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全新修订彩图版)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张宏杰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乾隆皇帝是一个风度翩翩,充满自信,富于精神活力的人。他擅长与人相处,知道怎么样恰到好处地表现他的威严和善意。对于接触不多,特别是第一次见面的人,他是迷人的,富于魅力的。但是,那些常伴身边的大臣近侍们却清楚地知道,这不过是皇帝性格的冰山一角,水下的部分远比这复杂。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全新修订彩图版)》内容主要写乾隆时代的得与失,作者张宏杰通过对乾隆时代的解构,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五彩斑斓的“盛世”图景,同时深刻揭示了近代中国失落的秘密。

内容推荐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全新修订彩图版)》这是著名历史学者张宏杰写的很好看的一本书,也是他的代表作。

乾隆盛世的功绩是创造了空前的政治稳定,养活了数量空前的人口,奠定了今天的版图。

然而,教训也相当深刻。乾隆十三年(1748年),孟德斯鸠发表了名著《论法的精神》。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法国人提出了“主权在民原则”。那时候西方传教士已经向他介绍了日心说,英国使团给他带来了天体运行仪、地球仪、赫歇耳望远镜、帕克透镜、巨型战舰“君王”号舰艇模型,甚至还有热气球和复滑车表演,他却对世界大势的变化没有丝毫敏感。中国就这样与扑面而来的发展机遇擦肩而过。

乾隆盛世是一个饥饿的盛世,恐怖的盛世,只有生存权没有发展权的盛世。

透彻了解了乾隆时代的另一面,对这个时代的得与失进行一个全面准确的评估,最后再得到一点点启示,我们这个民族才算没有白白经历“乾隆盛世”。

目录

第一章 帝国遗产的继承人

 一 被八字决定的历史

 二 毫无心理准备的接班

 三 转变帝国的航向

第二章 盛世的保障——集权

 一 政治改革的牺牲品

 二 驭臣之术

第三章 统治风格剧变——孝贤皇后之殇

 一 长恨歌

 二 乾隆十三年的风暴

第四章 权臣的结局

 一 张廷玉的过人之处

 二 被皇帝玩弄于股掌之间

第五章 盛世之巅

 一 “以民为本”

 二 “盛世”的武功

 三 “盛世”的四个支点

第六章 文字狱——盛世须用重典

 一 打击“越级上访”

 二 儒家治国理想的破灭

 三 消灭记忆

 四 大清的“精神文明建设”

 五 由驯身到驯心

第七章 盛世的崩坍

 一 尹壮图的奏折

 二 大规模动荡的前奏

 三 帝王私欲

 四 和珅与议罪银

 五 腐败集团化

 六 君臣赌局

 七 中国人的“盛世梦”

第八章 鸦片战争的种子

 一 世界留给中国的后一个机会

 二 英国人眼中的“康乾盛世”

 三 帝国的遗传基因

第九章 烈日余晖

 一 权力平稳交接

 二 “千古第一全人”

 三 太上皇

跋:乾隆皇帝的外表、性格及传说

试读章节

一 被八字决定的历史

1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爱新觉罗家族中两个最伟大的人物,康熙皇帝和后来的乾隆皇帝,在圆明园首次见面了。不过弘历当时年仅12岁,他不可能了解这次偶然的会面对自己乃至对国家将会产生多么重大的影响。

那是康熙生命中最后一个春天,圆明园牡丹台前数百盆牡丹开得正艳。雍亲王(胤稹)提出请父皇来家中赏牡丹,老皇帝欣然应允。

老皇帝愿意到胤稹家里来坐坐,因为在十几个如狼似虎的儿子当中,只有这个四阿哥从来没有表现出对皇位的特别渴望,也似乎没有参与任何与竞争储位有关的阴谋。这个貌不惊人的老四,擅长草书,精研佛法,在别的皇子为皇位打破头的时候,他却坐在书斋中修身养性,一派闲云野鹤之姿。不过,44岁的雍亲王也并非平庸之辈。皇帝偶尔交给他一些临时任务,比如安排太后丧事、清查仓米发放弊端等,他都完成得迅速周到,给皇帝留下了颇深的印象。(冯尔康《雍正传》)

康熙晚年,经常到四阿哥的赐园中去散心游玩。据《清圣祖实录》统计,皇帝晚年共幸临胤稹的赐园圆明园11次。除了胤稹外,其他皇子从来没有享受过这样的恩荣。原因当然是四阿哥的家让他感到安全和放松。

三月十二日傍晚,皇帝驾临牡丹台,把酒临风,心情愉快。

很多历史学家都说,把弘历介绍给康熙,是雍亲王精心策划的一个步骤。不过康熙并没有察觉到这一点。在父子闲聊之际,胤稹闲闲地提起:“您的两个孙子打生下来还没机会见到圣颜呢。”

老皇帝随口答道:“好啊!上次我听侍卫说你有个儿子书读得很好。把他们俩叫出来我看看。”

长到十多岁,孙子才有机会见到祖父,这在爱新觉罗家中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因为康熙皇帝的孙子实在太多了,一共97名,政务缠身的老呈帝只见过不到其中的一半。

一见到这两个孩子,老皇帝不觉放下了手中的酒杯。

弟弟弘昼没有给皇帝留下太深的印象,但哥哥弘历却让康熙过目难忘。这孩子相当与众不同。他身材颀长,容貌清秀,特别是两只秋水般澄澈的眼睛里流动着不同寻常的灵气与沉静。刚才行礼的时候,皇帝注意到他一举一动既敏捷得体,又不慌不忙,一点也没有这个年龄段孩子常有的紧张局促。跟在他身后的同岁弟弟弘昼就明显拘束很多。

凭着丰富的阅人经验,老皇帝确信这个孩子与众不同。他慈爱地招招手,让弘历站到自己面前,询问起他的功课。弘历落落大方地背了几段经书,从头到尾清晰地讲解了一遍。  一阵喜悦攫住了康熙的心。在他见过的所有孙子当中,这个无疑是最出色的。

过了几天,老皇帝派太监来到圆明园,命雍亲王写下弘历的八字,呈皇帝亲阅。

又过了几天,康熙再次驾临圆明园,吃了一顿饭后,宣布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决定:要将弘历带回宫中养育。(综见《清圣祖实录》《乐善堂全集定本》)

2

在康熙众多孙子中,弘历本来是极不起眼的一个。他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诞生于北京城内的雍亲王府。母亲是20岁的普通格格钮祜禄氏。

曾经有许多历史学家误以为乾隆的生母是大家闺秀,是因为她姓“钮祜禄”。确实,有清一代“钮祜禄氏”被列为“八大家”,是最有名的姓氏之一。这个姓氏名臣辈出,也出过许多后妃。

然而,“八大家”之中的“钮祜禄氏”,确切地说,是指开国元勋额亦都一支。而乾隆的母亲之先祖,只是额亦都的一个命运平庸的叔伯兄弟,叫额亦腾。这一支开国以来没出过什么大人物,到了乾隆母亲的祖父一代,甚至沦落成了一介白丁。乾隆的外祖父凌柱,最高官职也不过是“四品典仪”,估计是父随女贵而取得的闲职。

从种种迹象推断,13岁的钮祜禄氏进入雍亲王府时,只是一个普通的丫头,干些端茶倒水之类的杂活。直到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的某一天,精力十足而又无所事事的雍亲王不经意问突然发现这个入府六年的丫头已经长大成人,19岁的她高大健壮,虽然面貌不过中人以上,但是身材异常丰腴饱满,一举一动,波涛汹涌,青春光彩难以掩抑。32岁的亲王感觉自己身体里突然腾起一股犀利的欲望。

土地很肥沃,第二年就结果了。乾隆皇帝属兔,生于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子时。(《玉牒》)因为母亲身份太低,这个孩子的出生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多大关注。

但是这孩子的八字却有些不同寻常。

传统的中国人大抵终生生活在迷信的氛围之中。康熙皇帝虽然喜爱钻研西方科学,并且颇有造诣,但这并没有怎么妨碍他对算卦占卜的热衷。

清代档案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康熙六十年(1721年)六月,四川总督年羹尧人京办事,皇帝命他找京城的“名算”罗瞎子推算某事。年听说这个罗瞎子为人四处招摇,且有病在身,就没去找他算。皇帝在他汇报此事的折子上批道:

此人原有不老诚,但占得还算他好。(《掌故丛编·年羹尧折》)

可见,阜帝是这个瞎子的老主顾兼粉丝。P2-4

序言

1793年,也就是乾隆五十八年夏天,英国派出的第一个访华使团到达中国。

英国人对这个神秘的国度充满好奇。他们相信,中国就像马可·波罗游记中所写的那样,黄金遍地,人人都身穿绫罗绸缎。

然而,一登上中国的土地,他们马上发现了触目惊心的贫困。清王朝雇用了许多老百姓来到英使团的船上,为英国人端茶倒水、扫地做饭。英国人注意到这些人“都如此消瘦”。“在普通中国人中间,人们很难找到类似英国公民的啤酒大肚或英国农夫喜气洋洋的脸”。这些普通中国人“每次接到我们的残羹剩饭,都要千恩万谢。对我们用过的茶叶,他们总是贪婪地争抢,然后煮水泡着喝”。

使团成员约翰·巴罗在《我看乾隆盛世》中说:“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除了村庄周围,难得有树,且形状丑陋。房屋通常都是泥墙平房,茅草盖顶。偶尔有一幢独立的小楼,但是决无一幢像绅士的府第,或者称得上舒适的农舍……不管是房屋还是河道,都不能跟雷德里夫和瓦平(英国泰晤士河边的两个城镇)两岸的相提并论。事实上,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

毫无疑问,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之一。有的评论者甚至还去掉“之一”二字。

确实,乾隆统治下的中国,纵向比,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人口多、国力盛的时期。横向比,是当时世界上强大、富庶的国家。何以我们五千年文化得出的这个集大成的盛世在英国人眼中如此黯淡?

原因是,乾隆时代中国人和欧洲人的生活水平差距实在太大了。

14世纪,欧洲人并不比中国人富裕多少。他们的食物中肉食比重并不算高,一大块面包加一碗浓汤就已经让辛苦了一天的英国农夫心满意足。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欧洲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18世纪工业革命前期,英国汉普郡农场的一个普通雇工,一日三餐的食谱如下:早餐是牛奶、面包和前一天剩下的咸猪肉;午饭是面包、奶酪、少量的啤酒、腌猪肉、马铃薯、白菜或萝卜;晚饭是面包和奶酪。星期天,可以吃上鲜猪肉。工业革命后,英国人的生活更是蒸蒸日上。1808年,英国普通农民家庭的消费清单上还要加上2.3加仑脱脂牛奶、1磅奶酪、17品脱淡啤酒、黄油和糖各半磅,还有1英两茶。

而乾隆年间的中国人吃的是什么呢?

几千年来,中国农民的主要食物一直是粗粮和青菜,肉、蛋、奶都少得可怜,通常情况下,在春荒之际,还要采摘野菜才能度日。乾隆时代,民众吃糠咽菜的记载比比皆是。据《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农民卷》介绍,普通英国农户一年消费后,可剩余11镑,约合33~44两白银。而一个中等中国农户一年全部收入不过32两,而年支出为35两,也就是说,辛苦一年,还要负债3两,才能过活。所以一旦遇到饥荒,普通人家会立刻破产,卖儿卖女的情况十分普遍。

乾隆盛世的贫困,不仅仅体现在物质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精神上。

到达浙江沿海后,因为不熟悉中国航线,英国人请求当地总兵帮他们找一个领航员。总兵痛快地答应了。

英国人看到了意想不到的一幕。总兵的办法是派出士兵,把所有从海路去过天津的百姓都找来。使团成员巴罗说:“他们派出的兵丁很快就带回了一群人。他们是我平生所见神情悲惨的家伙了,一个个双膝跪地,接受询问……他们徒劳地哀告道,离家远行会坏了他们的生意,给妻子儿女和家庭带来痛苦,总兵不为所动,命令他们一小时后准备妥当。”

这一幕在欧洲是不可想象的。英国人说:“总兵的专断反映了该朝廷的法制或给予百姓的保护都不怎么美妙。迫使一个诚实而勤劳的公民、事业有成的商人抛家离子,从事于己有害无益的劳役,是不公正和暴虐的行为。”

这仅仅是英国人一连串吃惊的开始,比这更让他们震惊的事还在后面。

在船只行驶于内河时,英国人注意到,官员们强征大批百姓来拉纤,拉一天“约有六便士的工资”,但是不给回家的路费。这显然是不合算的,许多人并不想要这份工资,不断逃亡。“为了找到替手,官员们派手下的兵丁去附近的村庄,出其不意地把一些村民从床上拉起来加入民夫队。兵丁鞭打试图逃跑,或以年老体弱为由要求免役的民夫的事,几乎没有一夜不发生。看到他们当中一些人的悲惨状况,真令人痛苦。他们明显地缺衣少食,瘦弱不堪……他们总是被兵丁或什么小官吏的随从监督着,其手中的长鞭会毫不犹豫地抽向他们的身子,仿佛他们就是一队马匹似的。”

乾隆盛世的秩序原来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而同时代的欧洲,人权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一个人不管地位多高,都不能任意将另一个人置于脚下。

1747年,也就是乾隆十二年,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建了一座夏宫,叫无忧宫。没想到这个无忧宫却给他带来了麻烦。原来他的这个王宫选在了一个平民百姓的风磨边上。在修建期间,磨坊主向法院起诉国王,说新建的王宫挡了风,不利于风磨转动。后国王不得不屈膝让步,同意对磨坊主赔偿。

这个故事有助于我们理解英国人何以对乾隆年间中国人的人权状况如此吃惊。

乾隆盛世的出现,有赖于乾隆皇帝大限度地调动了传统人治明君的所有技术资源。如果这一盛世出现在汉朝或者唐朝,当然无愧于伟大二字。……亚(今雅加达)、槟榔屿,“和其他我们东印度公司属地”,中国移民的“诚实跟他们的温顺和勤奋一样出色……在那些地方,他们的发明创造和聪敏似乎也跟学习模仿的精确一样出色”。然而来到中国,他们却发现生活在自己国家里的中国人远没有海外中国人那样活泼自然,也缺乏创造力。他们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更胆小,也普遍缺乏自尊心,自私、冷漠、对公众事务漠不关心。

使团的船经过运河时,一伙看热闹的人压翻了河中的一艘小船,许多人掉进河中。巴罗说:“虽然这一带有不少船只在行驶,却没有一艘船前去救援在河里挣扎的人……劝说我们船上的人开过去援救也得不到响应。不错,我们当时船速是1小时7英里,这居然就成了他们不肯停船的理由。我确信这些不幸的家伙中有几个一定是丧命了。”

英国人分析说,这种畸形的民族性格是中国统治者精心塑造的结果:“就现政权(清廷)而言,有充足的证据表明,其高压手段完全驯服了这个民族,并按自己的模式塑造了这个民族的性格。他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完全由朝廷的意识形态所左右,几乎完全处在朝廷的控制之下。”

马戛尔尼对中国政权的结论更广为人知:“这个政府正如它目前的存在状况,严格地说是一小撮鞑靼人对亿万汉人的专制统治。”这种专制统治有着灾难性的影响。“自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成为半野蛮人。”

虽然登峰造极,但乾隆的统治并没有任何新意。乾隆盛世不过是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大总结和大重复。不幸的是,这个盛世出现在不应该出现的时候,因此其成就如烛火遇到了太阳,一下子暗淡无光。

面对几千年未有之世界大变局,如果专制统治不那么密不透风,中国社会不那么铁板一块,西方涌来的文明新潮就有可能自然地浸润这片古老的土地。可惜,中国恰逢了一个执政能力空前提高的“盛世”。以乾隆为代表的专制精神造成的中华民族精神上的孱弱、保守、僵化,不但是鸦片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更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走得如此跌跌撞撞、艰难曲折的原因之一。然而,在乾隆死去两百多年后,仍然有许多人坚定地认为,只有乾隆的风格和方法才适合这片独特的土地。

只有透彻了解了乾隆时代的另一面,对这个时代的得与失进行一个全面准确的评估,我们这个民族才算没有白白经历“乾隆盛世”。

后记

外表

1

皇帝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因为他们长得都差不多。从汉代到清代,都是“貌奇伟”、“龙睛凤颈”、“日角龙颜”、“天日之表”,脸上从来不会长麻子、粉刺或者老年斑。

原因是,描写皇帝的外表很难。因为理论上皇帝应该长得很神奇,而实际上绝大多数皇帝长相平庸得掉渣。为了不犯错误,史官们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以“龙颜天表”、“风姿日章”之类搪塞。

《清史稿》关于乾隆皇帝的外表只战战兢兢地写了四个字:隆准颀身。而《清高宗实录》则说他“生而神灵,天挺奇表。殊庭方广,隆准颀身,发音铿洪,举步岳重,规度恢远,嶷然拔萃”。

据考证,乾隆身材并不高大。英国使臣马戛尔尼目测说,乾隆帝身高约五英尺二英寸,约一米六。这是八十三岁时的身高,估计年轻时比这要高一些。根据现存的乾隆夏天所穿的十二章朝袍的长度,可以大致推测乾隆身高在一米六六至一米六八之间。

好在乾隆皇帝酷爱画像,至今留下的画像不下百张。由于西洋画法的引进,那个时代的肖像画纤毫毕现。这让我们对他的外表有了二维的认识。戴逸先生这样描述肖像中的乾隆:“身材匀称,丰腴而略矮,身高约一点六公尺。脸庞呈长方同字型,两腮稍削,皮肤白皙,微带红润,眼睛黑而明亮,炯炯有神,鼻稍下钩,体态文雅,外表和平。青年时代是一位英俊潇洒的翩翩佳公子,老年时代,则显示出尊严、和蔼和慈祥。”

画像虽然传神,毕竟是静态的,无法全面传达一个有血有肉的立体形象。朝中大臣天天陪王伴驾,却不敢留下关于皇帝外表的一个字。好在乾隆时期,机缘巧合,一些外国及中国边远地区的使者都见过皇帝并写过回忆录。这些人大脑的格式化程度远低于朝中大臣,因此留下了一系列相当生动传神的皇帝印象。因此,乾隆皇帝是中国古代史上极为罕见的留下过大量可信的音容笑貌细节记载的帝王。

2

在外国人中,朝鲜人与中国接触可以说最多。作为最忠实的藩属国,朝鲜每年冬至、正月、圣节、千秋等时节都要派使臣去北京朝贺。

1780年,也就是乾隆四十五年,朝鲜人朴趾源随朝贺乾隆皇帝七十大寿的使团前往承德。他记载当年八月十一日见到乾隆皇帝的情景说:

皇帝出自正门……肃然无哗。先令回子太子进前,未数语而退。次命(朝鲜)使臣及三通事进前,皆进前长跪……皇帝问:“国王平安?”使臣谨对日:“平安。”皇帝又问:“有能满洲话者乎?”上通事尹甲宗以满话对日:“略解。”皇帝顾视左右而喜笑。皇帝方面白皙而微带黄气,须髯半白,貌若六十岁,蔼然有春风和气。  对于乾隆皇帝,朝鲜人的评价总的来讲还是比较高的。乾隆皇帝的和蔼可亲善于交往,使使臣们对他的个人印象都不错。

每次回国后,朝鲜小朝廷君臣都要关起门来,好好聊聊这次中原之行。使臣往往要给国王介绍些小道消息、奇闻逸事。君臣在深宫之内对天朝上国大皇帝可以肆无忌惮地品头论足,因此留下了一些相当真实的评价。比如对继位初年的乾隆,一位使臣做出这样的评论:“政令无大疵,或以柔弱为病”,“政令皆出要誉”。另一位则说:“雍正有苛刻之名,而乾隆行宽大之政。以求言诏观之,不以论寡躬缺失,大臣是非,至于罪台谏,可谓贤君矣。”(《朝鲜李朝实录》)这些史料,显然因其情境的特殊而具有与中国史料不一样的价值。

3

丹津班珠尔出身于十八世纪西藏最为出名的贵族家庭多仁家族。他身为首席噶伦,由于在1788年至1792年间西藏与廓尔喀的冲突中处理不力,被乾隆召到京城予以处罚。在《多仁家族史》中,他对这次朝见“文殊师利大皇帝”的经历进行了描述。

1792年,也就是乾隆五十七年秋天,他们一行四人经过长途跋涉来到北京。9月22日晚上,理藩院衙门的两位侍卫前来通知明早觐见。

东方发白之时,丹津班珠尔被带到皇宫中门过道上等候。太阳升起时,大皇帝及随从驾到。丹津班珠尔记述道:“皇帝高高坐在外裹黄毡的八人大轿上。抬轿的八人同上述徒步人员的装束一样。皇上身着一件黑貂皮大氅,华丽而珠光宝气。尊容很像普觉寺的上师强巴的样子:长脸,一副威严状,一见就会让人情不自禁地充满敬意。”

皇帝的轿子到了他们附近时,稍稍停了一会儿,和他们做了简短的谈话。皇帝问丹津班珠尔说:“你是不是班第达之子?”接着问扎西顿珠,“你这胖子是不是班第达之子的同事?当噶伦的?”然后,又问两个汉人是不是四川成都府人氏。最后,皇帝特地召丹津班珠尔到跟前来问道:“你会不会汉话和蒙古话?”他回禀说:“汉话只会几个词,拼成句就不懂意思了,而蒙古话说得不太好。”皇帝在轿上摆摆手,用蒙语说道:“可怜可怜,来来,到这儿来。”于是,他走近轿子跪下。

乾隆皇帝对丹津班珠尔在藏廓冲突中的经历深表同情,表明丹津班珠尔的罪责将会予以赦免,但是他不宜继续担任噶伦之职。皇帝又说,你等藏人可暂时合住黄寺,由朝廷内库拨给薪俸,等新年盛宴之后再回西藏。

对乾隆皇帝的宽宏大量,丹津班珠尔深表谢意。大皇帝面展笑容,点了点头。

这是藏文资料中关于乾隆皇帝音容状貌最详细的一则。

4  所有关于乾隆皇帝外表的记载中,英国人所作的是最详细传神的。

大约在丹津班珠尔到达北京的同时,马戛尔尼使团也正从英国出发。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七月底,英国使团抵达承德,在这里觐见了八十三岁的乾隆皇帝。

这一天英国人半夜两点就起床了,梳洗穿衣。在万树园边上的一个小帐篷里,他们等了两个多小时。直到太阳出来,园中响起了音乐声。……

乾隆天赋极好。他天生身体底子就好,加上娴于骑射,武功高强,一生没有遇到大灾大病。他智商奇高,读书过目不忘。他不但是中国帝王中传统文化素养最高的帝王之一,而且是唯一懂得5种语言的皇帝。他具有超一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素质,为人理智,反应敏捷,处理问题果断迅速,自制力在历代帝王中更是无与伦比。

由于雍正成功的秘密立储及英年早逝,乾隆得以在25岁、最年富力强的时候继位。与他的祖先们不同,他获得最高权力的过程既无血腥,也无阴谋,毫无波折。在统治60年之后,他又成功地举行了禅位大典,既博得了禅让的美名,又做到了终生保持权力。古今中外,权力交接如乾隆这样平稳顺利的专制者并不多见。

他在一个恰到好处的历史节点登上帝位,顺理成章地把大清盛世推上了顶峰。在此之前,两位伟大的皇帝——康熙和雍正经过70多年的统治,已经给他打下了史上最好的统治基础。他即位之时,政治安定,经济平稳,既无内忧,又无外患,舞台的所有布景都布置妥当,只等他上演最辉煌的统治之剧。中国人的人生最高境界是“多福多寿多子孙”,乾隆皇帝在多子孙这一点上也是独占鳌头。乾隆一生育有27个子女,孙辈100多人,重孙玄孙不计其数。特别是历代帝王之中,身亲7代,得见玄孙者,他是独一无二者,即以全体中国人来看,历代有文字记载者也只有唐朝钱朗到明代文徵明等6人见到过玄孙。

第四,他是世界上最会享受的君王之一。

在专注政治的同时,他也从来没有忘了犒劳自己。他不但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权势和最丰厚的财富,还拥有世界上最敏感的味蕾和最挑剔的眼睛。他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专门派人测量了天下诸泉的轻重优劣,喝水非“天下第一泉”玉泉山玉泉之水不饮。就连他的餐具,也是历代皇帝中最讲究的。他的穷奢极欲,在古今帝王中,罕有其比。

从文的方面来说,他兼具学者、诗人、艺术家气质,诗词、曲赋、书法、绘画、音乐都有很深的造诣。他还是古往今来搜罗最富的收藏家和鉴赏家,几乎所有中国历代古画古帖的极品都经他寓目,盖有他的鉴赏印和题跋。他精通音律,可以设计唱腔、戏中串戏;他对园林艺术的热爱,更直接导致了集天下建筑大成的圆明园的完成。  从武的方面来说,他继承了先祖们终生征战锻炼出来的良好身体素质和武勇精神,爱好骑马、射箭、围猎、冰嬉、摔跤,乐此不疲。他还是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旅行家之一,生性好动,被称为马上朝廷,6次南巡,4次东巡,还有无数其他巡幸,领略了中华大地各处奇景。他这一生,可谓每一分钟都没有虚度。

因此,称他是世界上最有福气的千古一帝,确实名副其实。

只不过,他的福气在生前都已经被透支净尽,没有丝毫存留,在创造了一个个历史纪录的同时,他也埋下了太多隐患。他绝对不会想到,在他的时代之后,大清王朝就滑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落后挨打,其惨状也创了历史之冠。他自己,也在百年之后遭遇坟墓被炸、尸骨无存的惨剧,给后人留下“十全天子骨难全”的慨叹。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21:4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