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系列图书全面讲述中国人工智能40多年的发展史,几乎覆盖了中国人工智能学科的所有领域,包括中国人工智能研究的起源、各个分支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当下与产业相结合的现状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等。以宏观的视野和生动的语言,对中国人工智能领域进行了全面回顾和深度剖析。 作者团队深入采访了全国十余所主要高校、中科院多个研究所老中青三代人工智能研究者,重点介绍中国人工智能领域杰出的科学家,以及他们创造非凡成果的有趣故事。 本书为该系列第一卷,梳理了自1979年至1993年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初期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用轻松而真诚的笔触,讲述了为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寻路的奠基者,并介绍了重要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带领读者深入了解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早期鲜为人知的历史。 本书供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者、从业者,尤其是相关院系学生以及对人工智能感兴趣的大众读者阅读,能够帮读者深入了解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脉络、老中青三代人工智能研究者以及他们的科研故事;以史为鉴,可以更清楚地定位自身,也为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作者简介 林军,中国垂直科技媒体人,现为雷锋网执行董事长,曾任《电脑报》北京闻中心主任、《知识经济》杂志常务副总编、IT中文网站天极网副总裁和总编辑、多玩游戏网副总裁等,拥有20余年媒体从业经验,是中国资深互联网观察家之一,长期致力于中国互联网史和中国高科技史的梳理和写作。 著有《大企业病》《从不竞争》《柳传志管理日志》等。《沸腾十五年:中国互联网1995~2009》在2009年出版后,得到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 目录 推荐序一(高文院士) 推荐序二(李国杰院士) 推荐序三(戴琼海院士) 第1章 1979年:符号主义与数学家 1.1 吴文俊推开了中国人工智能走向世界的大门 1.2 从中国古代数学思想的机械化到“吴方法” 1.3 数学机械化学派 1.4 王湘浩和吉林大学 1.5 中国的“达特茅斯会议” 附1:中国人工智能学者与IJCAI 第2章 1980年:人工智能研究班与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的筹备 2.1 在长春举办的人工智能研究班 2.2 渠川璐登高一呼,李家治用心经营 2.3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的人选 2.4 农村包围城市: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成立 2.5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成立 第3章 981年:模式识别风起与信息科学金三角 3.1 ICPR迈阿密风暴和傅门八君子 3.2 常迵和国际模式识别协会 3.3 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 3.4 信息科学“金三角” 第4章 1982年:专家系统的井喷 4.1 中国计算机学会人工智能专业学组成立 4.2 专家系统、知识工程与大系统理论 4.3 肖开美和VLDB华人群星 4.4 OKBMS与天马 第5章 1983年:计算理论的春天和计算语言学兴起 5.1 马希文与计算语言学 5.2 北京大学的数理逻辑与计算理论 5.3 计算理论的春天 5.4 计算语言学开枝散叶 5.5 机器翻译的早期发展 第6章 1984年:计算机视觉青出于蓝 6.1 计算机视觉之父黄煦涛 6.2 施增玮和“交大系” 6.3 马尔的《视觉计算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6.4 留法计算机视觉“三剑客” 6.5 计算机视觉与其他研究的早期融合 第7章 1985年: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的F 7.1 百废待兴,清华大学发力研究人工智能 7.2 海外交流,计算机系势头凶猛 7.3 智能机器人实验室成立 7.4 三系合力,筹建人智所 第8章 1986年:第五代计算机归来,上马智能计算机 8.1 新一代计算机的抉择 8.2 “863-306”主题的启动 8.3 1988第五代计算机系统会议上的小心求证 8.4 李国杰入局 第9章 1987年:机器人的曲折向前 9.1 “七五”机械手开局 9.2 海人一号 9.3 七剑下天山:“863计划”机器人专项启动 9.4 从智能化跟踪到工业化落地 第10章 1988年:声图文组合拳让哈工大独占鳌头 10.1 李生、王晓龙与微软亚洲研究院 10.2 王开铸和“声图文”组合拳帮助哈工大登顶 10.3 建设计算机博士点,李仲荣托孤高文 第11章 1989年:智能语音的承前启后 11.1 语音识别:声学研究所“开山立派” 11.2 语音合成:语言学家与计算机学家的携手 11.3 王作英向左,李开复向右 11.4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接过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的大旗 第12章 1990年:从中文信息到自然语言处理 12.1 中文信息学会 12.2 中文分词 12.3 ACL 第13章 1991年:人工神经网络 13.1 人工智能已死,神经网络万岁 13.2 从信号处理到其他分支 13.3 助推中文模式识别,神经网络找到第一个落脚点 13.4 中国神经网络委员会 第14章 1992年:“人工智能理论危机”中的新希望 14.1 新一代青年研究者登上舞台,大争论开场 14.2 1991年IJCAI上中国学者的聚会 14.3 智能中心:年轻人才的特区 14.4 人工智能暑期班:中国人工智能国际化起步 第15章 1993年:306渐入佳境 15.1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曙光一号”问世 15.2 智能接口 15.3 机器翻译 15.4 863-306:中国人工智能的摇篮 大事记(1979—1993) 后记 参考文献 序言 人工智能是由计算机、 数学、认知科学、哲学等多 学科融合的交叉学科,主要 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 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 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等。现 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以20 世纪50年代图灵测试方法的 建立,以及达特茅斯学院的 人工智能研讨会的召开为重 要标志,人工智能先后经历 了3次发展浪潮,分别以符 号推理、知识工程、机器学 习为其重要特征。 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兴 起于20世纪70年代,在进 入20世纪80年代后逐渐活 跃。与以符号主义为标志的 第一代人工智能浪潮不同, 中国的人工智能研究在起步 阶段深受认知科学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初期,钱学 森等人提倡从人工智能、脑 科学、认知心理学、哲学等 11个方面开展人工智能技术 的研究,受到重视。2012 年,由深度学习推动的人工 智能浪潮兴起,时至今日仍 推动着科技、医疗、电子、 金融等行业的智慧化升级和 快速发展,在产业赋能的过 程中展现出显著的“头雁效 应”。 人工智能在获得快速发 展的同时,依然存在着很多 局限:开放场景中鲁棒性和 自适应能力问题、可解释性 问题、计算能效比问题等。 这些瓶颈问题的解决迫切需 要我们追根溯源,进一步深 化人工智能与脑科学、认知 科学等方面的交叉融合,开 拓出新的人工智能模型发展 之路。与此同时,人工智能 模型的复杂度急剧攀升,传 统计算芯片已在算力支撑上 形成瓶颈,我们需要在光计 算、量子计算等新质计算技 术领域进一步探索算力的颠 覆性突破路径。 我国人工智能已呈现出 快速发展的势头,但依然处 于应用强势、基础薄弱的状 态。抓住人工智能新一轮发 展的机遇,强化原始创新, 避免陷入“无源之水”的困境 是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破局的 重中之重。 这些也正是本书所昭示 的。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 百年变局,唯有自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