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五十年五十人(精)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作者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中国和德国将于2022年迎来建交五十周年纪念。为了对此双边关系重要里程碑贡献学界力量,西北工业大学德国学研究中心拟策划出版一本名为《友谊之路--我们亲历中德关系50年》的文集,邀请中德之间在过去50年中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各界知名代表以自由撰稿的方式分享与德国(中国)互动的历史回忆、亲历故事和心路历程。图书的主要语言为中文,德国撰稿者的文章则采用中德双语。西北工业大学德国研究中心成立于2021年6月,旨在依托太仓市德企之乡的区位优势,整合中德研究力量,构建一个跨院系、跨学科的研究机构及校地、校企桥梁。中心研究领域涵盖德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以及中德双边关系。文集受到西北工业大学和中国驻德国大使馆的大力支持。文集出版后,将成为西北工业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对于中德建交五十周年的献礼出版物,为中德人文交流的进一步发展贡献积极力量。文集将由西北工业大学校领导和中国现任驻德国大使吴恳撰写序言。受邀的中德各界代表主要来自文化教育界,兼顾经济、政治、社会各界人士,以自由撰稿的方式分享他们在中德交往中的故事以及对于中德关系的期许/展望。撰稿者包括中国外交官、德国文教领域前高级官员、知名大学校长及教授、中国知名留德学人、德国企业家、资深教育家等。
作者简介
国懿,男,1979年出生,西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西北工业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太仓)筹建及执行负责人。2012年获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2013年起任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德国学研究所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德关系、德国外交政策、德国智库研究。
目录
回忆过去 展望未来 赵嘉福
我的情结 殷桐生
我的故事 杨武能
我与 顾俊礼
厦门-特里尔友好城市关系 彼得·迪策
“活到老,学到老” 乌尔里希·施泰因米勒
中国,中国,中国…… 埃里希·蒂斯
“老朋友”莫妮卡 莫妮卡·冯·鲍里斯
游走在中国半个世纪的时代见证人 托马斯·海贝勒
对于五十年德中关系的一些个人印象 鲁道夫·沙尔平
重回“零和游戏”? 史蒂芬·巴龙
我与中国的故事 罗梅君
德国印象 庞学铨
与中国的互动和对于欧洲的展望 施寒微
我通往中国之路 博喜文
探索中国,找到自己 聂黎曦
我是高等教育的受益者 王京平
与中国的科研合作 哈罗德·富克斯
中德建交五十周年感言 贾建新
与中国的四十载交往和经历 约亨·威特
柏林归述 柴野
本着互相尊重和共同成就的精神进行合作 埃格伯特·诺伊豪斯
情系的北大人 连玉如
回忆我的德语老师 刘立群
乌埃克尔明德-柏林-上海-青岛 乌尔里希·范·德·海登
我与柏林工大 范捷平
我在经历的统一 史世伟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王锡廷
的韦伯,以及韦伯在中国 阎克文
我的缘 陈洪捷
归来,热爱养牛 刁其玉
我和德语结缘的五十年 孔德明
“化剑为犁”,促进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 孟虹
人民培养了我 孙立新
四十年中国缘 叶翰
以中德教育务实合作撬动更大互联互通 蔡敬民
借别人之眼好奇地观察世界 巴贝尔·赫尔德
留德回忆 景德祥
我的情结 李风亭
体验一二三 孟立秋
中国与:强大的团队奔向成功的未来 夏建安
留德三十六年:他乡,故乡? 曾安平
见证中德关系发展进程 尹广燕
凯绥·珂勒惠支与鲁迅 阿尔穆特·希勒
讲述“中国故事”之我所见 范轩
去学历史 李维
为中德理解、和睦、交流与合作而服务的人生 吴漠汀
犹记得那份从容 王俊
负笈德意志 奋进新时代 王小龙
写在中德建交五十周年之际的话 托马斯·德克森
序言
1972年10月11日,中华
人民共和国与德意志联邦共
和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
国关系诞生于冷战时期,在
意识形态对抗占主导地位的
冷战时代,经济利益在两国
建交前后的早期接触中发挥
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第二次
世界大战结束后成立的德意
志联邦共和国曾长期奉行针
对原东德和东方阵营的哈尔
斯坦主义。威利,勃兰特任
联邦总理后推行的“新东方
政策”为对华关系带来了重
大转机。恰逢中国基于对世
界政治格局的判断,向所谓
的“中间地带”国家发出信号
,准备与后者进行更深入的
接触。两国相向而行,终于
迎来了建交的关键性历史转
折时机。回首两国建交之路
,可谓披荆斩棘,来之不易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
邻。在与中国建交三年之后
,时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总
理赫尔穆特·施密特作为第
一位政府领导人,在1975
年深秋访问了中国。施密特
卸任联邦总理之后,仍然长
期对中德关系倾注热情。在
他首次访华30年后,他与德
国记者弗兰克,西伦合作完
成了一部名为《理解中国》
的访谈录。在第一次读到这
本书的时候,我还是一名在
柏林自由大学攻读国际关系
的博士研究生。除了折服于
施密特先生的人生智慧以及
他对于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我也在那时萌生了促进两
国之间人文交流的想法,希
望经由两国之间日益紧密的
学术、文化和人员交流,德
国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中
国也能更好地理解德国。
两国建交后,中国于
1973年派出首批赴德意志
联邦共和国的留学生。
1978年之后,中国开始了
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随之
出现了20世纪中国人赴德留
学的第三次热潮。随着中国
对外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大,
两国交往随之步入了新的阶
段,两国经济、政治、社会
、文化、教育关系日益紧密
,包括笔者在内的一代又一
代的中国留德学人成为中德
关系的见证者和亲历者,成
为两国人文教育交流的受益
者,他们中的许多人也成为
中德交往的中坚力量,反哺
两国关系继续发展。在此意
义上,他们也是中德关系的
推动者。
中德两国建交之前和建
交之后,经济利益始终是两
国双边关系的重要驱动力,
并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变
化中为中德关系的发展奠定
了主要基调。西北工业大学
于2021年6月在“德企之乡”
江苏省太仓市成立了德国研
究中心。研究中心在筹备阶
段就定下了发挥太仓独一无
二的优势,以德国及德语国
家研究为基础,以对德国智
库的研究为特色,以推动研
究成果与学科发展和人才培
养紧密结合为宗旨,将推动
和提高中德人文交流的规模
、密度和质量作为发展的愿
景。
适逢中德建交半个世纪
,依托西北工业大学德国研
究中心主编的这样一本文集
,其实正是在圆自己为中德
友好关系尽力的初心梦想。
我还记得在2001年3月,在
初至德国的第二天,我看着
眼前雄伟壮观的科隆大教堂
,与我出国前所喜爱的《舒
曼第三交响曲》所表达的宏
伟建筑是如此一致,我不禁
感叹,时代和交通的发展是
如此有效地拉近了两国人民
的距离。然而,随着在德国
生活时间的延长,尤其是近
年来随着国际局势的改变以
及一系列国内外事件的考验
,让我感到遗憾的是,中德
两国人民对彼此的认知却并
没有随着通信技术的发达而
变得更加亲近,两国人民的
心理距离也没有随着对空间
距离的认知变化而变得更加
接近。我希望改变这样的情
况,哪怕是仅仅能作出一点
微不足道的贡献。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借
中德建交50年之契机,本文
集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50位
具有代表性的中德作者,请
他们回顾各自在中德之间的
人生经历,追溯与德国/中
国的缘分和交往,并对中德
关系的未来进行展望。50位
作者中,29人来自中国,
21人来自德国。最年长的作
者出生于1932年,最年轻
的作者出生于1988年。他
们来自经济、政治、教育、
科技、文化各界,涉及国家
、省/州、城市、院校等各
个层面,与德国/中国的交
往跨越半个世纪,在各自活
跃的代际中具有突出的代表
性。他们中既有许多我的师
长和前辈,也有不少我的同
辈和友人。他们欣然接受本
文集的邀请,追溯和分享自
己在这50年间的中德人生故
事,提笔写下自己对于中德
友好关系发展的良好希冀。
这让我深感吾道不孤,备受
鼓舞。在此,请允许我向本
文集的所有作者表示最衷心
的感谢和最深的敬意!“嘤
其鹏矣,求其友声。”我想
,诗经,小雅》中的这一诗
句,足以代表参与本文集的
所有中德作者的心声。
50年,岂止50人?50年
,影响几代人?中德关系从
正常化到高速发展的这50年
,从中德建交后两国人文关
系的第一批建构者开始,到
如今已经跨越了三个生物学
意义上的代际,每一个代际
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拥有共
同记忆,承担共同使命,并
通过一代代的传承和影响,
辐射到更多的代际,使得中
德人文交流队伍日益壮大、
历久弥新。基于这一想法,
本文集原则上按照作者的年
龄区间进行排序,以更有意
识地追溯每个代际的时代精
神。为加深中文读者的理解
,文集中所有以德语写作的
文章都附上了中文翻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4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