公”还是“秦王”,如此之类的问题,单看字面是很难判断的。 面对咬嚼的结果,我不由为“春晚”喝彩。据我所知,“春晚”是一个复杂的文化工程,半年以前便要确定主题、组织演员、筛选节目、修改文本……,但字幕制作却是在极短的时间里完成的。一般分为两个阶段:歌唱类节目事先配制;小品类节目则要在除夕演出后,根据演出实况“剥”下文字连夜赶制,年初一即播出。如果在“剥”的过程中稍有闪失,或在录入后疏于校对,差错是很难避免的。特别是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词,一不小心便会张冠李戴。“春晚”的字幕中常有一些低级差错,无疑和这一制作程序有关。2012年的“春晚”几乎没有这类问题,连“象像”不分、“愣楞”混用等高频差错也绝迹,不能不归功于导演组的重视和字幕制作人员的用心。 面对咬嚼的结果,我还想为《咬文嚼字》喝彩。在一个语言被“调戏”的时代,推敲文字往往被视为无事生非、吹毛求疵、吃饱饭没事干撑的!然而,《咬文嚼字》自问世以来,大义凛然,勇往直前。它并不因刊小而自惭形秽,并不因言轻而噤若寒蝉;为了语言的健康发展,《咬文嚼字》该亮相时就亮相,该发声时就发声。在社会语言生活的博弈中,它代表着规范的力量。“春晚”从上一次的28处差错到这一次的7处差错,当然有着电视人的努力,但其中不同样有着《咬文嚼字》的奉献吗?如果没有类似《咬文嚼字》这样的社会监督,语言文字运用将会是怎样的局面? 前言 母语是教育的起点 (序) 周国平 尼采曾经指出:母语是“真正的教育由之开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对象”,良好的母语训练是“一切后续教育工作”的“自然的、丰产的土壤”:教师应当使学生从少年时代起就严肃地对待母语,“对语言感到敬畏”,最好还“对语言产生高贵的热情”。我完全赞同他的见解。 教育是心智成长的过程,而母语是心智成长最重要的环境之一。母语就好比文化母乳,我们在母语的滋养下学会了思考、表达和交流。虽然后续教育有不同领域和学科之分,但一切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地读、想和写,而这种正确性正是通过良好的母语训练打下基础的。认真对待语言,力求准确地使用每一个词,这不仅是为了避免他人的误解,更是对待心智生活的严肃态度。不能想象,一个对写给别人看的文字极其马虎的人,自己思考时会非常认真。事实上,这种马虎恰恰暴露了他自己也不在乎所要传达的东西。相反,凡是呕心沥血于精神劳动的人,因为珍惜劳动成果,对文字往往都近乎怀有一种洁癖。 如果说文化是一种教养,那么,母语就是教养的基本功,教养上的缺陷必定会在语言上体现出来。一个语言粗鄙的人,我们会立刻断定他没文化。一个语言华而不实的人,我们也可以立刻断定他伪文化。举止上的高贵风度来自平时最一丝不苟的训练和自我训练,语言上的良好作风也是如此。不用说写公开发表的文章,哪怕是写只给某一个人看的信,只给自己看的日记,都讲究用词和语法的正确,文风的端正,不肯留下一个不修边幅的句子,如此持之以恒,良好的文字习惯就化作本能了,而这便是文字上的教养,因为教养无非是化作本能的良好习惯罢了。 各民族都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这个传统存在于本民族的经典作品之中,它们理应成为母语学习的范本。一百多年前,尼采已经埋怨德国青少年不是向德语经典作家,而是从媒体那里学习母语,使得他们“尚未成型的心灵被印上了新闻审美趣味的野蛮标记”。如果尼采生活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真不知他会作何感想。我本人认为,网络语文的繁荣极大地拓宽了写作普及的范围和发表自由的空间,诚然是好事,但也因此更应该警惕尼采所说的“新闻审美趣味”的蔓延。网络语文往往是急就章,因此可能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内容上的浅薄,缺乏酝酿和积累,成为即兴发泄和时尚狂欢的娱乐场;二是语言上的粗率,容易滋生马虎对待母语的习气,成为错别字和语病的重灾区。内容浅薄,语言粗率,这正是“新闻审美趣味”的两大特征,所以尼采说它“野蛮”。 当然,语言是约定俗成的,必然会在使用中有发展、有更新。我丝毫不反对语言上的创新。但是,第一,创新必须是合乎母语本身规律的,一个词的新的用法,一个句子的新的组织法,应该是对原有词法和句法的推陈出新,而非凭空生造;第二,创新能否被接受成为新的约定俗成,有待于时间的检验。有一点可以肯定,创新的前提是敬畏母语,因而对母语十分用心,有敏锐而细腻的感觉,那种哗众取宠的起哄式的所谓“创新”是闹剧,今天一哄而起,明天就会一哄而散。 “咬文嚼字”这个成语原是贬义词,把它用来做一本刊物的名字,变成了褒义词,这何尝不是一个创新呢。是的,我们不要那种脱离文本内涵死抠字眼的“咬文嚼字”,但是,讲究文字的规范性,文字对应所表达内容的准确性,为此而“咬嚼”文字,这样的“咬文嚼字”好得很,是保护母语纯洁性的善举。 2012年12月15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