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荷尔德林文集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
作者 | (德)荷尔德林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荷尔德林的作品表达了自己使祖国摆脱专制主义的理想,他对古希腊的不倦的追求是对德国现状的批评。他主张对一代新人进行教育,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他的作品多带有乌托邦色彩的古典主义的内涵,同时又注重主观感情的抒发,流露出忧郁、孤独的情绪,反映出理想和现实之间的不可调和,具有浪漫主义的特色。荷尔德林用他的作品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架设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本书收录了《反思》《论自由的法则》《判断与存在》等大量经典文稿。 目录 许培荣或希腊的隐士 【倒数第二稿】序 第一部 前言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二部 第一卷 第二卷 理论探索 1790—1791 所罗门箴言与赫西俄德的《工作和时日》之间的对应 希腊的美的艺术的历史 评雅科比关于斯宾诺莎学说的信 【关于约翰二书,第7—9句的讲道】 1794—1795 【论自由的法则】 【致卡利亚斯】 论惩罚的概念 【判断与存在】 赫莫克拉忒致采法卢斯 1798—1799 我们审视古典所应取的视角 【关于阿喀琉斯】 谈《伊利亚特》 论诗歌创作的不同类型 【反思】 【论宗教】 【论诗之精神的行进方式】 【论诗歌类型的区别】 【音调的转换】 【不同类型的注释】 【在毁灭中生成】 1801—1803 【论西格弗里德·施密特的话剧《巾帼英雄》】 关于《俄狄浦斯》的说明 关于《安提戈涅》的说明 附录 希伯来书第一篇的序 【德国理想主义之最早纲领】 【关于古代的寓言】 恩培多克勒斯之死 【法兰克福计划】 恩培多克勒斯(之死)的根据 恩培多克勒斯之死【第三稿】 理论书信选 图宾根1788—1793 41.致母亲 47.致诺伊弗尔 57.致诺伊弗尔 60.致诺伊弗尔 65.致兄弟 瓦特豪森,耶拿,尼尔廷根1794—1795 75.致诺伊弗尔 76.致席勒 77.致诺伊弗尔 84.致黑格尔 88.致诺伊弗尔 89.致诺伊弗尔 94.致黑格尔 97.致兄弟 102.致席勒 104.致席勒 法兰克福1796—1798 117.致伊曼努埃·尼特哈墨 121.致兄弟 124.致席勒 127.致黑格尔 129.致席勒 136.致诺伊弗尔 139.致席勒 144.致席勒 147.致兄弟 159.致席勒 162.致兄弟 洪堡1798—1800 167.致诺伊弗尔 171.致伊萨科·封·辛格莱 172.致兄弟 182.致苏瑟特·孔塔德 183.致诺伊弗尔 184.致席勒 186.致谢林 194.致席勒 195.致苏瑟特·孔塔德 198.致苏瑟特·孔塔德 203.致克里斯蒂安·戈特弗里德·舒兹 斯图加特,豪普特卫,尼尔廷根,波尔多1800—1804 229.致克里斯蒂安·兰道尔 232.致席勒 236.致C.U.伯仑朵夫 240.致C.U.伯仑朵夫 241.致F.威尔曼斯 242.致F.威尔曼斯 附录 荷尔德林与黑格尔(1992) 一、荷尔德林思想的理性关系之一 神性的丰裕和仁慈,历史的卓绝者的深渊 二、荷尔德林思想的理性关系之二 诗人吁请的理由异域的酬唱 三、第三稿对“光之岛”的新表达 荣誉眼睛的乐趣爱的记忆 四、回顾诗篇的思想进程 当下及其隐遁乃至相反的再现 五、用推理来看 自由、美和神圣开辟将来 六、承担甚至赞同神及其当下的缺失 自然而自由的法则,放下也是纪念 七、诗的精神的秩序 感觉的功夫诸洞见的赋格 八、自然的和谐同在与诗性精神的再创造 诗的根据诗的作用圈论证和意义 九、诗性个体及其所创造的世界和语言 诗性性格人的规定最稀有的情感及其外化 帕特默斯 序言 在一个思想贫乏而技术 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荷尔德 林为人性(人的居住)奠定 了诗的本质。现代诸多思想 家和文论家,如狄尔泰、特 拉克和伽达默尔,尤其是海 德格尔对荷尔德林的推崇, 使这位久未得到应有重视的 诗人成为广泛研究和深入讨 论的热点,也对文学界产生 了巨大影响,至今德国各大 学几乎每学期必开设以荷尔 德林为专题的研讨班。荷尔 德林的创作被确认为18和 19世纪之交德国文学的最高 成就。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生卒 时间为1770—1843年,生 前产生影响的作品仅为小说 《许培荣》,最早部分地发 表在席勒的杂志《新塔里亚 》上,后由席勒推荐于 1799年出版,直至1822年 再版。虽然荷尔德林生前也 发表过少量诗作,1826年 由友人整理出版了《荷尔德 林诗集》,但在当时影响甚 微。1804年出版了由他翻 译的《索福克勒斯悲剧》。 在荷尔德林的译作中表现出 不同时代对“思想”与“福德” 的关系以及对“死亡”的理解 的思想尺度的差异。 荷尔德林出生在莱卡河 边的小城瑙芬,父母的家庭 在符腾堡地区都享有声望。 父亲是开明而好客的修道院 总管,这是当时十分令人尊 敬的职业,荷尔德林两岁时 父亲死于中风。14岁进入修 道院学校,先后在登肯多夫 和卯伯恩读书,18岁进图宾 根学院。在图宾根学院他与 其他学员以极大的热情关注 1789年法国大革命,与友 人结成“高贵者同盟”,1791 年与黑格尔、谢林结交,继 续追随法国革命的思想理念 并且学习康德和柏拉图。 1793年毕业。 荷尔德林拒绝母亲替他 安排的牧师职位以及宗教前 程,几度经席勒和其他友人 推荐做家庭教师谋生,坚持 自己对诗和哲学的学习探索 。1794—1795年间他在耶 拿专门听费希特的哲学讲座 ,并在书信中与席勒、黑格 尔等人反复探讨费希特哲学 的主要概念,如绝对之我, 我与非我的相互规定。 ①1797年与同在法兰克福任 家教的黑格尔交往密切。荷 尔德林的创作集中在1794 年至1805年,主要有小说 《许培荣》,戏剧诗《恩培 多克勒斯》和一系列祖国颂 歌。同时他也写下许多文论 和思辨性文章,如:《恩培 多克勒斯的根据》,《论诗 之精神的行进方式》,《论 诗歌类型的区别》和《在毁 灭中生成》。荷尔德林具备 精湛的古典希腊文学修养, 在诗歌上虽曾模仿席勒,但 最终奉品达为师。为了研习 诗艺,师承古人对法则的“ 神圣的顺应”②,荷尔德林 翻译了品达的许多作品。关 于古希腊艺术与诗人身处的 公民时代的精神品质之间的 关系,荷尔德林有充分而缜 密的思考,他看重的是诗的 精神的划时代力量和属于这 种创造力的“生机勃勃的关 系和秩序”③。对艺术的诗 性精髓的领悟,使得荷尔德 林的赞歌成为安顿人性的自 由的建筑——《祖国赞歌》 ,其中每一种情感皆是有机 的,融入了生命整体的和谐 与欢乐。西方传统中只有一 个词能形容这种情感——“ 神圣”。 如何处理陌生文化与本 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如何 既借鉴不同时代的文化精髓 同时又深入把握诗歌当下的 使命?荷尔德林致伯仑朵夫 的两封信(第236、237封 信)极具洞察力。其基本立 场是:“自由地运用本己之 所有是最困难的。”①其目 标在于:“我们自希腊人以 来又开始用真正原始独具的 方式来吟唱,它是祖国的自 然的方式。”②而实现这一 目标有赖于艺术表现手法的 稳健,何为“稳健”?它不仅 体现在形象的变化之中,而 且就在万物成象的运动之中 保持宁静和自知。由此我们 可以理解荷尔德林对艺术表 现形式的罕为人知的“理论 探索”,不是它们不可知, 而是极少有人愿意从诗人的 根本关怀上理解其精神蕴含 。 …… 译者读荷尔德林已有十 年,学习和研究都离不开这 位诗人,但是在翻译过程中 深深感到许多勉强之处。好 在译文从来不能也无意代替 原著,只是为深入研究者铺 垫一条道路,本着这样的共 识,才敢拿起译笔。小说《 许培荣》和戏剧《恩培多克 勒斯之死》是最早完成的译 文。没有编辑陈小文先生的 帮助和督促,理论探索部分 不会像现在这样全面,收集 了荷尔德林所有的论著。诗 人总共留下314封书信,为 便于查阅,其编号基本固定 ,这里所选的42封信直接与 诗人的思想发展和精神成熟 相关。 翻译和介绍诗人,怎么 能撇开他的诗作呢?或者说 没有《祖国赞歌》,就没有 荷尔德林,他的种种探索也 是梦人呓语。为了面对事情 的整体,为了思想与作品形 象相得益彰,为了学习,请 注意《黑格尔与荷尔德林》 讲座!1992年夏季学期在 忙于毕业论文的同时,我参 加贺伯特·博德先生(Herr Prof.Heribert Boeder)于晚 间六点至八点在“宫中花园” 边的哲学课,它是已持续了 几个学期的课程《“神话”或 是“科学”》,又名《荷尔德 林和黑格尔的开端》(“开 端”是复数)的继续。讲座 主要讨论荷尔德林写于 1801至1802年间的长诗《 帕特默斯》和他留下的最长 的理论探索《论诗之精神的 行进方式》。经老师的允许 ,经博德夫人(Frau Boeder)和施洛塞尔夫人 (Frau Dr.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