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神仙妖怪(西游的社会故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周方银 |
出版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以管理学、社会科学的视角,对《西游记》进行了解读。上篇讲述孙悟空的心路历程,认为孙悟空的心理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无性阶段;生性和任性的阶段;从五行山下出来,悟空经历了一个收性的阶段;最后,到达西天被封为佛,达到了更高层次的无性阶段。下篇则从管理学、经济学等角度,对“天庭”管理进行了深入有趣的分析。包括对取经队伍内部的利益关系的分析,如来佛对取经队伍人员构成的考虑,设九九八十一难,体现天庭对悟空的考验等方面的分析。这些分析,对于认识中国古代管理的奥秘,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作者简介 周方银,1971年生,湖北仙桃人,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2006年获清华大学国际关系专业博士学位。是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中华美国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太平洋学会太平洋岛国研究分会副会长、中国亚洲太平洋学会大洋洲分会副会长。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当代亚太》编辑部主任、中国周边与全球战略研究室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主持完成国家部委课题10余项。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第二作者),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有《国际问题数量化分析》《东亚秩序:观念、制度与战略》《大国的亚太战略》《中国周边外交发展报告》等多部著作。发表过中英文学术论文100多篇。是《外交评论》《国际政治科学》《亚太问题与海洋研究》《当代美国评论》等刊物编委。多次参与博鳖亚洲论坛、世界和平论坛、从都国际论坛、北京香山论坛、济州论坛(韩国)等国际论坛活动,发表过媒体文章100多篇。 目录 上篇 孙悟空的心路历程 孙悟空简历 第一章 我“无性” 第一节 猴王出世 第二节 一个社会契约:石猴以信称王 第三节 拜师学艺:开启人生新的一页 第二章 不断膨胀的欲望 第一节 花果山的天还是原来那片天吗 第二节 弼马温的苦恼 第三节 不做弼马温就做齐天大圣 第四节 大闹天宫 第三章 反思与磨炼 第一节 五百年后知悔了 第二节 不再认同妖怪身份 第三节 对观音执弟子之礼 第四节 对取经行动的思考 第五节 逐渐了解天界人情世故 第六节 老于世故的孙悟空 第四章 从心所欲不逾矩 第一节 话里话外紧箍咒 第二节 妖精菩萨,总是一念 第三节 自觉维护等级制度 第四节 对天庭外人物的态度 第五章 孙悟空成长过程分析 第一节 从“无性”到成佛是一个循环 第二节 孙悟空为何能成佛 第三节 吴承恩对大闹天宫的态度 第四节 孙悟空是如何被成功改造的 下篇 《西游记》中的管理谋略 第六章 取经队伍内部利益分析 第一节 孙悟空与沙僧的关系变迁 第二节 孙悟空与八戒的关系变迁 第三节 孙悟空如何获得对八戒、沙僧的调度权 第四节 孙悟空与唐僧的关系变迁 第七章 神秘的菩提祖师 第一节 太上老君与孙悟空的关系 第二节 孙悟空本事的巨大反差 第三节 天庭对孙悟空的宽容 第四节 取经对孙悟空而言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结语 第八章 天庭政治权谋 第一节 考验与被考验 第二节 唐僧的成佛与如来的帝王心术 附录1 《西游记》为什么值得深度阅读 附录2 取经行动时间线 附录3 天庭治理水平探析 序言 2008年,我出版了《解 码(西游记)》一书,本书 (《神仙、妖怪:西游的社 会故事》)是对《解码(西 游记)》的增补与修订。由 于我所学的专业是国际关系 ,这个专业关心的是国际社 会的战争与和平、冲突与合 作,或者国际格局、大国关 系、国际制度、区域合作等 ,与文学看起来并无多少直 接的联系,以至于该书出版 多年后,还不时有人问我, “你是与《解码(西游记) 》的作者同名,而不是作者 本人吧?”我在这里介绍这 一情况,是想说明写作与《 西游记》相关的书,纯粹是 出于本人内心强烈的兴趣, 是因为《西游记》深深打动 了我,而非出于任何功利目 的。 像很多人一样,我从小 就很喜欢《西游记》,早就 把它读了多遍。但《西游记 》并不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 仅是一本少儿读物,或者只 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者手中 的一个研究范本。《西游记 》最初打动我的,是它宏大 的神仙体系设定、奇幻瑰丽 的情节、精彩纷呈的故事以 及流畅优美、诙谐风趣的语 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 历的丰富,我对《西游记》 的关注点发生了变化,并从 中读出许多很有意思、意想 不到的内容,这也彻底颠覆 了我对这本经过时代检验的 经典著作的认识。 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用 不同的心态和视角阅读《西 游记》,会有非常不同的体 会和认识。这一方面是基于 经典的魅力,另一方面是因 为《西游记》融趣味性和思 想性于一体,可以为不同阶 段的读者提供不同的侧面。 当你只是把它作为一本神魔 小说来阅读时,它看起来不 过是一部趣味横生、引人入 胜的神魔小说。当你把它作 为一本具有思想性的小说来 阅读时,又可以发现其中蕴 含着许多颇为深刻的思想。 我在清华大学攻读国际 关系学博士学位期间,首次 分析产生了认真对待《西游 记》中包含的人物关系的想 法。然后惊奇地发现,一旦 带着这样的想法去阅读,可 以迅速从书中发现大量以前 熟视无睹却又十分重要、有 深刻含义的内容。这些内容 前后呼应,形成一个系统的 整体。在带着这样一种想法 反复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 《西游记》中所包含思想的 丰富程度及其思想的深度远 超自己的估计,这是一个让 我颇感意外的过程。 当转换阅读视角后,我 觉得《西游记》有一个比较 突出的特点,即内容情节有 明暗两条线索,特别是有一 条精心设定、前后衔接自然 圆润的暗线。小说的明线是 唐僧师徒的取经行动、孙悟 空从出世到成佛的人生历程 。暗线则是取经团队的关系 磨合,尤其是孙悟空的心路 历程。值得注意的是,作者 在暗线写作上花费的心思一 点不逊于明线。甚至可以说 ,明线的写作更多是服务于 暗线,因为明线是一个个降 妖除魔的故事,而作者真正 试图表达的思想更多地寓于 暗线之中。 与暗线在《西游记》中 的重要性相对应的,是在小 说情节展开过程中,主要人 物在经历复杂的变化成长过 程,这不只是知识水平、本 领法术能力上的变化,更是 言语行为、待人处事方式乃 至性格、价值观方面的变化 。关于孙悟空在取经路上的 行为与价值观变化,本书提 供了丰富的事例和细节分析 ,这里仅举两例进行说明。 一个是书中第四十一回 ,取经队伍在六百里钻头号 山被红孩儿所阻,特别是红 孩儿的三昧真火十分厉害, 孙悟空差点儿在他手上送了 性命。在此情况下,取经队 伍决定搬救兵来降伏红孩儿 ,他们要搬的救兵是法力高 深的观音菩萨。在八戒前往 南海请菩萨之前,孙悟空特 意叮嘱八戒一番,“若见了 菩萨,切休仰视,只可低头 礼拜。等他问时,你却将地 名、妖名说与他,再请救师 父之事。”这里很有意思的 是,孙悟空特意叮嘱八戒见 观音菩萨时要注意礼貌,且 内容吩咐得很细致,这与他 当年初见玉帝时只是“朝上 唱个大喏”,做齐天大圣时“ 结交天上众星宿,不论高低 ,俱称朋友,见三清称个‘ 老’字,逢四帝道个‘陛下”’, 初见如来佛祖时“厉声高叫” 等做派,存在根本性的区别 。而且这段文字的含义是, 不仅孙悟空自己见了菩萨会 注意礼貌,他还要求别人见 菩萨时也要注意礼貌,说明 他已十分重视见菩萨时的礼 节问题,这本身是观念上的 一个重要变化,其对礼貌的 重视即使与唐僧相比也不逞 多让。 后来,在第八十八回, 在天竺国玉华县,玉华王的 三位王子想拜孙悟空、八戒 、沙僧为师,他们三人也有 收徒之意。在收徒之际,孙 悟空的一举一动都十分契合 礼数。他先是对三位王子说 ,“汝等既有诚心,可去焚 香来拜了天地,我先传你些 神力,然后可授武艺。”在 三位王子“抬香案,沐手焚 香,朝天礼拜”后,孙悟空 又转身对唐僧行礼道:“告 尊师,恕弟子之罪……今来 佛国之乡,幸遇贤王三子, 投拜我等,欲学武艺。彼既 为我等之徒弟,即为我师之 徒孙也。谨禀过我师,庶好 传授。”明确说明,收徒之 事要禀过师父同意才能传授 武艺。唐僧对孙悟空如此懂 礼数的做法“十分大喜”。之 后,八戒、沙僧见孙悟空行 礼,也转身向唐僧行礼道: “师父,我等愚鲁,拙口钝 腮, 导语 家喻户晓的《西游记》历来被人们作为经典娱乐欣赏,有谁解其中的深刻寓意?有谁能从中领悟人生的智慧和管理的谋略?请听本书作者娓娓道来。 本书的读者群为对《西游记》感兴趣及研究《西游记》的广大读者。特别是有社会工作经验的管理工作者和对历史有研究的读者。 精彩页 第一节 猴王出世 一、九窍者胎生,八窍者卵生 孙悟空早期的心性如何,与他的出世过程不无关系。孙悟空的出世很不平凡,因为他是从石头中蹦出来的。这块石头并非普通石头,它高三丈六尺五寸,正合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也与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数目一致;腰圆周长二丈四尺,对应二十四节气。另外,“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石头的尺寸、规格和形状都很特殊。而且,它自混沌开辟以来就已存在,属于历史特别悠久的类型。这块石头不断感受和吸取天地日月的精华,日积月累,量变产生质变,竞产生“灵通之意”,也就是形成了原始的意识。 中国自古就有“九窍者胎生,八窍者卵生”的说法。这块灵石“内育仙胞”,先是在某一天进裂开来,产出一个石卵,然后石卵又化作一只石猴。石猴的出世兼具了胎生和卵生两个过程,所以说它有“九窍八孔”是没错的。据说大禹也是从石头中出生的,但大禹最后的成就要远逊于这只石猴。大禹与石猴的共同点除了都是从石头中出生外,在《西游记》中,他们还分别在不同时期做过金箍棒的主人。 孙悟空到底是从哪里,特别是从“什么东西”中出生的?换句话说,孙悟空生命的源头是什么?这是一件很有趣的问题。我们可以说,石猴是从石头中生出来的,但没有生命的石头如何能孕育生命?石头本无生命,而石猴却是一个生命体。从这种意义上说,石猴的出世体现出从无生命状态到有生命状态的奇妙变化,体现了有无相生的天道。 石猴一出世,就“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这一行为实际上已经冲撞了上天,引起了玉帝的关注,不过石猴对此茫然无知。玉帝察知石猴出世的原委后,大度地说道:“下方之物,乃天地精华所生,不足为异。”玉帝的话,顺带解答了我们的疑问,原来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都由“天地精华所生”,故而“不足为异”。因此石猴生命的源头,自然就是“天地精华”了。 石猴出生后,在山中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他的食物来自大自然,以树上的果实为主。他的朋友不限于猴类,而是“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在动物世界建立了广泛的社会关系。天黑了,就“夜宿石崖之下”,找个石头缝歇息。他也没有什么时间概念,过着一种不知其所来,不知其所终的淳朴生活。 石猴除了得自然的真气,由天地化育而成外,其成长过程也与一般人不同。我们每个人一出生,就处在社会关系网络的笼罩之下。一生下来,就有父母,可能还有兄弟姐妹、七大姑八大姨之类。在还没有走人大社会之前,就已在家庭这个小社会中生活。当我们还只有一两岁,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时,父母就已经对我们进行价值观和社会生活规范方面的影响。如果行为不当,可能会受到他们的“惩罚”或批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很多观念就已经在无意识中被塑造。我们的思维框架、先入之见及许多价值观念,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而我们的本性到底是什么,实际上成了一个模糊的东西。因为当我们开始说话的时候,就已经不是一张白纸了。 石猴则大不同,他一生下来,就能够独立生存,并轻易度过了一般人无法避免的初生阶段的脆弱期。他从出生的时候就是独立的,没有陷入社会关系网中,并不需要承担道德伦理的责任。他是一只和自然同体的自由自在的石猴。 二、花果山的经济基础 我们刚生下来的时候,是什么也不会的婴儿,要生存必须依赖于父母的帮助。石猴却是一生下来“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然后很快就“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从一开始,他就能自给自足,依靠自己的能力独立地生存。 花果山也是一个难得的所在,如桃花源一般,没有王侯将相,既不受凡间帝王管辖,也没有官僚体系和等级关系。按照众猴的说法:“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王拘束,自由自在。”当然,花果山的局面不会永远如此。自石猴称王以后,花果山也逐渐发展成了一个初级水平的等级社会。如果以后有第二只石猴在这里出世,众猴就不会这么自由了。 生活方面,石猴并不会感到有特别的压力。他的食物主要来自自然界。猴子的饭量也不大,吃吃花果山树上的果实就可以生存,不需要对花果山这片土地进行辛勤的经营。在这个不讲规矩的花果山上,群猴并不需要由于经济生活的压力而组织起来,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做艰苦的斗争。这种环境对于天性的发扬非常有利。 如果我们非要寻找人的本性,此时石猴身上所体现的似乎就是人的本性了。不对,更准确地说,应该是猴的本性。 P6-8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