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互动艺术的美学/人工智能+科技艺术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
作者 | (德)卡蒂娅·卡瓦斯泰克 |
出版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20世纪初以来,艺术家们越来越积极地寻求让观众参与到他们的作品中,并尝试延伸艺术作品传统概念的边界。自19世纪60年代起直至今日,以此为大量学术研究的对象仍是一种趋势。在本书中,作者认为这类艺术所带来的特殊审美体验能够为艺术史打开新的视野,而不是仅仅从媒体艺术的层面去理解。事实上,以互动美学为基础而建立的观点可能会激励我们开始从新的角度研究当代和历史上的艺术形式。并且,基于互动媒体的艺术表现可以被视作媒体美学的试金石。采用跨学科研究的方法,通过在互动艺术中,着重讲述审美体验定位在观众和技术系统间的互动的艺术策略,提出技术系统实际上可能会阻碍或抑制相关互动性,同时书中从双重角度对互动媒体艺术的美学进行研究。首先,利用过程美学和行为分析的相关理论,建立了一种可用于描述和分析互动媒体艺术的美学理论。其次,提出了例证案例研究,该研究既作为理论思考的基础,又作为其应用的案例。 作者简介 卡蒂娅·卡瓦斯泰克(Katja Kwastek),德国籍,教授,任职于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文化艺术系,2000年博士毕业于德国科隆大学的艺术史专业,研究方向为数字媒体艺术及交互艺术。 目录 中文版序言 致“互动艺术的美学” 前言 引言 1 互动艺术的定义与起源 (新)媒体艺术,计算机艺术,数字艺术和互动艺术 互动艺术中的美学策略 艺术、技术与社会 2 互动的审美体验 作为美学研究客体的艺术作品 审美体验 接受美学 过程美学 方法论 3 游戏的美学 艺术与游戏的关系及发展——从席勒到萧艾尔 游戏的特征 表演与表演性 4 数字艺术互动的美学 行为者 空间 时间 互动性和互动 物质性与可解释性 互动艺术的本体论地位 5 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1:欧丽亚·利亚利娜,《阿加莎的出现》 案例研究2:苏珊娜·伯肯黑格,《泡泡浴》 案例研究3:斯特凡·舍马特,《水》 案例研究4:泰瑞·鲁布,《漂流》 案例研究5:林恩·赫舍曼,《自己的房间》 案例研究6:阿格尼斯·黑格杜斯,《水果机》 案例研究7:Tmema,《手动输入投影仪》 案例研究8:大卫·洛克比,《非常神经系统》 案例研究9:索尼亚·希拉利,《如果你靠近我一点》 案例研究10:“爆炸理论”,《骑行者问答》 6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序言 在20世纪末,柏林的世 界文化中心会出现这样的场 景:有些人试图在闪光灯的 照射之下,在有柔韧性的金 属板上保持平衡,寻找乐趣 ;有些人将笨重的条形码扫 描仪对准超市货架上的物品 进行扫描,或是在休息室里 看视频、听音乐。在会议室 里,人们讨论与艺术、技术 、社会和政治有关的问题。 在这里会有特别的研讨会邀 请你与新开发的电子动物进 行交流。我们能够看到场馆 内每一处都有人邀请好友和 同事聚在一起聊天或小酌一 杯。这就是新媒体艺术的世 界。在这里,艺术家们讲述 自己的作品,理论研究者们 热衷于参加与软件创新有关 的研讨会;参观者和艺术家 们一起探讨如何让艺术家们 的作品变得更好。成年人用 笔记本电脑工作或娱乐,孩 子们则与互动装置不断进行 互动。看到这样的场景,一 些艺术史学家惊讶地发出以 下疑问:难道不应该由他们 举办有关艺术主题的讲座吗 ?怎么会是艺术家们在举办 呢?激进主义和艺术之间的 边界怎么可能被忽视?这究 竟是一个展览、会议还是一 个展销会?艺术史的研究方 法对改进艺术文化活动有帮 助吗?更重要的是,这些方 法该应用于哪些领域?是用 于分析艺术家讲座中的概念 呈现还是自发性研讨会中人 工制品的研究,抑或是观者 与展品的非自主性互动呢? 上一段是我首次编写本 书时的一段文稿,将之编入 前言是因为我认为这有助于 理解后文提出的观点。首先 ,这体现了当时的艺术和文 化实践领域的发展对一位传 统艺术史学家(十年前的我 )的冲击,这些艺术实践与 我大学时期的研究几乎没有 共同点。其次,这有助于我 (已经习惯上述的艺术和文 化形式)转换立场,将自己 置于那些认为新媒体艺术仍 然很“特别”的同事、朋友、 观众的位置去看待问题。在 编写这本书时,我试图考虑 到那些对文化和艺术表达都 不太熟悉的读者(不论是学 术界还是非学术界)的感受 。 我在参加媒体艺术节之 前就在数字人文领域工作过 ,因此在研究数字技术时自 然而然对新媒体艺术产生了 兴趣。出于好奇心理,我开 始探索艺术家们是如何使用 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的。 后来的某一天,我和母 亲还有德国北部库克斯港小 镇的一个艺术协会的艺术总 监一起,沿着堤坝散步聊天 。当讨论到当代艺术时,我 们很快达成一致:要在库克 斯港举办一场新媒体艺术展 。最后我们举办了一场主题 为“艺术与无线通信”的大型 国际展览和会议,这对我在 新媒体艺术及其美学领域的 研究有极大影响。在这里, 我可以亲身体验到艺术动机 、策展预期和观众期望值之 间的平衡。当我意识到互动 媒体艺术的美学仍是一个未 被广泛探索的领域时,我决 定写一本书来探讨这个主题 。 2006年,我加入了林茨 的路德维希·玻尔兹曼媒体 艺术研究学院,我计划在那 里完成本书的编写。在林茨 ,我不仅有机会与不同学科 背景的同事一起工作,还可 以进行广泛的实证研究;另 外,我还能从电子艺术节的 相关活动和档案中获益。因 此,本书是2005—2010年 在林茨遇见的人和展出的作 品相遇的结果,这里的作品 指的不仅是在电子艺术节上 所展出的,整年的作品都涵 盖其中。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 深知自己是一名艺术史学家 。每当我想给艺术史领域的 同事介绍媒体艺术时,我就 会自豪地发现自己仍是艺术 史领域的代表。因此本书为 研究互动媒体艺术提供了值 得参考的艺术史研究方法。 我的写作目的在于展示艺术 史能够为互动媒体艺术研究 过程提供帮助.以及互动媒 体艺术可以丰富传统的艺术 史研究并给它带来挑战。 本书兼具介绍性和理论 性。因此理论研究者与业余 爱好者都可以阅读。本书提 出了数字艺术中有关互动美 学的理论,介绍了该领域的 相关术语和艺术史,还提供 了典型的案例以供研究。另 外,本书讨论了互动媒体艺 术的特征,同时也介绍了相 关作品和该领域是如何产生 联系的。首先研究现有理论 ,再将其置于不同的学科背 景之下深入研究。这种语境 化的研究与我提出的论点以 及现有理论之间有一定相关 性,读者也可能会因此对德 国的传统科学研究产生关注 。我希望能指出一些德国鲜 为人知(或尚未被人翻译) 的论述,为进一步消解跨学 科和媒体艺术史之间“非学 术”界限做出一份贡献。 这是一本关于过程性艺 术的实体书。我只收录了几 张通过现场体验或通过视频 展出的作品图片,试图通过 描述这些艺术品,使它们的 运作机制更为人所知,但仍 希望读者能够调研艺术家们 的作品。由于发布于网络的 作品网址经常发生变化,我 没有提供具体的网址信息。 您使用任何搜索引擎都可以 轻松找到它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