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描绘了自苏格兰与英格兰的《联合法案》诞生至维多利亚女王登基期间英国国家的形成历程。通过描述那些对“英国性”形成至关重要事件,如新教信仰、帝国扩张红利、美国独立、统治精英及王室形象的变化、英法战争、女权发展、废奴运动、天主教徒解放运动、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等,作者琳达·科利向我们揭示了大不列颠如何凝聚成一个更加统一的国家。同时,她也通过历史维度向我们展示了“英国性”日后的发展方向。 1992年该书第一版问世,随即在联合王国和其他地方激起一场关于国家身份的大讨论,此后常销不衰,并于2009年推出修订版。科利在书中所运用的史料十分丰富,并配有大量18、19世纪的政治讽刺画,使之趣味盎然,引人入胜。 作者简介 琳达·科利(Linda Colley,1949-),英国皇家历史学会和皇家文学学会成员,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教授,曾任教于耶鲁大学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长于英国史、帝国史和民族主义问题研究。著有《挑战寡头政治:1714-1760年的托利党》(1982年)、《纳米尔》(1988年)、《英国人:国家的形成,1707-1837年》(1992年)、《囚徒:1600-1850年的英国、帝国和世界》(2002年)和《伊丽莎白·玛什的痛苦经历:世界历史中的一个女人》(2007年)。 目录 致谢 再版序言 第一版序言 第一章 新教徒 尚未统一的联合王国 上帝选民的奋斗 朝气蓬勃的耶路撒冷 依仗信仰力量的政体 第二章 收益 土地、贸易、战争与帝国 詹姆斯党人与忠诚经济学 对国家投资 获益的代价 第三章 外缘 新界标 威尔克斯与英格兰性 苏格兰人的帝国? 美洲与英国的情感革命 第四章 统治 一个阶层的危机 英国统治阶级的形成 精英阶层的文化重建 他们自己的史诗英雄 第五章 王权 幽闭的皇家文化 乔治三世为何不同 王室庆典的机制 意义与魔力 第六章 女权 砸烂女性的镣铐 战争与性别 独立领域论为女性所用 妇女在国家中的位置 第七章 男权 一个武装的民族 谁愿意参加战斗? 出于个人的原因 民众承担义务的政治学 第八章 胜利? 解放天主教徒与社会分歧 议会改革和妥协 奴隶、自由和舆论 不断界定的民族 结语 附录 一、1745年的忠君地图 二、1804年5月全英的武装人数 三、1798年志愿军和他们选择参加战斗的地点 注释 索引 序言 《英国人:国家的形成 ,1707-1837年》1992年初 版于伦敦,本次是其平装本 第五次印刷。因为流传广泛 ,也因其在学术界内外所引 发的讨论,所以,在我最初 赋予它的生命之外,《英国 人》又获得了自己的生命。 因此,在本书第一次面世17 年之后,把它重新介绍给一 群新读者,这无疑是一种殊 荣、一次机会,也是一种挑 战。要在一个新版中,回应 在某些要点上针对《英国人 》的每一个质疑或批判,既 不恰当,也不现实。试着重 新编排《英国人》,以与21 世纪初所提出的思想和政治 议程更紧密结合,也不太可 能,或者我认为并不可取。 从好的当然也是坏的方面而 言,《英国人》带有其写作 年代(20世纪80年代和90 年代初)的印记,当时的笔 者,是一个与在2009年写 下当下这些文字的我截然不 同的历史学家和个人。所以 ,虽然我纠正了极少数事实 错误,并修正了一些段落中 的年代错误,但实际上,《 英国人》的主要文本仍原封 不动。 但这篇序言是全新的。 在构思时,我脑海中想到的 ,主要是被本书吸引的两类 读者。一类读者主要因关注 18和19世纪初的英国和世 界史,并对民族主义和历史 上的国家形成和归属的机制 感兴趣,而阅读和专注《英 国人》。另一类读者主要因 好奇或焦虑或怀疑英国的现 状,而被本书吸引。让我首 先从这两类读者谈起,当然 ,他们有时会重叠。 现在回想起来,本书显 然是各种关注点混合的产物 ,并在各个不同的地方写就 。1980年代初刚开始思考 这一主题时,我在剑桥大学 任教,但完成这本书时,却 在大西洋彼岸,那时我已离 开我的出生地英国,来到耶 鲁大学工作。因此,我在写 作《英国人》一书时想要解 决的一些问题,可能源于我 自己的迁徙,因为我的身份 认同感和根深蒂固的文化习 惯经受了新环境和遭遇带来 的压力。但本书的学术渊源 却在别处。我在1980年代 获得博士学位并出版第一部 专著之后,想要更往前一步 ,去尝试一种新的历史,这 种历史与我身处其中并受其 训练的历史,在类型和风格 上有所不同。当我在计划《 英国人》一书时,关于18世 纪英国史的大部分著作,通 常仍还是向内看和保守狭隘 的,这一点左翼学者和更保 守的从业者所写的作品都一 样。研究英国国内史和帝国 经历的史学家,在那时通常 都闭门造车,极少相互跨越 到其他人的专业领域。在更 老的大学,以“英国史”这一 名字统辖的学科,常常只是 狭义的英格兰史,而且主要 是伦敦和英格兰南部的历史 ,并习惯性地过多关注甚至 痴迷于上层政治史。我作为 一名年轻研究者,读到的大 部分“英国”史著作的主角, 几乎清一色都是男人,而且 几乎一成不变都是白人(我 自己的第一本著作也完全是 在这同一个模子中倒出来的 ),这在一定程度上,正是 上述情况的结果之一。我希 望试着以一种更广泛、更富 想象力和更具原创性的方式 ,来研究英国史上这一重要 的时期,这一愿望在很大程 度上,有助于解释《英国人 》一书的结构和内容。 我在第一版序言中写到 ,我希望“远离……高度内 向”的写作模式,在我的分 析中,同时为“欧洲史和世 界史”留有空间(第9页), 这不仅因为我希望讨论的大 不列颠境内在1707-1837年 间发生的许多进程和发展, 只有在与其海岸线之外的事 件和变化联系在一起时,才 有意义。我还特意用了一章 来写妇女的体验,并在本书 其他地方常常提到她们。 1960和1970年代的一些重 要社会史学家,尤其是E. P.汤普森和埃里克·霍布斯 鲍姆,强烈影响了《英国人 》一书的许多部分(尤其是 第7章),与此同时,我还 在书中加入了通常被当时英 国社会史所忽略的某些群体 和运动。为此,我讨论并认 真对待18和19世纪初看上 去像是英国国教徒和忠君者 的各色人等:与他们显然更 激进的同代人相比,那些通 常被怠慢不提的各色男女。 我还打破1980年代的流行 做法,在书中涵盖了被奴役 的黑人,以及终结英国参与 大西洋彼岸奴隶贸易的抗争 。我曾(现在仍然)认为, 反奴运动和其他许多事件一 起,对英国人在美国独立战 争失败后,重新界定和努力 拯救自己的进程非常重要。 因此,《英国人》把反奴运 动当作这一时期英国国内史 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不 是一个孤立事件或大体上是 帝国的一段小插曲来对待( 第357-368页)。 学者们极少像其想象的 那样标新立异或自成体系, 在这方面,《英国人》与在 20世纪末已声名鹊起,至今 仍富有影响力的历史著作非 常一致,并有助于深化这些 著作中的各种趋势。《英国 人》试图把大不列颠内部的 发展,与其外部发生的事件 更紧密联系,它还探索了性 别和种族问题,以及宗教、 经济和社会等级的各个阶层 。 然而,《英国人》还在 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偏离了历 史著作的常规模式。它所选 择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大不列 颠岛(现实中的群岛),因 为虽然这不是研究这一时期 这一疆域的唯一方式,但这 种研究视角,可以产生大量 充实的历史感。 …… 媒体和政治上对英国性 导语 本书作者在写作时,脑海里有两个相互关联的目的。第一是要揭示那些在其祖国面临外部重大威胁时,愿意支持现有秩序的人们,他们的身份认同、行动和思想,明确搞清楚这些英国人在效忠时想的是什么,他们希望从爱国奉献中获得什么。第二个是为了显示,正是在这段时间,广泛形成了一种英国国家身份感,而其形成的方式,从那时开始,无论是其显著的力量和适应性,还是其相当多的和越来越明显的弱点,都决定了这种特殊的国家感和归属感的品质。 书评(媒体评论) 在以所有语言出版的关 于国家身份问题的研究中, 本书是最为耀眼、最有洞察 力的研究成果。 ——汤姆·奈恩 英国著名 思想家、学者 琳达·科利的文笔清晰优 雅……她所具有的历史概括 力使其在同辈中出类拔萃… …她扣人心弦的著作势必影 响深远。 ——E.P.汤普森 英国著 名历史学家 这是一部充满开拓精神 且不带个人主观色彩的著作 。 ——科林·多布森基思·托 马森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 本书有助于我们理解英 国的过去,以及当前围绕未 来英国的塑造和身份认同所 展开的讨论。 ——科林·多布森 精彩页 第一章 新教 当英国在天神的指挥下, 第一次从蔚蓝的海上升起, 这是大地的意旨。 守护天使声嘶力竭地高唱: “统治吧,不列塔尼亚,统治这翻滚的波涛, 英国人绝不会做奴隶。” 詹姆斯·汤姆森的这首歌,在1740年被创作出来之后,就家喻户晓,频繁在音乐会礼堂、足球赛或教会仪式中,以一种侵略者的傲慢,或在近来,以一种自我放任的怀旧情绪高唱。我们几乎无须费神思量其意味着什么,或还有什么未表达出来。我们只注意到其开篇至关重要的对于英国神圣起源的提及,即使是对汤姆森(来自苏格兰低地,是一位内阁大臣的儿子)而言,这也意味深长。这个合唱非常激动人心,它是一首赞美英国海上霸权而不是其国内统一的歌,这似乎已无关紧要。或者说,英国人更是以否定的方式,而不是以其共同点来界定自己——我们被告知,无论如何,这些人都不是奴隶。然而,汤姆森强调的和他没有表达的内容都意味悠远。这些话仿佛在通过召唤神灵并使用夸张手法,来打消更尖锐的问题。即到底谁是英国人?他们是否真的存在? 尚未统一的联合王国 大不列颜作为一个将要成形的国家(而不只是一个称调),是在1707年被人为创造的,当时威步敏斯特议会通过《联合法案》,把苏格兰联合到英格兰和威尔士。这一文件宣布,从现在开始这三个国家将被“联合成一个王国,名为大不列颠顺”,只有一个信奉新教的统治者、一个立法机构和一种自由贸易体制。与此前1536年英格兰和威尔士之间的联合“法案”相同,也正如小说家和报人丹尼尔·笛福所言,这更是一种政策上的联合,而不是情感上的联合。伦敦的政治家担心,如果不与苏格兰在政治上正式联合,以区别于现在的王朝联合,这个国家就会在可怜无后的安妮女王(1702-1714)去世之后,选择她被流放的同父异母:兄弟、罗马天主教徒詹姆斯·爱德华·斯图亚特继承王位,而不会同意像英格兰和威尔士已经做的那样,从汉诺威引进一个信奉新牧的新王朝。一种彻底和法律上的联合,是伦敦准备考虑的唯一方案。但在当时或之后,几乎没人痴心妄想,一种纸上的联合,会自动生成一个统一的民族。 当然,从16世纪的宗教改革开始,苏格兰和英格兰就日益被紧紧地拉到一起。从1603年开始,这两个国家就被同一个斯图亚特王朝统治。它们分享同样的詹姆斯国王版《圣经》。在《联合法案》之前很久,一种与英语同语系的所谓苏格兰语,就在整个苏格兰低地及之外传播,因此,边界一侧的男男女女,通常都可以与其边界另一侧的邻居交流。在商业上,苏格兰与英格兰的相互依赖也历史悠久,到1700年,与后者的贸易轻易就占了苏格兰出口总量的一半。然而,苏格兰与英国其他板块完全的政治联合,绝不是一个预先注定的结局,即使是《联合法案》,也只部分实现了这一目标。苏格兰人现在同英格兰人和威尔士人一样,在同一个议会拥有席位;他们缴纳同样的税赋和关税,竞选同样的政府和行政职务。但他们仍保留着其与众不同的宗教组织和社会结构,及自身的法律和教育体系。而且在18世纪上半叶,主要因为交通落后、地图不完善以及把苏格兰与伦敦软分制的通远距离,使他们在实践中仍保有相当大的自治。 在这早期阶段,对苏格兰大众来说,联合几乎与他们的生活天关。对富有或野心勃勃的少数人而言,他们在两种情感中纠结,他们为失去苏格兰古老的独立愤怒,又自然而然地渴望比其故土更宽广的舞台。他们恨南方人,同时,又渴望他们的慷慨施予和机会;当联合令其不舒服时,他们反对联合,然而在国内,又要求完全与英格兰平起平坐。在边界另一边,摇摆不定和不情愿的情绪也同样显著。有时,《联合法案》被当作一种文化和政治帝国主义,是不幸的苏格兰更强大的南方邻居强加给他们的。但18世纪许多英格兰人并不这么认为。对他们中的一些人来说,与苏格兰联合,似乎公然侮辱了一个更古老的身份。他们坚决不同意把“英格兰人”和“英格兰”,改成“英国人”和“大不列颠”,直到1750年代,前两者还是其官方以及时不时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称谓。‘而且很多人把苏格兰人,看作贫穷和令人反感的同胞,不愿意足额支付他们的税赋,却又在贸易和工作机会方面,不断要求得到英格兰的资源。人群中还有一丝恐惧。1715和1745年,敌对的詹姆撕斯二世的军队从苏格兰进抵英格兰,这强化了古老的记忆,即边界那边的敌人仍然存在。“苏格兰……的确是大地上藏污纳垢之处,”一个辉格派政要在1746年克洛登战役之后,给纽卡斯尔公爵的信中写道。当时的国务大臣,也是首相的弟弟纽卡斯尔回复说:“就苏格兰而言,我和任何一个活人一样,对其没有什么好感。”“然而,”他又以一种罕见的宽宏大量补充道,“我们必须顾及,他们和我们同处一岛。” P36-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