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以疫病为主题,与当下疫情热点密切相关。全书分为张佩江对甘草泻心汤的继承和应用、张佩江特色用药、疫病述古、疫病发作期诊治、疫病恢复期诊治五章,并在每章中细分若干小节,其中中医诊断主要以证为主。 全书的病案内容为感染疫病发作期和恢复期的患者,发作期一般为感染疫病1周之内的患者,恢复期包括感染疫病半月及以上的患者。自2022年12月以来,感染疫病的来诊患者均属中医学“疫病”范畴,书中所列病案均有相关检查支持,在确定诊断时结合患者的主诉和症状,并参考相关国家标准,因此,在病案中不再另行注明。 作者简介 陈玉飞,男,河南南阳人。中共党员,医学硕士,师从河南省第二批中医药青苗人才指导老师张佩江教授、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李鲜教授。参与课题3项,主编参编著作三部,获奖1项,发表论文1篇,实用新型专利1项,主要从事中医名词术语规范、中医药防治内科疑难杂病的研究。 在学术上,以传承李发枝教授和张佩江教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特异性辨证”的学术思想为主,汲取李鲜教授从“圆运动”“开路法”“平治法”治疗脾胃病的学术经验,熟读经典,衷中参西,勤于临证。 临证主张“医之伐病,药不贵繁,但宜精湛”。尊崇仲景学说、叶天士之法,活用经方、时方,兼习诸家,擅长针药结合,治疗脾胃病、失眠、便秘、咳嗽、鼻炎、落枕、痤疮、白塞病、湿疹、中风后遗症、带状疱疹、风湿、坐骨神经痛、各类结节及危重症。 目录 第一章 张佩江对甘草泻心汤的继承和应用 一、“李发枝对张仲景甘草泻心汤的继承和发展”及研究背景 二、甘草泻心汤的古为今用 三、《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中甘草泻心汤治疗疫病的依据 四、临床实践 第二章 张佩江特色用药 一、疫病用药 二、常用对药 第三章 疫病述古 第一节 温病与伤寒 一、首辨伤寒 二、辨时气与非时之气 三、辨伤寒与温病 第二节 疫病的病因 第三节 疫病的传播与流行 第四节 疫病的诊法 第五节 疫病的传变 第六节 疫病的辨证 第七节 疫病的治疗 第八节 疫病的预防调护 第四章 疫病发作期诊治 第一节 发热 一、《外台》葛根汤 二、余氏清心凉膈散 三、侯氏感热方 四、大柴胡汤 五、甘草泻心汤 第二节 咳嗽 一、桂枝汤 二、麻杏苡甘汤 三、叶氏桑叶玉竹方 第三节 喉痹 一、桔梗汤 二、大柴胡汤 三、《外台》葛根汤 第四节 身痛 一、《外台》葛根汤 二、侯氏感热方 第五节 眩晕 一、二陈汤 二、苓桂术甘汤 第六节 自汗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第七节 鼻渊 谷精草合剂 第五章 疫病恢复期诊治 第一节 发热 一、清瘟败毒饮 二、栀子豉汤合上焦宣痹汤 三、桂枝汤 四、青蒿鳖甲汤 五、四君子汤 六、侯氏感热方 七、小达原饮 第二节 咳嗽 一、小青龙汤 二、麻杏石甘汤合苍耳子散 三、麻杏苡甘汤 四、叶氏桑叶玉竹方 五、桂枝汤 六、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七、甘草泻心汤 第三节 喘证 叶氏金水同治方 第四节 喉痹 一、叶氏桑叶玉竹方、上焦宣痹汤 二、柴胡桂枝干姜汤 三、上焦宣痹汤合栀子豉汤 四、升降散 五、上焦宣痹汤、二陈汤 第五节 肺瘅 栀子鼓汤 第六节 胃痞 一、芩连二陈汤 二、大柴胡汤 三、柴苓复元汤 第七节 胃痛 大柴胡汤 第八节 食积 龚氏儿科方 第九节 头痛 一、柴胡桂枝干姜汤 二、沙参麦冬汤合赤豆当归散 三、荆防败毒散 第十节 腰痛 余师愚治痿后腰痛方 第十一节 眩晕 一、叶氏桑叶玉竹方 二、二陈汤合左金丸 第十二节 耳鸣 柴苓复元汤 第十三节 不寐 一、柴苓复元汤 二、二陈汤合左金丸 第十四节 乏力 一、柴苓复元汤 二、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第十五节 汗证 一、桂枝汤 二、甘草泻心汤合赤豆当归散 三、生脉饮合百合地黄汤合甘麦大枣汤 四、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五、二陈汤合小达原饮 六、栀子豉汤 第十六节 粉刺 甘草泻心汤 第十七节 结节性红斑 栀子豉汤合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第十八节 感复 乌梅丸 第十九节 痉证 升降散合芍药甘草汤、二陈汤 第二十节 阳痿 栀子豉汤合赤豆当归散 附:无效反思医案 编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