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兼收并蓄式的作品集,旨在讲述欧洲人在过去八百年间对中国的认知与理解。 编者别出心裁地选取了历史上十六位在西方影响力巨大的代表性人物关于中国的看法和观点,他们包括马可·波罗、塞缪尔·珀切斯、利玛窦、莱布尼茨、伏尔泰、孟德斯鸠、约翰·巴罗、黑格尔、马克思、古伯察、马克斯·韦伯、罗素、卡尔·荣格、波伏娃、茱莉亚·克里斯蒂娃、罗兰·巴特等,其身份包括商人、旅行家、传教士、外交官、思想家、哲学家、作家等,其著述涵盖从欧洲人与中国初步接触到欧洲启蒙时代对中国的认知,再到近现代对中国的看法,直至20世纪70年代对中国的亲身考察经历。 本书立足当代,引导读者在从历史视角看中国的同时也重新审视现代中国,更有助于读者弄清楚欧洲与中国关系的历史渊源。 作者简介 凯瑞·布朗(Kerry Brown),伦敦国王学院中国学教授,刘氏中国研究院院长。 1967年生于英国肯特郡,拥有剑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伦敦泰晤士河谷大学汉语普通话研究生文凭(优等)以及利兹大学中国政治和汉语专业博士学位。 英国著名且非常活跃的中国研究领域的教授,担任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亚太项目高级研究员、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政府学院客座教授、德国全球事务研究所《当代中国事务杂志》(Journal of Current Chinese Affairs)联合主编,以及肯特考古学会候任会长。 2012—2015年,担任悉尼大学中国政治学教授和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并主持“欧洲-中国研究与咨询网络”(ECRAN)工作;2006—2012年,任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亚洲项目负责人;1998—2005年,供职于英国外交和联邦事务部任英国驻华大使馆一等秘书,后担任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东帝汶科科长;1994—1996年,旅居中国内蒙古地区。 著有二十多部关于当代中国的作品,涵盖中国历史、政治、文化、城市等多个领城。近年著作包括:《五城记》《中英关系的未来》《中国梦:中共文化和权力的来源》《中国的世界:中国想要什么》。 目录 第一部分 交流源起 1 可汗的宫殿:马可·波罗 2 中国想象:塞缪尔·珀切斯 3 宗教接触:利玛窦 第二部分 启蒙时代的观点 4 儒家文明: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 5 仰慕中国哲学:伏尔泰 6 专制帝国:孟德斯鸠 第三部分 近代文化接触 7 1792—1794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约翰·巴罗 8 历史辩证法:格奥尔格·黑格尔 9 对帝国的同情:卡尔·马克思 10 边疆际遇:古伯察 第四部分 现代人的中国之问 11 中国人的信仰:马克斯·韦伯 12 中国问题:伯特兰·罗素 13 现代欧洲人的中国智慧: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第五部分 寻求变革:毛泽东时代的中国 14 社会主义大团结:西蒙娜·德·波伏娃 15 女性主义在中国:茱莉亚·克里斯蒂娃 16?同行者:罗兰·巴特 致谢 翻译说明 序言 寻找欧洲与中国的“温故 而知新” 在当今地缘政治竞争激 烈、新“冷战”阴影挥之不去 乃至爆发地区冲突的形势下 ,凯瑞·布朗教授所著《欧 洲人眼中的中国:绵延八百 年的文化与知识交流》 (China Through European Eyes:800 Years of Cultural and Intellectual Encounter)一书通过回溯 过去八百年间欧洲历史人物 对于中国的看法,在从历史 视角看中国的同时也重新审 视现代中国,既充满趣味又 引人入胜,更重要的是能帮 助全世界的读者弄清楚欧洲 与中国关系的历史渊源。 布朗教授认为欧洲人和 美国人在西方思维方式中倾 向于把中国边缘化,而今日 中国正在崛起,西方人却并 不习惯于把中国作为一个主 要的平等大国来看待。其次 ,西方人非常执着于他们的 信仰,对中国的价值观缺乏 了解,要么认为中国的价值 观并不重要,要么根本不想 去了解;抑或随意地给中国 贴“标签”,即中国的价值观 是有问题的,与西方的价值 观有冲突,对西方而言是一 种威胁。 布朗教授本人则认为中 国的价值观是“混合的”。中 国文化和历史中蕴含着从儒 家到道家和当代信仰体系等 许多不同的伦理、哲学和宗 教观点,从而形成了一种非 常灵活的世界观,寥寥数语 很难解释清楚。出于这种原 因,布朗教授希望用欧洲人 的视角来帮助西方读者了解 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加强知 识储备,促进对话和求同存 异。 这是凯瑞·布朗教授撰写 本书的重要初衷。两个本来 不应存在误解、致力于推动 彼此交流的文明,在一个不 确定的时代里,需要更加清 晰地互相认识对方。布朗教 授在努力促成新的认识,为 此,他比很多西方的“中国 通”们走得更远,希望从八 百年的历史深度中挖掘欧洲 与中国的交流过程,从时间 的深度中找到当前的答案。 应该说,布朗教授的研 究,是对中欧关系研究的重 要超越。 笔者和布朗教授认识多 年,他最近一次来全球化智 库(CCG)是2019年参加 CCG和英国皇家智库联合举 办的中美欧与全球治理研讨 会。布朗教授毕业于全球知 名学府剑桥大学,是英国著 名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目 前担任伦敦国王学院刘氏中 国研究院主任。他早在 1994年就已来华,曾担任 英国驻华使馆外交官,与中 国各界人士有过交往,对中 国有着较为全面立体客观的 认知。2006年以后,他撰 写了二十多部关于中国的著 作,其中包括《五城记—— 一个英国人的中国梦》,可 谓一位知华、友华且在国际 上颇具影响力的中国问题研 究专家。他的这本最新研究 著作极具特色,梳理了前后 八百年间欧洲知名思想家对 中国的研究和分析,对我们 今天温故而知新有着十分积 极的现实意义。 这本著作由CCG翻译, 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总计 收录十六位欧洲著名人物关 于中国观点的著述节选,时 间跨度从13世纪马可。波罗 来华至20世纪“文化大革命” 期间。第一部分“交流源起” 收录了马可·波罗、珀切斯 、利玛窦对中国的描述;第 二部分收录了三位重要的欧 洲启蒙思想家莱布尼茨、伏 尔泰、孟德斯鸠对中国的观 点;第三部分讲述近代约翰 -巴罗参加马戛尔尼使团访 华观感,黑格尔、马克思对 封建时代中国的看法与同情 ,以及古伯察对中国边疆的 考察;第四部分收录马克斯 ·韦伯、伯特兰·罗素、卡尔 ·古斯塔夫·荣格对中国信仰 、中国问题、中国智慧的研 究和认知;第五部分收录毛 泽东时代西蒙娜·德·波伏娃 、茱莉亚·克里斯蒂娃、罗 兰·巴特三人对中国的考察 见闻。 …… 从这个意义而言,布朗 教授梳理近八百年的中欧交 往历史文献并予以点评,是 在为欧洲认识中国建立一个 整体的中国认知框架。建立 这一框架的目的,是防止欧 洲全面滑向“东方专制国家” 认知论。在这一框架中,“ 知史”,是一种纠偏的方式 。布朗教授本人也在一次采 访中说道:“对欧洲和美国 来说,当下最紧迫的任务之 一,就是弥补对中国传统文 化基础知识的了解不足,这 样他们至少知道自己在尝试 与谁合作,而非在假想的基 础上做事。” 今天,欧洲对中国的批 评声浪朝着其政治正确的方 向发展,基于前述认知,布 朗教授在今天扮演了一个堪 称直言不讳的学者角色。他 从不讳言欧洲与中国在当下 需要的是合作和共存。“即 使在对峙愈演愈烈的今天, 英国、欧盟、美国和中国之 间依然存在一个温和的中间 地带……在一些最重要(或 许是最重要)的领域,各方 还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尤其 是在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 、公共卫生和疫情后经济复 苏等领域。在这些领域,中 国都是一个重要的合作伙伴 ——即使只是有合作的潜力 而不是现实需要,关键是存 在合作可能性。”他在与笔 者的对话中如是说。 经历丰富、精力充沛加 之直言不讳,让布朗教授成 为当前全球媒体十分关注的 中国问题专家。正如其在著 作《五城记》序言里所述, 他“接受过世界上每一家主 要新闻媒体的采访”,参加 过无数场关于中国话题的论 坛、沙龙、学术讨论。笔者 是早年间在类似的国际研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