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王垒,基于自己多年的心理学研究与积淀,并结合当下中国人存在的生活现象来解读心理学重要知识,将抽象枯燥的认知心理学鲜活化、生活化、通俗化。更重要的是,作者赋予了认知心理学知识的应用场景,能够让读者在提升心智的同时学以致用。 《生活中的心理学4:性格与人际关系》告诉我们如何塑造自我与人交往,看透自己与他人的性格,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读这本书你将识别16种MBTI人格、了解不同性格者对不同职业的胜任力、应对人际冲突的原则、社交策略……发现自身性格优势,做出更优的人生规划,与身边人建立更融洽的关系。 作者简介 王垒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博导,任教30余年。牛津大学访问学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教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 曾任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全国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 从事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消费心理学、情绪心理学等领域的教学、科研、企业应用,曾为上百家企业包括很多世界500强企业及媒体提供心理学相关的培训、研究、咨询。 著有《组织管理心理学》《实用心理与人事测量》《管理者》《青年心理学》等,主持翻译畅销心理学读物《心理学与生活》《心理资本》《组织行为学》等。 目录 第一章 人格及其形成 第一节 人格的定义 第二节 人格的功能 第三节 人格的形成与特质 第四节 气质性格与人格 第二章 经典的人格类型 第一节 人格的二维分类:艾森克的四类人格 第二节 人格的四维度学说:MBTI的16种类型 第三节 卡特尔的16种人格因素 第三章 大五人格 第一节 人格的五大特质维度 第二节 人格的海洋 第三节 用大五人格助力职业发展 第四章 内控型人格 第一节 控制源取向 第二节 内控型人格与外控型人格的差异 第三节 提升内控取向的方法 第五章 性格的塑造与改变 第一节 性格的形成 第二节 导致性格改变的因素 第三节 创业性格与企业家精神 第四节 成功者的性格密码 第六章 人格与人际关系 第一节 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内涵与意义 第三节 纳什均衡的启示 第四节 应对冲突的原则 第七章 领导力 第一节 领导者的心理安全感 第二节 领导-下属交换关系 第三节 职场中的向上影响 第八章 亲子关系 第一节 亲子关系的原始基础:安全依恋 第二节 亲子关系的底层逻辑:发展的观念 第三节 父母关系影响亲子关系的质量 第九章 社会互惠与友谊 第一节 社会互惠与社会交换 第二节 友谊及其规则 第十章 情感婚恋关系 第一节 吸引力:倾慕对方的原因 第二节 认知偏差:看重的就是最好的吗 第三节 情感婚恋关系中的那些问题 第四节 维系亲密关系,提升亲密情感 序言 在当代中国社会,心理 学已逐渐成为显学,迎来了 有史以来最好的时代! 回首20世纪80年代初, 在北京大学校园三角地的书 店,只有一本心理学类图书 ,并且被归在哲学类图书里 ,孤零零的。估计很少有人 问津,因为人们很难注意到 它。 那时候,心理学是个冷 门学科,人们甚至不知道有 这么个学科,以至于如果有 人选择学习心理学,会有些 奇怪。当时,一位老教授对 新入学的新生这样说:“你 们上了‘贼船’了。”意思是, 你们看样子是学了不能学、 不该学的东西。足见当时心 理学的尴尬。 在当时,学者们经常调 侃,心理学现在是锦上添花 ,是调味品,而不是必需品 。也就是说,对生活或学术 来讲,它可有可无。而只有 到了它成为生活的必需时, 它才会成为显学。四十多年 过去,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心理学怎么就成了生活 的必需品了? 当你无法欣赏生命本身 ,无法从生命中内生出一种 力量,时时刻刻感到厌倦, 分分秒秒感到苦恼,随时随 地欲要摆脱,你就没有和你 的生命融为一体,就是出了 问题。这时就需要心理学的 帮助,心理学就是必需品。 心理学是帮助我们了解 人生、开启人生、高效生存 、迈向幸福的钥匙。 你想快乐,你就需要心 理学;你不想不快乐,你也 需要心理学。 让我们来看看让心理学 成为必需品的场景。 先说职场。这里压力很 大。为什么有些人选择“躺 平”?因为心理动力不足, 因为没有目标,因为没有办 法。人们必须在认知和行动 上重新找到工作的意义。另 外一些人则选择“卷”起来, 拼了命地竞争,即使不堪挣 扎也无法放弃,越“卷”越用 力,以至于被卷入职场的旋 涡无法自拔。这两类人同样 需要心理学的拯救。 特别是,工作中人们会 有这样的感受,不管自己怎 么拼命努力,总得不到上司 的赏识,而自己工作上出了 点差错,却被上司揪住不放 ,被训斥,甚至被同事嘲讽 ,感觉遭受了职场暴力。但 有时也会奇怪,你觉得别人 都不行,可是眼看着那些看 起来比你差的人不断晋升, 活得比自己好。这是自己得 了职场红眼病吗?为什么自 己的人生会这样?为什么自 己就不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 人?这里有心态的问题,有 认知策略的问题,也有生活 方法的问题。心理学都能为 此提供帮助。 再说婚姻关系。为什么 在一些人看来,婚姻成了爱 情的坟墓?一部分原因来自 认知和情感的偏差。例如, 最初人们在意的是对方的优 点,看到的都是对方的长处 ,于是就越想越觉得自己需 要对方,对方就是自己的另 一半。但后来发生了什么? 原本熟悉的长处变得习以为 常,吸引力降低,你开始盯 着对方的缺点看,每天想的 都是对方的不足,甚至变得 吹毛求疵。于是,你开始讨 厌另一半,巴不得把对方甩 掉。其实大多数情况下,人 还是那个人,只是这段关系 中彼此的认知发生了扭曲, 情感也就跟着发生扭曲。所 谓坟墓,其实都是自己亲手 搭建的,自己刨坑把自己埋 了。 再看子女教育。很多家 长搞不清什么是快乐教育、 什么是挫折教育,什么是惩 罚教育、什么是溺爱教育, 一开始的教育方式就错了, 亲子关系越来越拧巴,教育 适得其反。有些家长还觉得 ,把孩子教成了自己最讨厌 的样子,白费功夫了。 你可能在商场看到过, 一些孩子因为家长不给自己 买玩具,就号陶大哭,躺在 地上耍赖。家长大声呵斥, 甚至动手,也无济于事。孩 子撕心裂肺地哭喊,很是扎 心。你也许会奇怪,孩子怎 么会变成那样?忘了自己可 能也曾是这个样子,或者自 己的孩子也可能会做出类似 的事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 行为呢?有什么方法避免呢 ? …… 这些内容涉及生活的各 个层面,力求做到内容丰富 又详略得当。 这套书的另一个特点是“ 新”。我选用了不少2020年 以后最新的心理学发现,它 们大多都还没有进入学院式 教科书。大家可以由此看到 心理学最新的进展,以及它 如何深入我们生活中的方方 面面,先睹为快。通过读这 本书,你很有可能比心理学 专业的本科生更早知道一些 内容。 特别是,我选取了多篇 21世纪《自然》(Nature) 、《科学》(Science)这 类顶级科学期刊上发表的心 理学相关研究,为读者做了 解读,使大家能够更好地了 解心理学如何以相当简明但 严谨的方式去剖析非常深刻 复杂的现象,领略科学的风 采。 为了帮助大家读好这本 书,这本书的构造强调三个 组成要素:一是知识内容, 告诉大家具体的心理学原理 ;二是生活应用,告诉大家 如何将心理学知识用于自己 的生活;三是深刻和高度的 提炼,从而更好地指导生活 。你会看到,每个章节都贯 穿这三个要素。特别是第三 个要素,也就是知识凝练, 我专门为大家写作了一些总 结性的话语,把心理学的智 慧提升起来,沉淀下来,凝 聚出来。 总之,这是这样的一套 心理学图书: 它是写给普通人的心理 学教科书,写给学生的通识 读物。 它是比教科书更通俗易 读的心理学通识图书,比通 导语 科学认识自己与他人,让你拥有优质的人际关系。 权威性格测试帮你发现未曾了解的自己。 我们担心性格一旦定型就无法改变,想对世界妥协却又不想委屈自己。性格不仅影响一个人的事业发展、与他人的相处模式,更决定着我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在这本书中,王垒老师从生活日常入手,分析了人类性格的多样性,阐述了人格心理学的精华内容。 书评(媒体评论) 王垒教授在这套书中展 示了100多年来心理学研究 对生活各方面的影响:从感 觉和知觉等基本心理过程, 到思维方式等高级心理过程 ;从本能的情绪到在社会化 中形成的情感;从研究人的 各种动机到预测人们的行为 ;从人格的形成到良好关系 的建立……让读者“知其然” 且“知其所以然”,更好地应 对工作和生活中的挑战。 ——张侃 中科院心理所 研究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 院士,前中国科学院心理所 所长、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 、前国际心理学联合会副理 事长 王垒教授将自己30多年 的教学内容整理成这样一套 优秀的书籍,不再令北大学 生独享而专美。它以心理学 知情意之原理,解读社会生 活之百态,可以使人明己之 心,知人之情,明理通达, 洞悉人生,实为必读之书也 。 ——张建新 原中国社会 心理学会会长 无论你处于人生哪个阶 段,你都会在《生活中的心 理学》中获得极其实用的心 理学知识,助力你生活与事 业更精彩! ——谢克海 方正集团原 总栽兼首席执行官 20年前,王垒教授率领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数十位 教授翻译出版了津巴多先生 的教科书《心理学与生活》 。20年后,他出版了名称类 似但内容迥异的新作《生活 中的心理学》,向任何渴望 深层了解自我、了解他人、 了解社会的人讲述了心理的 精巧和人性的迷人。 ——周晓林 华东师范大 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院长 ,中国心理学会原理事长、 教育部高等心理学类专业教 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我们要如何自处,如何 管理情绪、认知世界、学习 成长、构建关系,如何保持 心理健康,如何管理好职业 生涯,成为越来越大的挑战 。《生活中的心理学》是帮 助大家了解心理学,在工作 和生活中灵活应用心理学策 略化解难题的好书。 ——陈玮 北大汇丰商学 院管理实践教授,原万科、 滴滴高级副总裁 精彩页 红学家李希凡先生在他的著作《传神文笔足干秋》中,有这样一段关于大观园女性的文字描写: 林黛玉的纯情,薛宝钗的博学,史湘云的豪迈,妙玉的孤高自许,迎春的温柔沉默,探春的文采精华,惜春的稚气飘逸,以至晴雯的率真任性,紫鹃的聪慧忠诚,鸳鸯的刚烈卓识,平儿的善良宽容,也包括袭人的“枉自温柔和顺”…… 在这段描写中,李希凡先生形容每一个人物都只用了一个词,便精准地勾勒出这个人物最主要、最核心的特征,使鲜明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这些词绝大多数都是在描述人物的人格特点。 实际上,每个人都可以称得上是人格心理学家,因为每个人都有自觉形成的关于人格的一套理论。正是靠这套理论,我们才可以更准确地了解自己和他人,从而更清晰地描述和评价自己和他人。 就我国古代四大名著里一些家喻户晓的人物来说,大家都能给予精确的描述。我做过一些公众小调查,具体来说,对《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大家会用尽职尽责、鞠躬尽瘁、足智多谋、运筹帷幄、能言善辩、淡定稳重、谦和儒雅等词来描述;对《西游记》里的唐僧,则用从容淡定、慈悲大度、善良敦厚、内向腼腆、坚韧不拔等词来描述;对《水浒传》里的李逵,则用鲁莽直率、忠诚孝顺、讲义气、刚毅、急躁易怒、有勇无谋等词来描述;而对《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则用多愁善感、忧郁敏感、温柔专情、聪明善良、才华横溢、情感脆弱、内心执着等词来描述。 所有这些词语,都是对这些人物的人格描绘! 有了大家对这些人物的描述,每个人物的人格画像就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了。这样,你就能准确地把握这些人物,而不会混淆他们。如果你把唐僧形容成多愁善感、温柔专情,那么他就不会是得道高僧了。同理,如果你把李逵说成足智多谋、淡定稳重,那么他的绰号就不是黑旋风了。你肯定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对于不同的人有什么人格特点,该怎么描述,你心里分得很清楚,描述也会很精准。 当然,你也会很细致地描述自己。比如,是心思缜密还是神经大条?是博闻强记还是才疏学浅?这些说的是人格中的能力特点;是感情专一还是见异思迁?是多愁善感还是从容洒脱?这些说的是人格中的情绪情感特点;是做事善始善终、持之以恒,还是敷衍塞责、得过 且过?这些说的是人格中的动机、意志特点。 那么,你怎样描述自己的孩子呢?你可能会说他(她)聪明伶俐、勤于思考,这指向人格中的能力特点;可能会说他(她)重感情、很乐观,这指向人格中的情绪情感特点;也可能会说他(她)做事认真耐挫抗压、坚韧不拔,这指向人格中的动机、意志特点。 有时,你也会这样说自己的同学或同事: “这点事你都搞不定,你的能力也太‘菜’了吧?!”这指向人格中的能力特点。 “这有什么可笑的,你的笑点也太低了吧?!”这指向人格中的情绪情感特点。 “这点困难你就打退堂鼓,你的毅力简直弱爆了?!”这指向人格中的动机、意志特点。 所有这些都说明你真的称得上是个“民间人格心理学家”,只是你自己没有意识到而已。 那么,什么是人格?人格是怎样形成的,又具有哪些特质和作用呢? 接下来,我们就一一阐述。 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