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面对纷纭世间万象,人如何观看?不同学科、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观看。本书汇集国内外艺术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在跨界观看和跨媒介实践与传播方面学养深厚的学者专家,针对当代艺术学、视觉文化与人类学、影视民族志等跨学科交叉领域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深人研讨,旨在提供跨界观看的新视野。本书内容涉及人类学家通过观看多重视觉文化现象所挖掘的隐藏其背后的视觉语义认知,影视民族志导演和传播学者反思文化承载者的主观性及镜头背后的学术伦理,建筑学者探讨空间装置如何使意识具象化,艺术家阐释如何在虚拟现实中进行图像建构,新媒体专家尝试通过高科技手段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医生解析“内景反观”的附象与误读,警官直入死亡现场感受视觉阈限,等等。 本书可供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尤其是研究跨界观看的专家学者,以及对视觉现象感兴趣的读者阅读使用 作者简介 邓启耀,1952年生,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荣休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广州美术学院特聘教授,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宗教艺术遗产调查与数字化保存整理研究”首席专家。研究方向为视觉人类学和民间艺术学。出版学术专著《民族服饰:一种文化符号》《中国神话的思维结构》《中国巫患考察》《视觉人类学导论》等。民族志纪录片多次参加国际人类学电影节和学术会议,学术著作获“首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一等奖”“第四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教材二等奖”等。 目录 前言 “跨界”是推陈出新的变革力量/范勃 视觉语义认知与视觉人类学的关系简论/王海龙 摄影与人类学——民族志摄影新议/雅克·德费尔(Jacques Defert) 多重观看的意义/王海飞 邓启耀 从观看到被看——录像艺术中的观众参与研究/秦龙 陈洁 被观看的“饥饿”——食物符号中的身体媒介化问题/冯丹蕾 视觉文化的图像转型与影像艺术的当代嬗变/黄丹麾 “文化转向”与视觉方法论研究/肖伟胜 中欧非物质文化遗产影音记录比较研究初探/田苗 张宇 “非遗后时代”传统民俗的生存语境与整合传播——基于泰山东岳庙会的考察/牛光夏 “物”之趣——论《明闵齐伋绘刻西厢记彩图》创作线索/陈绘 从非物质层面探讨文化遗产的活态化保护——以布达拉宫为例/斯朗曲珍 “囚室”之记忆空间叙事在动画纪录片与虚拟现实中的建构/郭春宁 富晓星 面向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的数字媒体叙事设计分析/叶风 新形态与新探索:“民族志动画”中的虚构影像、意义呈现与文化抒写/李刚 阐释、描述与呈现:人类学语境下的动画实践/孙玉成 具身脱离与影像修辞:试论人类学动画的自我转向/孙少华 模糊摄影:失去焦点之后的艺术/杨小彦 图像的驿站:中国摄影新生代态势浅析/李楠 古代壁画高精度红外线数字化保护/付常青 吴勋 科技在博物馆展示中的应用——南汉二陵博物馆的探索实践/朱海仁 苏漪 艺术的科技与科技的艺术——浅析第六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主题展/吕子华 当代建筑展览与中国建筑策展学展望/李翔宁 莫万莉 意识的具象——展览作为一种空间装置论文/邓圆也 遗产的增值:中医“内景反观”在西方的附象与误读/贺霆 邓启耀 警察在死亡现场的视觉阈限分析/邵一飞 中国影视人类学2019年回顾/朱靖江 文化承载者主观性——以杨光海民纪片《丽江纳西族的文化艺术》为例/鲍江 我在故宫拍工匠:视觉人类学创作的实践反思/梁君健 镜头背后的学术伦理——影视人类学的规定性/刘湘晨 超越道德恐慌——跨境难民的纪实影像解读/谭佳英 由市场和文化驱动的乡村影像/陈学礼 音乐影像与主体乡愁:影视人类学视野中的中国西部音乐纪录电影/朱靖江 高冬娟 舞蹈类纪录片的历史趋势分析/康世伟 刘广宇 后记 序言 “跨界”是推陈出新的变 革力量 朋友们,同事们,同学 们: 大家上午好!在广州最 舒适的季节里,我很高兴代 表广州美术学院,欢迎大家 的到来!广州美术学院作为 “‘大视野’视觉文化国际论坛 2019”的主要主办方,真诚 祝福参加盛会的各国学者朋 友们!也期盼以这场论坛活 动为契机,碰撞出引领世界 视觉文化研究的耀眼思想火 花,并将这种光芒传播出去 ,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思想的 真、善、美。 “跨界的观看”是这次论 坛的中心议题。前来参会的 学者是来自同内外艺术学、 人类学、社会学、传播学、 文化遗产学、博物馆学、图 书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专 家。朋友们、同事们、同学 们,在这里,我也分享一下 我对这一主题的认识。 “跨界”,已经成为知识 生产的大势所趋。技术变革 不断重新定义着“知识”,也 重新塑造着人类的文化样貌 。“界”是人类认知在时间和 空间中建构的边界。而“跨 界”正是推陈出新的变革力 量。全球化的脚步,倒逼着 人类不断经历思想的革新, 并在多变的世界环境中,不 断寻找自身的文化定位,这 是一把双刃剑。经济一体化 并不意味着文化一元化,我 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文 化多样性的重要性。我们应 该以什么样的文化自信和文 化价值观,推动人类命运共 同体的发展?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 化能为世界人民贡献怎样的 扎根于中国大地的实践智慧 ?边界的消除和超越,需要 心怀人文精神的探索者上下 求索。 信息传播媒介的变革, 使当代人类文化的“观看”嵌 入得越来越深。作为大学校 长,每天接触“95后”“00后” 等“z世代”的年轻人,看到“ 观看”媒介对孩子们的深远 影响,我也在反思面向未来 的艺术教育该往何处发展的 问题。在座的诸位既是学者 也是老师,希望大家能带领 孩子们跨越界限,使其快速 成长。视觉既是我们认识世 界的首要感知渠道,也是一 种文化话语体系。我们的研 究、实践反思需要具有不同 知识、视野、背景的同仁们 的“大视野”、新“观察”。 朋友们,我在这里抛砖 引玉,期待大家在这场思想 盛宴中贡献火花。在这个21 世纪10年代最后的冬天里, 期待通过我们的思想碰撞, 开启21世纪20年代视觉文 化认识新境界的春天! 感谢论坛的共同主办方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 片节组委会常务办公室!感 谢为论坛活动辛勤付出的承 办单位们!感谢中国人类学 民族学研究会民族影视与影 视人类学专委会和广州图书 馆!跨界视野,让我们的学 术研究和视觉文化产业创新 实践有了新的可能。 谢谢大家! 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 范 勃 2019年12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