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保障研究(精)/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库 |
分类 | 人文社科-法律-中国法律 |
作者 | 李华霖 |
出版社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法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路径。本书以“人”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保障的研究基点,将“民族”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保障的实践内容,将“中华民族”作为最终实践目标,从而建立起一个“个体-群体-整体”的分析框架。当然,立足于“三位一体”的分析框架,只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保障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要将这种可能性升华为必要性,则必须将视野聚焦于当代民族法治体系的制度建设之中,一方面肯定其伟大成就,另一方面分析其完善空间,进而在宪法关于民族法治的原则规定之下,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构。 作者简介 李华霖,男,土家族,1990年1月生,湖北恩施人,中共党员,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现任湖北民族大学法学院讲师。代表性论文有《个体群体整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约因素与破解路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自治法规基本概况研究》《国家建构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探析》《百年党史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三维透视》《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完善路径分析》等。主持或参与多项省部级、地厅级课题,获得国家民委全国民族工作优秀调研报告三等奖1项、湖北省优秀调研成果奖三等奖1项、湖北省社科分院(所)优秀调研成果三等奖2项、湖北省法学会民族法学研究会会议二等奖1项、恩施州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 目录 导论 一、选题的依据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之维 第一节 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法治建设的必要性 一、维护民族团结的根本前提 二、促进民族认同的具体方式 三、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 第二节 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法治建设的价值取向 一、公民个体的权利正义 二、各民族的凝聚力 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三节 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法治建设的功能演进 一、保障民族法治的价值实现 二、领会民族工作的时代脉络 第四节 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法治建设的制度变革 一、贯彻民族法治的宪法原则 二、丰富民族法治的实践载体 三、完善民族法治的制度体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铸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保障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公民权利与义务的依法确认 一、准确把握公民身份的内涵 二、保障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 三、充分落实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 第二节 各民族聚居、杂居、散居的法治实践 一、聚居:把握“两个结合”的原则 二、杂居:坚守“实质平等”的理念 三、散居:践行“少数人权利保护”之路径 第三节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确立 一、在政策演绎中重塑理论内涵 二、在宪制建设中确立战略目标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华民族共同体法治建设的价值彰显 第一节 公民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发展的价值 二、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条件 第二节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化 一、引导各民族交往的重要形式 二、丰富各民族交流的多元内容 三、深化各民族交融的良好氛围 第三节 中华民族整体性建设的升华 一、明确新时代民族关系的基本遵循 二、提升新时代中华民族理论话语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华民族共同体法治建设的功能定位 第一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法治建设的确认功能 一、各族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确认 二、新时代民族关系的确认 三、中华民族宪法地位的确认 第二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法治建设的规范功能 一、指引各族公民树立民族认同 二、引导各民族继承和发杨爱国主义传统 三、评价中华民族整休性建设的价值追求 第三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法治建设的维护功能 一、维护公民权益 二、维护各民族团结 三、维护国家统一 第四节 法治视域下“民族习惯”的功能辨析 一、约束个体行为的和谐之治 二、引导群体发展的规则之治 三、生成整体公序良俗的文明之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华民族共同体法治建设的当代实践 第一节 民族法律规范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一、民族法律规范体系的建设现状 二、民族法律规范体系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民族法治实施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一、民族法治实施体系的建设现状 二、民族法治实施体系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民族法治监督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一、民族法治监督体系的建设现状 二、民族法治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民族法治保障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一、民族法治保障体系的建设现状 二、民族法治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民族法治实践的卓越成效 一、公民权利得到有效保障 二、各民族共享发展成果 三、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建设不断加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铸牢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保障的制约因素 第一节 公民身份的认知 一、公民是落实民族平等的基础载体 二、公民身份的认知有待进一步明晰 第二节 帮助措施的实施 一、“国家帮助”的法理依据与实施理念 二、帮助措施有待进一步细化 第三节 自治权限的定位 一、内涵的解读应当准确 二、功能的发挥亟待革新 第四节 族际交往的规范 一、“共同性”是多元化保护和族际交往的重要基础 二、“共同性”交往规范的适用应当更加明确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制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的法治根源 第一节 法律规范体系不够完备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需要立法彰显 二、民族法律法规需要不断革新 第二节 法治实施体系有待改进 一、法律解释需要更加明确 二、决策机制需要持续优化 第三节 法治监督体系亟待健全 一、立法监督需要改进 二、实施监督需要加强 第四节 法治保障体系需要完善 一、基础理论的研究需要深化 二、人才队伍的建设需要强化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保障的对策建构 第一节 塑造个体的公民身份 一、培育公民意识 二、改善优惠措施 第二节 维系各民族的法律认同 一、合理辨析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 二、加强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与使用 第三节 巩固中华民族的宪制基础 一、凸显民族平等的实质 序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识”的提出,是习近平总书 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 核心要义,也是新时代民族 工作的根本主线。理论界和 实务界对这一议题展开了深 入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 果。在经历了从“什么是中 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为何 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的研究阶段之后,既有研 究逐渐深入探讨“如何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然 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 当如何铸牢,既是一个需要 进行理论研讨的学术议题, 也是一个需要在实践层面不 断摸索的历史命题,因此, 厘清这一重要议题在实践层 而应当遵循何种原则与理念 ,采取何种切实可行的方式 就十分必要。 “法治”是铸牢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的关键路径。中 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 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 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为“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树 立了重要导向,习近平总书 记则在历次与民族工作有关 的重要会议上提出了“用法 律来保障民族团结”“健全民 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等重 要论断。在2021年召开的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 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必须坚 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 2022年修正的《中华人民 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 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 法》更是将“铸牢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确立为县级以 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与人民政府以及乡、民族乡 、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 政府的行使职权之一。应当 指出,“法治”不仅是治国理 政的基本方式,而且是中华 民族共同体意识得以铸牢的 有力保障。因此,本书着眼 于“民族法治”的视域,对“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 法治保障”进行深入研究。 同时,以法治的方式铸牢中 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明 确其遵循的原则规定和受众 载体,这就必须回归到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高 法理依据一一宪法,作为我 国民族法治体系的核心,宪 法关于民族法治的核心要义 ,构成了法治保障的原则遵 循。当然,明确铸牢中华民 族共同体意识所必须遵循的 原则指引,更多的是从理论 上为法治保障提供了一个规 范,要将这些原则指引落到 实处,则必须聚焦于铸牢中 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终载 体与研究基础——现实存在 的“人”。 为此,本书以“人”为铸 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 保障的研究基点,将“民族” 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识法治保障的实践内容,将 “中华民族”作为最终实践目 标,从而建立起一个“个体 —群体—整体”的分析框架 。当然,立足于“三位一体” 的分析框架,只是为铸牢中 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保 障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要 将这种可能性升华为必要性 ,则必须将视野聚焦于当代 民族法治体系的制度建设之 中,一方面肯定其伟大成就 ,另一方面分析其完善空间 ,进而在宪法关于民族法治 的原则规定之下,提出切实 可行的对策建构。 第一,铸牢中华民族共 同体意识的法治保障,需要 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以法 治的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 体意识,是维护民族团结的 根本前提、促进民族认同的 具体方式、实现民族复兴的 重要保障。立足于“个体一 群体一整体”的分析框架, 应当从公民个体的权利正义 、各个民族的凝聚力、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三个维度来把 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法治建设 的价值取向。通过梳理中国 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意识的百年光辉历程,可以 看出,党巩固公民的民族认 同与国家认同、促进各民族 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化、推进 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建设,是 其价值彰显的生动写照。然 而,价值的彰显必须通过功 能的定位予以具体体现,同 时,也必须看到,倘若在民 族法治的价值取向层面出现 了偏差,则影响到法治建设 功能的清晰定位。例如,基 于“少数人权利保护”的价值 取向与“各民族一律平等”的 价值原则之间应当如何平衡 ,公民个体的权利与义务应 当如何实现更加公正等。应 当明确指出,在新时代以铸 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 线的民族工作中,“增进共 同性”既是原则指引,又是 价值方向,因此,中华民族 共同体法治建设的功能定位 和制度建设,应当紧紧围绕 “共同性”来践行。 第二,铸牢中华民族共 同体意识的法治保障,需要 把握准确的功能定位。有利 于实现法律价值,法律才具 有功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识法治建设的价值取向与价 值彰显,必须通过其功能的 准确定位予以充分实现。为 此,需要从保障民族法治的 价值实现和领会民族工作的 时代脉络两个维度来分析中 华民族共同体法治建设的功 能如何定位。通过总结党在 百年伟大历史中铸牢中华民 族共同体意识的成功经验, 可以发现,在个体层面,中 华民族共同体法治建设的功 能在于确认各族公民权利与 义务、指引各族公民树立民 族认同、维护公民的合法权 益;在群体层面,体现为确 认新时代民族关系、教育引 导各民族继承和发扬爱国主 义传统、维护各民族团结; 在整体层面,则凸显了中华 民族宪法地位的确认、评价 中华民族整体性建设的价值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