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宏大的作品,以独特的方式讲述了早期基督徒的故事——他们深信自己卷入了其所处时代的重大事件,他们看似不可思议的信仰后来竟征服了世界…… 陷入存在主义危机的知名作家埃马纽埃尔·卡雷尔,被人们吃其肉喝其血的弥赛亚故事深深吸引。经历了深信与不信,最后成为不可知论者后,他决定回溯早期教会的轨迹。卡雷尔以新奇甚至离经叛道的角度来描写教会之父的魅力与弱点,带领读者通过他建造的“门”进入圣经叙事,穿越信仰建立时期的峥嵘岁月。 大胆融合深度报道、神学研究、哲学、心理学、历史学和个人历史,卡雷尔把圣经知识如摄影机一般扛在肩头,以一位老到的故事讲述者的敏锐重构圣经世界。他将自己置于圣保罗,尤其是圣路加的视角,想象圣路加如何邂逅当时还是犹太教边缘宗派的基督教,追溯了圣路加对基督教神秘“创始人”的调查。 《王国》不仅是一部关于信仰的著作,更关乎人类追求真相与意义的深刻探索。 作者简介 骜龙,南京大学法语系助理研究员。 目录 引子 Ⅰ 危机 Ⅱ 保罗 Ⅲ 调查 Ⅳ 路加 尾声 导语 本书是法国知名作家的畅销小说,作者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小说的形式演绎了信仰与追寻的故事。书中的探寻始于一场存在主义危机——身为作家的主人公遭遇写作瓶颈,与妻子出现感情危机,抑郁,彷徨,不知人生意义为何,不知生活该何去何从。 主人公一开始以信仰为精神寄托,但最终发现突破困境的关键不在于相信与否;这是一场持续一生的试炼。 这本优美艰深的书,其核心便是一种去理解自己在更宏大的人类故事中所扮演的角色的需求。这本书融合了深度报道、神学探究、哲学、心理学、个人历史、历史学等体裁,既深入细致,保有历史、哲学的严谨,又拥有引人入胜的叙事魔力。 卡雷尔仿佛一位高明的说书人,读者无论是否相信,都能被他吸引,跟随他回望那段对人类影响至深的历史或故事,进而反思自己的生活与存在。 书评(媒体评论) 以历史学家的身份拆解 一部文学作品的齿轮。 ——《十字架报》 众所周知,法国人在文 学问题上分歧严重,但他 们似乎都认同:今天的法 国少有伟大作家,而埃马 纽埃尔·卡雷尔是其中之一 。 ——《巴黎评论》 精彩页 1 一年春天,我参与创作了一部电视连续剧的剧本。剧情大致如下。一天夜里,在山区小城,亡灵重新回到了故里。人们不知道他们回来的原因,也不知道为何回来的不是其他人,而是他们。就连亡灵们也不知道自己死了。让他们发现这件事的,还是他们爱的人、爱着他们的人、希望他们重新回到自己身边的那些人露出的惊恐眼神。他们不是幽灵,不是鬼魂,也不是吸血鬼。故事不是奇幻电影,而是发生在现实中。大家都在认真地思索一个问题:不可能的事情有一天真切地降临,会发生什么?假设你走进厨房,发现了三年前在花季去世的女儿,她正在准备谷物早餐,完全记不起前一夜发生了什么,心里只想着自己回家太晚,生怕被家人批评,你会有怎样的反应?如果问得更细些:你会有怎样的举动?会冒出什么话来? 我有很长一段时间没创作虚构作品了,不过但凡有人提一个思路,我还是能一眼辨别其中是否有强大的虚构内核。自打从事编剧以来,上面的想法绝对是我听到过的最有力的虚构。在前后四个月的时间里,我每天和导演法布里斯·戈贝尔一起从早忙到晚,我们怀揣着激情,把这个场景搬上荧幕的渴望与时时需要拿捏情感的状态还会带给我们一种眩晕的感觉。从我的角度来看,投资人总是把事情弄成一团糨糊。我比法布里斯大了将近二十岁,我比他更受不了年轻得能做我儿子的投资人,蓄着三天的胡茬,坐在我们写的剧本前摆出一副麻木的姿态。我多想告诉他们:“小伙子们,要是你们这么懂行,你们自己来操作吧。”我投降了。完全不顾妻子埃莱娜和助理弗朗索瓦的好言相劝,也不讲什么为人谦逊,第一季过半,就摔门而去。 没出几个月,我就开始后悔了,准确说来是在一次晚餐上——我请法布里斯和电影《胡子惊魂》的摄影师帕特里克·布洛西耶吃饭。我有十足的把握,帕特里克是拍《魂归故里》的最佳人选,法布里斯跟他能很好地相处,事情和我预料的一样。但那晚听他们坐在厨房的桌边谈话,谈着正在酝酿的连续剧,提到之前花了两年时间在我办公室里构思的故事,说起这些故事已经走到了挑选布景、面试演员和技术人员的环节,我的身体几乎能感受到电视剧拍摄像一台巨大的机器,正轰隆隆地运转着。一想到应该跟他们一起的我,因自己之过而错失良机,转念间突然开始神伤,就像那个名叫皮特?贝斯特的家伙,他在利物浦一个名叫披头士的小乐队里做了两年鼓手,在快要拿到第一份录音合同的时候选择单飞,我想,他一定会在后悔中度过余生。(《魂归故里》在全球屡获佳绩,就在我写下这些字的时候,刚刚斩获国际艾美奖最佳电视剧奖。) 那次晚饭,我喝高了。经验告诉我,书没写完,最好别展开说创作内容,尤其是在喝多了的时候:心血来潮时吐露真心话的代价,是我足足郁闷了一个星期。不过当天晚上,或许是为了打消心中的怨恨,为了把自己在忙的事情说得好像很有意思,我告诉法布里斯和帕特里克,自己搜集了多年材料,正在写一本关于基督教早期信徒的书。之前为了《魂归故里》把写书搁在一边,不久前才重新动笔。我像讲电视剧一样,把书讲给他们听。 书里的故事发生在希腊的科林斯岛,时间大约在公元50年——不过,当时没人认为自己生活在“耶稣之后”的“公元”。故事开头是一位四处周游的布道人,开着一家破陋的织布作坊。这个后来被称为圣保罗的人坐在织布机旁纹丝不动,摆弄着自己的布,一点一点地把自己的故事布向整座城市。圣保罗是个秃头,蓄着胡子,神秘的疾病一次次摧垮他的身体,他的声音低沉、暗藏玄机,讲述着二十年前发生在犹太,一位先驱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故事。他说,在死去的人中间,只有这位先驱复活了,他的复活预示着将发生一件大事:人类将迎来一场彻底的、看不见的转变。故事便这样传开了。这个奇特的信仰在圣保罗身边的科林斯底层人中流行起来,不出多时,他们就把自己当作改变世界的人:这些人隐匿在朋友或邻居中间,一般人根本无法察觉。 P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