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2020-2022年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的采访实录,以每位获奖者的成长经历、奋斗故事,对于科学、研究与人生的思考为主轴,同青少年读者、科研工作者展开一次穿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谈”,进行一场伟大而深刻的精神探索,用获奖者的科学精神和专注的工作态度激励、启迪年轻一代,为中华民族创造力的喷涌奠定坚实的科学思想基础。
本书受众为青少年、科研工作者、关注科学与自身成长的人群。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未来科学家(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访谈实录2020-2022)(精)/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为2020-2022年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的采访实录,以每位获奖者的成长经历、奋斗故事,对于科学、研究与人生的思考为主轴,同青少年读者、科研工作者展开一次穿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谈”,进行一场伟大而深刻的精神探索,用获奖者的科学精神和专注的工作态度激励、启迪年轻一代,为中华民族创造力的喷涌奠定坚实的科学思想基础。 本书受众为青少年、科研工作者、关注科学与自身成长的人群。 目录 未来科学大奖:为推进原创性基础科研而设 前言 写在前面的话 我们一起读 生命科学奖 大盈若“空” 王振义 享受科学,关爱彼此 袁国勇 精妙而优雅,简单而悦耳 裴伟士 做难而正确的事 李文辉 物质科学奖 千帆阅尽,初心未改,归来依然是少年 张杰 当“压力”自内而生 杨学明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跟“风险”打交道的人 彭实戈 所谓“运气” 施敏 触类旁通 莫毅明 后记 序言 2023年,是未来科学大 奖设立的第八年。继“未来 科学大奖获奖者丛 书”(The Future Science Prize Review Series)第一 册成功出版后,我们策划了 “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丛书” 之《“未来”科学家——未来 科学大奖获奖者访谈实录( 2020-2022)》一书,将 2020年至2022年获奖者的 个人访谈实录汇集成册推出 。 本丛书所确立的宗旨是 :以每位获奖者的成长经历 ,奋斗故事,对于科学、研 究与人生的思考为主轴,同 青少年读者、青年科研工作 者展开一次穿越时间和空间 的“对谈”,进行一场伟大而 深刻的精神探索,用获奖者 的科学精神和专注的工作态 度激励、启迪年轻的一代, 为中华民族创造力的喷涌奠 定坚实的科学思想基础。 本丛书从2020年初开始 策划。在创意阶段,丛书的 筹备人员认真讨论丛书呈现 的形式及访谈内容的设定, 邀请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 会何川、励建书等几位老师 担任顾问,一轮一轮打磨采 访提纲;组委会尝试了多种 文体,但始终觉得无论什么 样的文体,都不足以把获奖 者纯粹的精神、笃定的理念 、多姿多彩的人生准确生动 地展示给大众,最终决定采 用“访谈实录”的形式,力求 尽最大可能将科学家们的成 长经历和人生哲思以最原汁 原味的方式保留并呈现出来 。 感谢各位获奖者腾出宝 贵的时间接受长达数小时的 采访。在对获奖者的采访中 ,我们感受了江南水乡的细 腻,也领略了中原的凝重; 品味了“虽万千人吾往矣”的 自信,也体验了“成长的烦 恼”;作为鲜活的生命,他 们既有满腔的热血,也有挫 折中的彷徨。原来科学大家 们距离我们如此之近——他 们喜欢读金庸,迷恋科幻电 影,精通小提琴,酷爱打桥 牌……每个人有着不同的成 长经历,有着不同的生命个 性。要想参透他们精彩的人 生,捕捉他们人生不平凡的 意义,我们只有加入并聆听 他们真实、坦诚、充满独特 趣味的“谈话”。 在当今风云变幻的时代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 民族、对国家、对世界乃至 对整个人类文明的价值尤为 凸显,因为科学是求真,是 向善,是照亮世界和人生的 火把,是人类和平分享的财 富。 愿“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 丛书”成为这火把中的一束 ,成为这财富中的一笔! 特此感谢未来科学大奖 获奖者、捐赠人、科学委员 会老师、秘书处同事和本书 策划、采编工作的所有参与 者。 未来,我们计划陆续推 出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访谈 实录系列,并将其集结成为 “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丛书” ,以飨读者。 王强 “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丛 书”主编 未来科学大奖一数学与 计算机科学奖捐赠人 2023年9月12日写于北京 导语 以每位获奖者的成长经历,奋斗故事,对于科学、研究与人生的思考为主轴,同青少年读者、青年科研工作者展开一次穿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谈”,进行一场伟大而深刻的精神探索,用获奖者的科学精神和专注的工作态度激励、启迪年轻的一代,为中华民族创造力的喷涌奠定坚实的科学思想基础。 后记 2016年1月,经过一年的 筹备,未来科学大奖正式宣 告创立,八年来,得到了来 自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 、捐赠人、获奖者及其团队 、未来论坛理事及社会各界 人士的大力支持,借此机会 ,特别向提供过帮助的人士 表示深深的谢意。 2020年初,作为未来科 学大奖五周年的一部分,获 奖者系列丛书项目正式启动 。项目伊始就得到了总策划 王强老师、策划委员会何川 老师、励建书老师、杨培东 老师的专门指导。秘书处参 考诺贝尔奖获奖者的传记文 章,总结出一份上千字的采 访提纲,由科技日报李钊老 师采访了第一位获奖者—— 2019年生命科学奖获奖者 邵峰老师,本书的采编工作 正式拉开帷幕,2021年9月 ,《“未来”科学家》丛书第 一册第一版终于问世。 感谢所有参与本书工作 的老师,感谢获奖者们花费 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真诚地 分享成长、科研、生活的感 悟。在本书样品展示期间, 有几位在高校从事教育工作 的老师提到,很多学生毕业 后选择不从事科研工作,主 要是压力大,也比较清苦, 作为年轻人,无论是否从事 科研,在经历迷茫的时候, 希望都可以从这些获奖者的 分享中受益。 感谢各位获奖者老师的 团队安排采访、提供资料照 片和确认修改文字,特别是 王振义团队:上海交通 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田伊琳 彭实戈团队:山东大学 郝鲁民、陈亚宁 袁国勇团队:香港大学 Mei Sim Celia Ng、Candice Chau 裴伟士团队:香港大学 Samuel Cheng 张杰团队:上海交通大 学刘源、李姝姝、靳小芊 李文辉团队:北京生命 科学研究所孙银燕 杨学明团队:中国科学 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孙洋 莫毅明团队:香港大学 :Mimi Lui 感谢所有参与文字校对 的志愿者们。 感谢香港中文大学出版 社社长甘琦老师的建议。 感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张雷教授、李婧雯的建议。 感谢科学出版社对未来 科学大奖的支持和认同。 未来科学大奖秘书处 2023年12月 精彩页 大盈若“空” “我的肚子空空的。” 在人生之海里泅渡了98年后,在拯救了无数白血病患者的生命后,在培养出“一门三院士”之后,王振义却用了这个“空”字来形容自己。 在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每周四都有一场特殊的“开卷考试”。考的不是别人,正是这位早已白发萧疏的老院士。他要学生们把临床上遇到的,最疑难的病例都拿来“考”他。 有时候问题太棘手,他便说:“我现在还不知道,因为我的肚子空空的。我先去把它装满,然后再来回答你吧。”因此人们总是看到,耄耋之年的王振义,能熟练使用各种电子产品和电脑软件,会持续学习最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在临床上不断汲取新的经验和智慧。因为他的“肚子空空的”,所以总是能装得下更多更多东西。因为常“空”,所以常新。 古人说“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冲”有“空”的意思,这句话就是说:最充盈的东西,仿佛最空虚,也正因如此,它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王振义接近百年的人生长旅,有着绝大多数人都无法比拟的厚重。但他总是把自己看得很空很空,放得很轻很轻。 他会顶着巨大的风险和压力,用在研药物拯救一个小女孩垂危的生命;他会放弃专利,让救命药降到290元一盒的平价;他会主动放弃稿酬,婉拒万元讲课费,把自己获得的奖金一次次捐出去,累计捐款数额超过千万元;他会在得知获得未来科学大奖后,平静地说自己“既高兴又忧愁”,因为他希望这个奖项可以颁给更多年轻人…… 这样的王振义,似乎显得有些“痴”。但当一个人不那么在意自己的时刻,往往是这个人品格最贵重的时候。 大盈若“空”,虚怀若谷,就像王振义家中墙上悬挂的那幅“清贫的牡丹”图一样,因为至清至淡,反倒至珍至重。 关于成长 “我们在一起,谈理想谈问题,学英语学法语,还唱歌、跳舞、拉小提琴。我们有很多很多了不起的想法,想把中国从日本人的桎梏下解放出来,想给不识字的穷人教书,想建立现代化的城市,为人类做贡献。” ——王振义 “我们家5个男孩的名字很有意思:王振仁、王振义、王振礼、王振智、王振信,连起来就是‘仁义礼智信’。” ——王振义 记者:王先生,请问您从小成长于一个什么样的家庭,您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呢? 王振义:我的家庭是个大家庭,也算得上是书香门第。 我父亲叫王文龙,在上海保险行、中国人民银行等单位工作过,他年轻时也是个进步青年,曾经参加过上海学生的反帝罢课运动。我母亲叫陈姿芳,是富裕人家的小姐,但是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母亲结婚后,就把全部精力用于抚养我们和照料家务了。 我家孩子多,男孩5个,女孩3个。5个男孩的名字很有意思:王振仁、王振义、王振礼、王振智、王振信——“仁义礼智信”。这也能看出来,我们的父亲是个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的人。 早先我们家是相对富裕的,但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我们这样的上海大家庭也受到了很大冲击,经济越来越困难。家里以前雇了不少佣人,也都慢慢解雇了。我们几个孩子,开始跟着母亲一起参加家里的劳动。 为了不影响我们读书,我父亲在1943年卖掉了爷爷留下的六幢房屋。但不管后来生活变得如何拮据,父亲在我们的教育上始终不遗余力。比如我三弟王振礼喜欢化学实验,父亲就专门在家里置办了一个小型实验室。父亲不仅重视科学教育,也重视外语教育。就像“孟母三迁”一样,父亲会因为不满意学校的外语教学,而把我们送到法租界的学校去。 在父亲这样的努力下,我们8个孩子,除了小妹王妙琪因为参加革命没能完成大学学业,其他7个都从当时上海的著名大学毕业了。我们日后各自发展得也都还不错。 我父母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教我们待人平等。尽管小时候家里有保姆,但父母对他们都很好,从来没有把他们当作下人看待。我自己的很多好习惯,也是在家庭里养成的。比如爱清洁,就是受母亲的影响,她要求我们不能在地上乱扔东西,要把自己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地方打扫干净。这些生活细节对我们今后的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记者:能否分享您更多的童年故事呢?您是怎么成长起来的? 王振义:刚才讲到了,我小学4年级的时候,父亲觉得我的学校教学质量不太理想,就把我和大哥一起转入了法租界的萨坡赛小学读书。当时的震旦大学校长胡文耀先生同时也兼任着萨坡赛小学的校长职务。胡文耀先生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大科学家,也是我最早的学习榜样。 萨坡赛小学对学生要求很严格。每次上课前,老师都会要求学生到讲台上去背诵一篇课文,内容以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孔孟之道为主,就是锻炼我们的记忆力和表达能力。这是很基础的基本功训练,但是很有用,不仅让我们打下了扎实的中国文化基础,也学会了很多为人处世的准则。 我学习很不错,但也懂得玩耍,一放学,就跟院子里的小朋友们玩到一处。我学自行车的时候,几乎没摔过跤,为什么?因为我腿长,快摔倒的时候,脚一撑就站稳了。我们还打乒乓球赛。你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