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阴山敕勒川——农牧文化交辉交融的历史长廊》是一部讲述阴山敕勒川地区历史文化的作品。作者以文献记载和十余年实地考察为依据,围绕“交流、融合、发展”的主题,讲述了古代阴山敕勒川地区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接触、碰撞、交流、共生、融合的发展进程及其影响,展现了阴山文化的丰富多彩。全书分为《一条被低估和忽视的历史文化名山》《走进真实的敕勒川》《阴山敕勒川的生态环境变迁》《阴山南麓黄河“几”字弯的文明之光》《阴山脚下呼和浩特的城市品性》《盛乐和北魏六镇》《从武川到长安》《北纬40度线上的阴山长城》《诗词里的阴山敕勒川》等9章,配图270多幅。阴山和敕勒川是唇齿相依、难以分割的文化地理概念,是中国历史、中华文化中一个特殊又重要的区域。阴山和敕勒川处于农耕和游牧两大文明交汇处,在历史上始终是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接触、碰撞、交流、共生、融合的核心舞台。本书立足史料记载和实地调查,以空间为横轴,以时间为纵轴,围绕“交流、融合、发展”的主题,讲述了阴山敕勒川地区人文历史演进的历史进程,再现了古代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接触、碰撞、交流、共生、融合的发展历程,对过去人们较少关注的阴山文化提出很多独到的见解,是一部全面梳理呈现阴山敕勒川厚重的历史人文,全方位研究北疆文化、弘扬中华文明,同时将科学性和普及性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的作品。 目录 引子 中华文化中的阴山敕勒川 第一章 一条被低估和忽视的历史文化名山 一、中国农耕区和游牧区的分水岭 二、多民族共生与多文化交融的历史长廊 三、影响历史演进的战略要冲 第二章 走进真实的敕勒川 一、郭茂倩、斛律金、高欢和《敕勒歌》 二、敕勒人,阴山,敕勒川 第三章 阴山敕勒川的生态环境变迁 一、“纥逻敦肥水泉好” 二、何以不青? 三、青山依旧在 第四章 阴山南麓黄河“几”字弯的文明之光 一、阴山,黄河,长城 二、大黑河流域的大窑遗址 三、萨拉乌苏河畔的“河套人” 四、神奇的海生不浪文化 五、“大青山下斝与瓮” 第五章 阴山脚下呼和浩特的城市品性 一、自然禀赋:农耕和游牧文明的交汇交错过渡带 二、生产方式:游牧?农耕? 三、呼和浩特的“庐山真面目” 第六章 盛乐和北魏六镇 一、从嘎仙洞到盛乐,拓跋鲜卑的超远“三级跳” 二、阴山、盛乐,拓跋政权由此踏上“习华风”的融合之路 三、六镇兴衰,关乎北魏的生死存亡 第七章 从武川到长安 一、武川和阴山,“王气所聚”与群雄荟萃之地 二、从武川到长安,从西魏到隋唐 三、阴山和隋唐盛世 第八章 北纬40度线上的阴山长城 一、阴山,中国历代长城的“博物馆” 二、阴山长城,农、牧民族经贸人文交流互通的“桥梁” 第九章 诗词里的阴山敕勒川 一、壮美的自然风光 二、独特的地理风物 三、浓郁的边塞风情 四、频繁的文化交融 主要参考文献 余音我与阴山敕勒川的情缘 导语 《阴山敕勒川——农牧文化交辉交融的历史长廊》为内蒙古社会科学基金社会科学普及专项重点项目。 阴山和敕勒川处于农耕和游牧两大文明交汇处,在历史上始终是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接触、碰撞、交流、共生、融合的核心舞台。以往大部分阴山文化研究作品学术色彩比较明显,不利于普通读者阅读。本书视野广阔,是立足史料记载和实地调查基础上创作的通俗读物,将科学性和普及性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同时配以大量的图片,可读性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