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道同行(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刘余莉
出版社 红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就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主旨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精髓高度契合、“六个坚持”彰显悠久文明理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进行深入探讨,有助于广大干部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系列重要论述,更好把握和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中的重要作用,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作者简介
刘余莉,1973年生,内蒙古赤峰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教授、伦理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群书治要》传承委员会主任,中国伦理学会理事,《人民网·理论版》文化教育专家。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士、硕士,英国赫尔大学哲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系博士后,美国耶鲁大学、英国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曾应邀到英国、法国、意大利、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以及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进行学术访问,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等问题进行了演讲和研讨。2015、2016、2017年连续三年应邀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就“从《群书治要》看圣贤教育的重要性” “如何进行道德教育”“中华文化的大根大本”等问题进行主题演讲,助推“东学西渐”。
中文代表著作为《儒家伦理与美德伦理》《平治天下》《(群书治要)的领导智慧》《政德》《半部(论语)治天下》《(群书治要)十讲》《心态即命运:正说传统人生智慧》《大家都学感应篇》《通往自我觉醒之路》《志于道如何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等,主编大型丛书《(群书治要)校订本》(宣纸版)、《(群书治要)译注》(精装10册)、《文白对照(群书治要)》。现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群书治要)中的德福观研究》(一般项目)。
《志于道:如何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创新课题“社会结构转型与文明塑造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目录
第一章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一、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的关键
二、百年党史: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三、“两个结合”:理论创新的根本遵循
四、最新成果:“两个结合”的时代典范
五、实践意义: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
一、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
二、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逻辑
三、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路径
第三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主旨理念
一、天下为公
二、民为邦本
三、为政以德
四、革故鼎新
五、任人唯贤
六、天人合一
七、自强不息
八、厚德载物
九、讲信修睦
十、亲仁善邻
第四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精髓高度契合
一、“第二个结合”为什么能
二、“第二个结合”怎么办行
三、“第二个结合”什么样好
第五章 “六个坚持”彰显悠久文明理念
一、坚持人民至上:民本思想的传承
二、坚持自信自立:自强厚德的品格
三、坚持守正创新:革故鼎新的真谛
四、坚持问题导向:博学笃行的功夫
五、坚持系统观念:整体思维的高度
六、坚持胸怀天下:大同理想的新生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第二个结合”凸显了“两个结合”的历史文化根基,巩固了文化主体性
二、“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打开了创新空间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
后记
序言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
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
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
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
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
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特别
是“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
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
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
、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
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
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
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
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是又一次思想解放。
一、“第二个结合”是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
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
起,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
导思想。同时,中国共产党
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
实传承者和积极弘扬者。在
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
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时代化,将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
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
结合,在中国革命、建设、
改革,以及新时代建设过程
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
的胜利。可以说,中国共产
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马克
思主义不断中国化时代化的
历史。特别是“第二个结合”
,是我们党在百年历史中的
重大理论创新,是对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
的深刻总结,能够为新时代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
伟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提供
智慧源泉和文明支撑。
二、“第二个结合”是对
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是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
果、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而且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
神的时代精华。“第二个结
合”的提出,奠定在对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的宏观认
识和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
刻把握之上。正如习近平总
书记所强调的:“中国式现
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
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
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
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
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
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
的产物。”在这里,习近平
总书记强调了要正确处理文
化传承中古与今、中与外、
继承与扬弃的关系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志
于道”的圣贤文化,提倡“一
体之仁”的整体思维方式。“
道”是宇宙万有的本体,是
自然而然、本来如是的规律
。“德”是人用来体认“道”、
成为“得道之人”的品质状态
。道为德之体,德为道之用
。《周易》记载,古圣先贤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
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正
是在观察天地自然、社会人
文之道(规律)的基础上,
圣人提出了促进身心和乐、
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天下
和平的常道。荀子说:“道
者,古今之正权也,离道而
内自择,则不知祸福之所托
。”顺着天地自然之道来修
身治国,才能达到理想的效
果,否则必然败亡。而“天
下无二道”,体现和落实这
些常道的方法和形式,则可
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扬弃、取
舍和创新。这就是“变”与“
不变”的辩证关系。
“志于道”“一体之仁”是理
解中华文明为什么具有突出
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
、包容性、和平性的关键。
正是因为以道治国,才能得
道者多助,顺天(天道自然
的规律)者昌,使中华文明
具有了突出的连续性;在顺
应天道的前提下损益盈虚,
与时偕行,革故鼎新,而非
陈陈相因、故步自封,使中
华文明具有了突出的创新性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培养了“协和万邦”的博大眼
光和“家国天下”的开阔胸襟
,形成了世界大同、胸怀天
下的文化传统,对内形成了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对
外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
的全球伙伴关系,使中华文
明具有了突出的统一性;中
华文化是“志于道”“合于道”
的文化,怀抱着开放的态度
与和而不同的精神,同其他
文明不断交流互鉴,在这个
过程中,中华文化与其他文
化中合于“道”的部分相互吸
纳融合,有悖于“道”的部分
则在历史的发展中被不断修
正,“志于道”“合于道”的特
点不仅使中华民族在文明互
鉴、文化交融的过程中始终
保持高度自信,也避免了中
华文明被其他文明反噬,使
中华文明具有了突出的包容
性;“天道好生而恶杀”,按
照天道处理国际关系,必然
采取慎战、不战的态度,“
强不执弱,富不侮贫”“国虽
大,好战必亡”“远人不服,
则修文德以来之”,使中华
文明具有了突出的和平性。
……
总之,中国在世界百年
未有之大变局中推进中国式
现代化,遭遇的挑战和问题
前所未有,面临的任务和情
况艰巨复杂,如何避免西方
现代化过程中的种种陷阱和
危机,并为世界带来真正的
和平与希望,习近平总书记
已经作出英明决断:必须坚
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向
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中华
文明探寻智慧,把博大精深
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下
去,发扬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7:3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