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第一章研究了明清之际的思想背景与女性意识、生活时尚等,为全书的写作奠定了扎实的历史基础;第二章探讨了《红楼梦》小说的主旨与结构,为理解整部小说勾勒了基本的框架与方向;第三章结合时代图景,剖析了《红楼梦》中的家族末世,分析其具体表现,探析其深层原因;第四章在第三章基础上探讨了小说中蕴含的救赎力量以及表现出的时代新质,细致分析了《红楼梦》中作为“补天者”的女性人物及其蕴含的生命智慧与拯救时弊的力量。第五章至第七章,基于小说中“情”“理”“欲”的三重书写,分别从“欲望书写”“有情世界”“理的二元性”三个视角对小说进行了深入解读。 作者简介 林琳,厦门大学文艺学硕士,台湾铭传大学文学博士。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讲师,以明清小说、中西文学比较为主要研究方向,在《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学术探索》《理论界》等各类期刊发表论文10多篇,主持市厅级课题多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多项。 目录 第一章 《红楼梦》创作的思想背景 第一节 明末清初江南地区的社会思潮 第二节 明末清初江南地区的文人女性观 第三节 明末清初江南地区的女性生活风尚 第四节 《红楼梦》产生的明清文学土壤 第二章 《红楼梦》的主旨与叙事结构 第一节 《红楼梦》的主旨 第二节 《红楼梦》的叙事结构 第三章 末世家族与时代图景 第一节 世袭贵族家庭的没落 第二节 大观园的幻灭 第三节 从海棠社到桃花社 第四节 四个丫鬟的命运悲剧 第四章 末世的救赎力量与时代新质 第一节 贤德妃贾元春 第二节 王熙凤的改革 第三节 贾探春的改革 第四节 薛宝钗的儒商气质 第五节 刘姥姥的世俗智慧 第五章 《红楼梦》中的欲望书写 第一节 明末清初对人欲的肯定与文学表达 第二节 大观园叙事的现代性 第三节 《红楼梦》的偷听叙事——欲望的泄露 第四节 王熙凤的欲望书写 第五节 尤三姐的欲望与自杀 第六节 贾瑞的欲望悲剧 第七节 从梦境看“二玉”之欲 第六章 《红楼梦》中的有情世界 第一节 明清之际浓厚的主情文化 第二节 大观园诗性空间 第三节 海棠诗社——女性话语空间 第四节 “情情”——林黛玉及其形象区域女性的有情世界 第五节 史湘云的身体美学 第六节 “情不情”——贾宝玉的有情世界 第七节 《红楼梦》中的“三情缘” 第七章 《红楼梦》中“理”的二元性 第一节 对儒家伦理秩序的敬畏与尊重 第二节 儒家伦理秩序的困境 第三节 薛宝钗与儒家伦理的二元性 参考文献 序言 本书是笔者基于博士阶 段的研究所得,以及近三年 来对《红楼梦》一书持续的 讲解、阅读与思考,进一步 拓展与深入而成。本书将对 《红楼梦》这本经典小说的 解读充分、深刻地置回明清 之际的时代背景与历史语境 中来进行。明清之际是中国 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工商业 经济的萌芽,促成了思想上 的人文启蒙思潮,出现了“ 欲”与“情”的张扬,同时儒 家“理”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 继承,因而出现了“情”“理” “欲”的冲突及传统与现代共 存的独特时代图景。《红楼 梦》一书的创作正是受到了 这股启蒙思潮的深刻影响, 小说对“理”“情”“欲”这三重 主题做了深刻的书写与丰富 、复杂的表现,这三种思潮 在小说中冲突、交织又相互 补充、融合为一,共同编织 出《红楼梦》复杂的思想内 涵与深厚的生命智慧,反映 出明清之际中国社会出现的 新的变化与发展。此外,本 书的内在写作线索将《红楼 梦》中的重要女性人物分为 三个流派,包括“补天者”“ 保守派”“自由派”进行深入 解读。 本书第一章研究了明清 之际的思想背景与女性意识 、生活时尚等,为全书的写 作奠定了扎实的历史基础; 第二章探讨了《红楼梦》小 说的主旨与结构,为理解整 部小说勾勒了基本的框架与 方向;第三章结合时代图景 ,剖析了《红楼梦》中的家 族末世,分析其具体表现, 探析其深层原因;第四章在 第三章基础上探讨了小说中 蕴含的救赎力量以及表现出 的时代新质,细致分析了《 红楼梦》中作为“补天者”的 女性人物及其蕴含的生命智 慧与拯救时弊的力量。第五 章至第七章,基于小说中“ 情”“理”“欲”的三重书写, 分别从“欲望书写”“有情世 界”“理的二元性”三个视角 对小说进行了深入解读。 为保持学术研究的连贯 性,书中引用的《红楼梦》 原文及脂砚斋批语,均出自 译林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 《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 》,此版本与读者熟知的人 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 梦》和齐鲁书社出版的《脂 砚斋评批红楼梦》有一定出 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