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阅读韩愈/走近中学语文课本里的作家
分类 教育考试-中小学教辅-初中语文
作者 阎琦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唐宋八大家”中,韩愈和柳宗元有着特殊的地位,是他们竖起了古文运动的大旗,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韩愈,一个倔强的儒家道统的倡导者,是什么样的人生与经历铸就了他这样伟大的文学成就呢?

那就让我们一起翻开阎琦的这本《阅读韩愈》,本书为你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韩愈。

内容推荐

他早熟且聪慧,七岁开始度数,十三岁能文;他才学虽高,却因无人推荐而无法在科场中胜出;他以诗文求见当时文明赫赫的梁肃,从而迎来科考道路的重大转折;他进入官场后,不但善于撰写诗文,而且体恤民情,忠于职守;他的一生,经历坎坷,实现深刻而复杂,文学创作数量丰富。他就是韩愈!

我们可以从他的诗歌中看出他的所有。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翻开这本《阅读韩愈》,一起走进韩愈的生活。

《阅读韩愈》由阎琦所著。

目录

引言

走近韩愈

一、时代、身世与童年

 1.韩愈的时代

 2.籍贯与家世

 3.童年与读书

二、科第与为官

 1.四举于礼部

 2.三选于吏部

 3.三上宰相书

 4.汴徐佐戎幕

 5.长安初为官

三、宦海沉与浮

 1.再为博士职

 2.四年东都官

 3.三为博士职——韩愈与“古文运动”

 4.韩愈与孟郊——韩孟和“韩孟诗派”

 5.长安有屋庐

四、官场大跌宕

 1.从军征淮西

 2.风波《淮西碑》

 3.法门谏佛骨

 4.韩愈在潮州

五、韩愈的晚年

 1.宣慰镇州军

 2.告休与病逝

走进作品

1.《马说》

2.《师说》

3.《进学解》

4.《张中丞传后叙》

5.《送李愿归盘谷序》

6.《送董邵南序》

7.《祭十二郎文》

8.《柳子厚墓志铭》

9.《毛颖传》

1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1.《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名家视角

钱伯城《韩愈的散文》

韩愈简谱

韩愈简谱

试读章节

3.童年与读书

韩愈的母亲在生下韩愈不久就去世了,韩愈三岁耐,任秘书郎(秘书省的属官。秘书省是专管中央图书、档案的官署)的父亲韩仲卿也辞世。韩愈《乳母墓铭》说:“愈生未再周月,孤失怙恃。”“怙恃”一词出于《诗经·小雅·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后世以“失怙”代丧父,以“失恃”代丧母。韩愈此处的“孤失怙恃”是偏义词,特指丧母。“未再周月”即未满两月,所以韩愈对母亲无丝毫印象。三岁又失去父亲,可以说韩愈还是婴幼儿时就成了孤儿。但是,韩愈还是健康地成长起来了,这是因为韩愈身旁一直有两位女性在悉心照料他。

一位是李姓的乳母,徐州人。宪宗元和六年(811)乳母死,韩愈安葬乳母,并写有《乳母墓铭》。原文不长,录如下:

乳母李,徐州人,号正真,入韩氏,乳其儿愈。愈生未再周月,孤失怙恃,李怜不忍弃去,视保益谨,遂老韩氏。及见所乳儿愈举进士第,历佐汴、徐军,入朝为御史、国子博士、尚书都官员外郎、河南令,娶妇生二男五女。时节庆贺,辄率妇儿孙列拜进寿。年六十四,元和六年三月十八日疾卒,葬河南县北十五里。愈率妇孙视窆、封,且刻其语于石,纳诸墓为铭。

韩家是官宦人家,家中有妇人临产,雇一个乳母是常见的事。“乳母”即今之保姆,她的差事是服侍产妇并护理婴儿。愈母生子,不到两个月就去世,乳母“怜不忍离去”,于是就在韩家留下来了。时间既久,与家中老幼感情弥笃,尤其看见婴儿成长可爱,她本人家中并无牵挂,就永久留在了韩家。随着韩愈的中进士、为官,她俨然成为家中的一个长辈。据《乳母墓铭》可以推算出乳母来韩家时年仅二十一岁,直到六十四岁去世,她把毕生的爱和关怀给了韩愈及韩愈的儿女。韩愈以饱含感情之笔为乳母撰写墓铭,面对乳母亡灵,称自己的妻子为“妇”,称子女为“孙”,这正是人间真情的流露。

另一位是长嫂郑夫人。韩愈长兄韩会年长韩愈近三十岁,长兄及嫂郑夫人是韩愈实际的抚养人。韩会不幸早死,死时韩愈十二三岁,略知人事;侄老成(即十二郎)七八岁,尚未知人事。处理韩会的丧葬,河阳、宣州两地的迁播以及抚育晚辈等一切事务,都由郑氏一人主持。她教育韩愈不辍学业,并按韩氏世代承继不绝的家风,将韩愈送入“学而优则仕”的人生道路。可以想见,郑氏是一位品格贤良、意志坚定的女性。韩会去世前,曾嘱咐韩愈“嫂丧,服必以期”(《祭郑夫人文》);“服必以期”的意思是要幼弟为嫂服丧一年。按礼仪,叔嫂之间原无(丧)服,韩会要韩愈为嫂“服期”,就是要韩愈将嫂与兄等同看待。这既是韩会对韩愈的叮嘱,也有将幼弟“托孤”于妻的意思。郑氏对韩愈“念寒而衣,念饥而飧,疾疹水火,无灾及身”,“视余犹子,诲化谆谆”(《祭郑夫人文》),绝不使韩愈的学业荒废,并经常以继承韩氏家风的重大责任感去激励韩愈。韩愈后来在《祭十二郎文》中回忆说:

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常抚汝背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家族与骨肉之间的亲情,流淌于字里行间,至今读了,仍然令人潸然泪下。

乳母,长嫂,韩愈就是在这两位令人尊敬的女性抚育下成长起来的。

唐代宗大历九年(774),韩愈七岁,守父丧之服满,随长兄韩会再入长安。韩会的起居舍人属中书省,职掌不重而地位甚是清要,是比较典型的“清选”(唐代文人习惯称管钱粮、刑狱之类的官员为浊吏,与文字、图书打交道的官员为清吏)之官。当时韩愈的叔父韩云卿也在长安为官,韩氏叔侄,以其卓异的文学才能在长安上层社会享有很高的声誉,给幼年的韩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韩愈五六岁即在兄嫂的指导下开始读书。普通的孩子总是在大人督促、鼓励下读书,而小小的韩愈,不仅从叔父和长兄的榜样中获得了学习的动力,更明白学与不学对无父母护持的孩子意味着什么。到七岁时,韩愈的学习已有很大的长进,居然可以提笔为文了,“七岁属文,意语天出”(皇甫浞《韩文公神道碑》),“七岁好学,言出成文”(皇甫浞《韩愈墓铭》),十岁时写的文章,已经得到当时古文家萧颖士之子一古文名家萧存的赏知。P18-21

序言

一部传记就是一部灵魂史,它记录了传主的生活历程和生命轨迹。在我国几千年的浩瀚历史长河中,孕育了许多不同类型的伟大人物,他们推动着历史向前发展。特别是那些名垂史册的文学家,他们的文字演化为民族的珍贵财富,而他们的生命体验、思想情怀和人格魅力。总能让我们深受感染,引发我们的情感共鸣和无尽思索。

我们提倡青少年读文学家传记,是因为惟其如此,我们才有可能更好地理解作品、欣赏作品。“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出自《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样才能与古人为友。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历程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只有知其人、论其世,才能比较客观地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感受作品的深刻意蕴。这种鉴赏作品的观念对后代的文学鉴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意思是说,不知道古人所处的时代,不可以妄加评论古人的文章;不知道古人身处的环境,也不可以仓促地评论古人的文章。知人论世,就是指我们阅读作品,需要了解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环境,了解作家在经历重大事件时所联系密切的人物,了解作家的思想性格、心路历程。

比如,我们欣赏苏轼的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对于全词最后一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如何理解?这个问题,仅仅阅读词作,是无法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的。也许苏轼比较达观,善于自我宽慰;也许苏轼愤懑消沉,只好寄情山水。。如果我们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了解苏轼创作这首词的时代背景,我们就容易理解这句话所蕴涵的人生感喟。《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时游赤壁所作,当时作者47岁,自觉青春已逝功名未就,于是就借三国英雄周瑜的年少得意和丰功伟绩来感叹自身的失意,抒写了胸中的怨愤。所以词作最后一句,诗人以酒祭奠江月反映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诗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愤感慨和精神苦闷的诗意表达。但同时在自慰自解中,也激荡着一腔追慕豪杰、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

读优秀的文学家传记的同时,我们也是在学习写作。学习传记作者“文真事核”的研究精神,学习传记作者“不虚美,不隐恶”的写作态度,学习传记作者选材剪裁的文法结构,学习传记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生动技法,学习传记作者议论记事“寓褒贬于记述之中”的独特功夫。

潜心读一部好的文学家传记就如同与文学家进行一次心灵对话和思想交锋。优秀的文学家传记作品具有无可替代的审美意义和教育价值,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的青少年应该读一读文学家传记。阅读文学家传记,我们可以回溯他们的生命历程,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我们可以在与文学家的真情对话中体味人生真谛,提升自我的思想境界,从而引导我们对人生、对历史做出更广阔更深刻的思考。

从阅读规律上看,青少年对于小说等虚构类文学的兴趣会比较浓厚,随着成长,阅读兴趣将转向传记等非虚构作品,在青少年的精神断奶期,恰恰需要传记作品的那种直面苦难的精神和闪烁哲理的思辨。从这个角度来说,传记作品是青少年的精神钙片,能够阅读传记、喜欢阅读传记可以视做青少年思想成长趋于成熟的标志。

我们这套“走进中学语文课本里的作家”丛书,倾注了一大批著名教授专家的心血。每一位作者,都是活跃在当前学术论坛的领军人物。他们能俯下身子给我们青少年写书,实在是青少年之幸、国家之幸。

布鲁克说:“能与现代人同行是好的,若能与过去有智慧的伟人同行也是有益的,这能使我们不受短暂生命的影响,只看生命中失意、绝望的地方。使我们走在人生路径上,有前例可循,也使我们不断地学习谦卑,不断得到启发。”希望青少年读者珍惜大学者的馈赠,能够自主阅读、喜爱阅读、真诚阅读、智慧阅读,发掘伟大文学家以及传记作者留给我们的无限宝藏。

编者

2011年6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4:2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