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韵采撷》整理日照市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体现了日照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内涵及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遗韵采撷》集中收录了,《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满江红、莒县过门笺、渔民节四项国家级名录项目,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满江红、莒县过门笺、渔民节、黄墩皮影戏、五莲剪纸、岚山号子七项省级名录项目以及44项市级名录项目。其内容涵盖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民间杂技、民间手工技艺、人生礼俗、民间知识、传统体育与竞技、文化空间。全面体现了日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成果。
《遗韵采撷》的出版,是日照弘扬和传承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推动日照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推进滨海文化名城建设,必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近年来,为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弘扬地方特色文化,日照市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逐步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其中,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日照满江红、日照渔民节、莒县过门笺等4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名录,岚山渔民号子等7个项目被列入省级名录,市级第一批44项名录也已经公布。《遗韵采撷》就是在整理了全市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基础上编辑而成,全面体现了日照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内涵及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莒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莒国故城是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众多,莒地为较早进入人类文明的地区之一。早在新石器时期,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就有东夷民族的莒部落先民们在此繁衍生息。优良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勤劳的莒地人民,并创造出光辉灿烂的莒文化。
过门笺是莒地剪纸艺术的代表作,春节贴过门笺的范围遍及全境,是莒县流传久远的古老习俗。2007年,过门笺被列入第一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莒地过门笺的渊源虽无文字可查,但从康熙十三年重修朝元宫时壁画所见,即有贴过门笺的民舍画面。莒城西南隅原有一湖名曰“漏卮湖”,朝元宫居漏卮湖东高阜之上,虽创建年代不详,然明代就已有之,如壁画为明代所绘,那么莒地贴过门笺的习俗最晚于明代就已在民间盛行。
昔时皆黎庶农家张贴,宦门、绅富不贴。相传过去农户寒门,因无张灯结彩之力,而以彩纸取代;仕宦之族过年时多有“冠戴”官员出入,贴过门笺容易缠于冠缨之上,有失大雅,故“贵者”不贴。此说出于明朝中叶,境内有一东南镇,镇周环绕高宽围墙,寨门、哨楼不亚县城。此镇是世宦聚居之地,共有进士、单人故居二十余家,京、省、县令故居组成街巷,每当庆、祭节日,街扎松坊,府门张灯结彩,大显荣耀。此镇东南隅,有十数家茅屋平民,虽为平民,但位居全族长辈,是厌于科场寒儒的第三代人。寒儒已故廿载,其夫人年逾八旬,而耳目双清,体质硬朗。子孙虽然各立门户,但生祖因有孟母之德,所以为各房子孙所重,有一言九鼎之威。某年岁尾,各房小辈闲来帮助她张贴门联、年画。其中有一稚龄曾孙问太祖母:“咱族镇中家家张灯结彩,咱东南隅为何只贴春联?”老祖默不作答,沉思片刻,开启青箱,取出彩纸一宗,分裁折叠,飞剪精铰而成纸彩片多幅,又指导童孙贴于自家大门室坎。又剪数份,分发给子孙各户,传令各家遵样照贴。最后老妪取红纸一张,挥毫书曰:活祖拜先祖,三更我结束;官员拜活祖,莫过五更鼓;勿忘寒祖训,元旦访茅屋。老妪书毕,折叠交付弱冠曾孙,并附耳详告:“如此,如此……”时至除夕四更时分,各支族人入祠叩拜。团拜礼毕,见屏门之上贴有上述祖训,其中长者为尊重贤祖妪德威,立即按辈分分别至东南隅登舍拜年致慰。因未至黎明,叩扉进入矮门时多将“过门彩”缠于纱帽顶戴。天亮时始知出丑。正月初,此事旋即为平民、佃户传为笑话。至年底,该村平民、佃户皆仿东南隅门饰,兴起贴“过门彩”的礼俗。因此镇是一方大集镇,此礼俗逐渐传人各地。后因地方口音谐音及讹传而今俗称“过门彩”为“过门签”或“过门笺”。
过门笺用红、绿、黄、粉红、紫、蓝彩纸刻制而成,在每年的除夕和春联共同张贴,贴在门楣上的过门笺迎风飞舞,和春联交相辉映,给节日增添了喜庆气氛。
莒县从古时对过门笺的悬挂就有一定的讲究。每门每窗所挂皆为单数,多为五张或三张,每张一色。过去的五色原指青、赤、黄、白、黑,因在喜庆的民俗中人们忌讳黑、白二色,所以后来把五色定为大红、粉红、黄、绿和紫,其顺序为头红、二绿、三黄、四水(粉红)、五紫(取“五子登科”意),后期也把蓝色加上,一套六色(取“六六大顺”之意)。
过春节不贴过门笺者有两种人家:一是居丧之家,父母过世未逾三年禁贴过门笺及春联;二是世宦豪门,春节张灯结彩,悬匾书联,显示衔爵,光耀门庭,不贴此土俗纸彩。晚清民国以来,不少土财主、巨商、暴发户也附庸风雅,仿效宦室。
1947年土改结束,民间世宦后裔已无张灯结彩的条件,为避封建世家之嫌,皆随乡俗。
时至今日,每当春节不仅大门悬贴过门笺,即是套间、厨房、厕圈之门及窗户也皆见五彩缤纷,门口一般贴上下两层,对色彩的顺序已不十分讲究。
清代之前,过门笺的制作比较简单,一般由村中巧妇用彩纸剪制而成,上面剪出简单花样及穗头。民国初年至今,多是民间艺人照“模版”刻制而成。其图案多是“四方连续”、“富贵不断头”、“八宝”、“古钱”等传统窗花类型,中间刻有祈福、吉祥用语,空白处以错落有致的丝络相连。后期也有把花草鱼虫、飞禽走兽、山水人物设计成图案,刻制成过门笺,极大地丰富了过门笺的内容。
自清末民初以来,莒县过门笺的刻制工艺已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模式:先定好过门笺的尺寸,按尺寸设计出图案,用牛皮纸、纸板、厚纸或袋子皮刻成模版,再按照图案的线条找工匠打制出各种刀具,用木板、石蜡和锯末做成一个蜡盘,把彩纸按尺寸裁好,一沓约二百多张,然后把模版放在彩纸上面,用锥子扎上眼,再穿上纸捻固定,最后再放在蜡盘上,用各种刀具刻制,有些大的线条有时也用木槌敲击刀具砸刻,全部刻完后把刻下的纸屑捅出,这样整个工序就算完成。过门笺的工艺有单色或多色直接剪刻法,此外还有套色法。所谓套色法其实就是将各色彩纸叠在一起放在蜡盘上按刻,刻完后调換纸的颜色、位置、纹样,进行“换膛子”实形填补虚形,背面用纸片粘贴住,色彩便更加丰富有序。
P1-3
文化,积淀着一个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日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漫长的岁月中,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历经沧桑,生生不息,境内东夷文化、龙山文化、莒文化等源远流长,久负盛名,在华夏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丰厚的文化遗产,是日照文化的底蕴和命脉,是文化延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日照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观念、审美理念演进的历史见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日照丰富文化遗产中的奇葩。日照东临黄海,海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由此衍生了海文化。民间历来有祭海、祭潮、行船、捕捞等独具地域特色的渔家生产生活习俗,并逐渐演变成表演性的“水族舞”、“三节龙”、“线狮”、“高跷”以及演唱性的“渔民号子”、“满江红”等独特的文化形式。日照是龙山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制陶业世代相传,这里出土的蛋壳陶具有“黑、亮、薄”等特点,古朴典雅的造型、精湛高超的工艺,一直--备受考古专家和民间艺人的青睐。莒文化内涵丰厚,影响深远,三月八荡秋千、春节贴过门笺、浮来山山会等民间习俗,泥老虎、鞋垫等民间手工艺品,周姑戏等民间戏曲,至今还广泛留存于并继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近年来,为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弘扬地方特色文化,日照市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逐步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其中,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日照满江红、日照渔民节、莒县过门笺等4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名录,岚山渔民号子等7个项目被列入省级名录,市级第一批44项名录也已经公布。《遗韵采撷》就是在整理了全市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基础上编辑而成,全面体现了日照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内涵及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在全市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滨海文化名城的目标,要求做好古文化的文章,加强各类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充分挖掘并合理利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充分展示日照的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积淀。《遗韵采撷》一书的出版,是我市弘扬和传承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推动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推进滨海文化名城建设,必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中共日照市委书记 杨军
2008年5月
日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自2006年3月成立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工作在全市上下得以深入开展。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日照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公布。为宣传展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高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日照市文化局(新闻出版局)出版了《遗韵采撷》一书。
《遗韵采撷》收录了日照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十四个项目的主要内容,全书共计33万余字,汇集了大量的记实文字和历史图片,资料翔实,内容丰富。
本书只涵盖日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名录的内容,我市还有数量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待普查、保护,许多有价值的遗产项目还未能顾及。因此,此书的出版,望能引起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今后还将会有第二批、第三批等名录和相应的名录专辑出版。
此书的顺利编纂出版得到市委、市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在总体策划整体把握的同时,还在资金、资料、人员等各个方面提供了充足的保障,在此深表感谢!同时感谢各区县文体局、社发局、文化馆乃至文化站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以及山东大学出版社的通力合作。
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史料的汇集还不够精细,纰漏和差错在所难免,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编者
200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