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江河万古流(谢义炳院士纪念文集2)(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以谢义炳院士生前诗稿、手迹、报告、信件、照片以及国内国际活动的相关报道的形式编写,以彰显谢先生的爱国情怀、献身精神,对我国现代气象科技发展和气象教育的很好贡献。这不仅是给同时代人留下的回忆和纪念,更主要是让当代年轻人了解老一代科学家的奋斗历程和伟大的爱国情操,成为激励青年学子前进和学习的榜样。 目录 第一部分 诗稿——诗言志 一、《江河万古流》 二、《旗红染自心与血》 三、《坚贞开朗好党员》 四、《传统根深喜亦忧》 五、《征途何辛艰》 六、《漫漫人生路》 七、《群星耀秋旻》 八、《故园重聚报春知》 九、《相期昂首阔步行》 第二部分 文稿 1958天气学提纲 1979中国之气象教育WMO公报 1982访英汇报和请示 1986自然灾害和经济发展 1987转折 1988第二届涂长望青年气象科技奖颁奖会上的讲话 1988帕尔曼纪念科学讨论会与帕尔曼奖 1989给牛顿夫妇的信 1990清华校友会初感二三事及个人小传 1990大气科学中具有自然哲学含义的基础理论 1990中国降水过程和湿斜压天气动力学 1990-1992与莱维斯的往来信函四封 1991给扬中校友会的回信及《忆扬中》文稿 1992我与图书馆 第三部分 剪报和资料 1952马寅初校长的授命信 1981北大校刊 1982丹东科技报 1987北大校刊 1989人生是美好的吗(手稿) 第四部分 谢义炳年表 第五部分 附录 一、谢义炳的成长经历 二、谢义炳的家人、亲人们 三、谢义炳的故乡情怀 四、谢义炳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报道与发言 后记 序言 2019年年初,开始筹备 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科90周 年庆典时,我们系统地梳理 了学科的发展历史,得出两 条结论:对北大大气科学学 科建设和发展贡献最大的两 位先生是谢义炳和李宪之, 对北大大气科学学科人才培 养理念的确立贡献最大的两 位先生是谢义炳和赵九章。 这两条结论充分表明了谢义 炳先生对北大大气学科发展 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与其他现代科学学科一 样,大气科学在我国的生根 发芽并不容易。北大的大气 学科1929年成立之初时, 教师只有黄夏千先生一人, 在黄先生离职后,只能聘请 刘衍淮和涂长望先生兼课。 直到1934年,李宪之先生 自德国留学归来,学科的教 学才得以维持稳定。得益于 李宪之先生的坚持和守望, 大气学科才走过了初创时期 的脆弱阶段,尤其是西南联 大时期的艰难岁月。 大气学科的发展和壮大 完全有赖于谢义炳先生的领 导。1952年全国教育系统 院系调整,谢义炳先生带领 清华大学气象系全体师生来 到北京大学,大气学科自此 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 段。上个世纪50年代和60 年代早期,教师队伍迅速扩 大,招生规模也是创纪录的 ,仅1956级就招生150名。 谢义炳先生等还编写了《天 气学基础》等教材,带领教 师为主要课程编写了相应的 讲义,并组织教师翻译了苏 联的气象学教材,这些教材 也被兄弟高校广泛使用。谢 先生还带领教师们,在艰苦 的条件下,建立了完备的教 学和科研体系。同时也积极 参与国家重大科研活动和协 作课题,如北方暴雨研究和 数值预报模式的研发自50年 代就开始参与,并成为领导 成员和主要骨干。除了传统 的气象学,谢先生也开始布 局大气物理、大气环境、甚 至物理海洋等研究方向。尤 其是在1978年谢义炳先生 担任地球物理系系主任之后 ,大气学科在教学和科研方 面均达到了时代巅峰。 1978年,大气学科教师们 共荣获13项全国科学大会奖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共获 得15项国家级奖项。 把气象学奠基在数学和 物理基础之上,是谢义炳和 赵九章先生共同倡导并身体 力行的人才培养理念。我国 最早的两位现代气象学家是 蒋丙然和竺可桢先生。蒋丙 然先生于1912年获比利时 农业气象博士学位后回国, 竺可桢先生于1918年获哈 佛大学气象学博士学位后回 国。那时,挪威学派的锋面 气旋模型还没有提出来,更 不用说罗斯贝的波动理论。 因此,两位先生的教学理念 更多地聚焦于传统地理学中 的气象学和物候学层面。赵 九章先生1938年获柏林大 学气象学博士学位后,归国 到西南联大任教。那时,罗 斯贝的波动理论已基本成型 ,传统描述性的天气学正向 天气动力学转型,赵九章先 生的博士论文研究的就是平 流层大气动力学,他敏锐地 捕捉到气象学的最新发展方 向。因此,在他任教西南联 大之后,就明确提出了气象 学教学应以数学、物理和流 体力学为基础,并讲授当时 最前沿的锋面气旋理论以及 大气波动内容。 谢义炳先生是芝加哥学 派培养的学生,对数理基础 和大气动力学重要性的体会 也更为深刻。因此,在 1952年清华气象系转入北 大的时候,谢先生坚持气象 学科与物理系在一起,而不 是与地理系或地质系在一起 ,他的坚持也得到了著名物 理学家叶企孙先生的大力支 持,因此,气象学科成为北 大物理系的一个专业,叶企 孙先生亲自讲授大气声、光 、电等课程。在1958年地 球物理系成立之后,气象专 业扩展为大气物理和天气动 力两个专业,但数学和物理 诸多系统扎实的课程仍是学 生的必修课。以数理和大气 动力学作为基础,气象学才 真正成为一门现代科学,为 后来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和气 候模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现在,以数理为基础的气象 学或大气科学的教学和人才 培养理念也已成为我国大气 科学领域的共识。基础理论 知识的扎实与否决定了学生 对科学问题理解的深度,也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们 未来的发展高度。1929年 以来,在北大大气学科约 2500名本科毕业生中,有 18位成为两院院士,包括两 位国家最高奖获得者叶笃正 和曾庆存先生,他们不仅工 作在大气科学领域,还在环 境科学、信息科学和天文学 领域建树颇丰。这说明赵九 章和谢义炳先生所倡导的人 才培养理念是非常成功的。 谢义炳先生毕生从事中 国天气系统与暴雨研究。我 国是多暴雨和洪涝灾害的国 家,暴雨和洪涝造成的损失 占气象灾害损失的大部分。 因此,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 ,谢义炳先生就集中研究中 国天气系统特征与华北暴雨 的成因和机理,指出大尺度 背景环流和我国独特的锋面 系统是华北暴雨形成的关键 因素,这些早期研究为理解 和预报华北暴雨打下了坚实 的基础。台风造成的暴雨降 水是我国夏季主要的灾害性 天气。谢义炳和陈受钧先生 等深入分析了台风生成与热 带气流之间的关系,于 1963年首次揭示了热带气 流存在季节内准周期振荡, 周期约为1-2个月,并指出 了在热带气流距平位于西风 位相时,台风更易生成。他 们发现的热带气流季节内准 周期振荡直到1972年才被 美国学者发现,也就是现在 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