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这本书是10余位一线临床心理工作者共同智慧的结晶,它所关注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来访者主要是大学生群体,这是因为作者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面对共同的工作对象,诸位咨询师又有着不同的受训背景和工作理念,他们分别从认知行为、精神分析、家庭治疗、沙盘(箱庭)治疗等不同流派出发,开展自己的工作。作者们在临床工作中有一个共同的态度,即把每一位来访者看成由身体、心理及社会角色共同构成的整体,尊重每一位来访者的复杂性和主体性。 在分析个体面临的心理困扰时,作者们既把它们放在家庭、社会和文化系统中去理解,也注意生物—遗传素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既关心来访者的成长史,也关注他们当下的生活处境;既考虑到每位来访者的独特性,也不忽视群体文化及其变迁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作者简介 訾非,男,1970年生,安徽滁州人。现为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中国心理学会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199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获学士学位。1992年至1996年任教于安徽农业大学。1996年至2003年留学美国,先后在德克萨斯理工大学和佐治亚大学求学,2003年5月毕业于佐治亚大学教育心理系托兰斯创造力和资优研究中心,获博士学位。2003年5月至2005年5月为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博士后。 多年来,作者致力于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等领域的研究,基于完美主义与强迫性人格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面的研究与临床实践,建构了感受分析咨询模式。主要出版著作《完美主义研究》(2010),译著《心理勇气》(2009)、《精神分析治愈之道》(2011)等,参编《心理评定量表手册》(2011)、《环境与人类心理》(2011)等,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同时,作者在审美心理、尤其是文学艺术与表达性心理治疗的关系等方面有一些探索,曾发表论文《沙盘作为媒介的感受分析治疗》(2010)、《走向进化与生态审美心理学》(2011)等,出版诗集《七月菜畦:訾非诗选》。 目录 戴维的故事:一例生态-整合视角下的感受分析咨询 一例以抑郁和人际关系紧张为主的学生咨询案例报告 花儿为我开放——强迫思维女大学生的箱庭治疗个案研究 寻求依恋的客体:一例特殊恋物倾向的大学生案例 一例原型神话方法咨询案例 优等生的烦恼 大学生的人际与学习困扰 一例自称“恐怖症”案例的咨询 她到底害怕什么——女大学生对两性关系的困惑 考试焦虑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负面情绪沟通的四步走策略 附录 附录一 生态主义观点对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的启示 附录二 生态心理健康及其视角下的焦虑障碍 附录三 家庭治疗——生态化取向的心理治疗学派 序言 这本《TA们的故事:心 理咨询和治疗的案例分析》 是10余位一线临床心理工作 者共同智慧的结晶,凝聚了 他们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和研 究思考。本书所关注的心理 咨询与治疗来访者,主要以 大学生群体为主,这是因为 作者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 —曾经或目前仍然是大学心 理咨询中心咨询师。面对共 同的工作对象,诸位咨询师 又有着不同的受训背景和工 作理念,他们分别从认知行 为、精神分析、家庭治疗、 沙盘(箱庭)治疗等不同流 派出发,开展自己的工作, 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不过作者们在临床工作中又 有一个共同的态度,即把每 一位来访者看成由身体、心 理及社会角色共同构成的整 体,尊重每一位来访者的复 杂性和主体性。在分析个体 面临的心理困扰时,作者们 既把它们放在家庭、社会和 文化系统中去理解,也注意 生物一遗传素质对心理健康 的影响;既关心来访者的成 长史,也关注他们当下的生 活处境;既考虑到每位来访 者的独特性,也不忽视群体 文化及其变迁对个体心理的 影响。本书的作者们也以兼 容并蓄的态度对不同流派的 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进行了 整合和创新。这些都体现了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生态主义 意识。 本书能够顺利出版,也 得益于北京林业大学两项人 文社科振兴专项计划在人力 和资金上的支持。这两个项 目分别是“大学生心理健康 的立体干预机制研究(项目 编号:BLRW200944)”和“ 生态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建构 与实践探索(项目编号: TD2011-15)”。本书的作 者都是这两个项目的主持者 或参与者。另外,林业大学 心理学系的田浩和王明怡老 师作为TD2011-15项目的 主持者,虽然没有在书中发 表案例,但在咨询实践及方 法论上都做出了建议和贡献 ,在本书的出版基金方面给 予了慷慨的倾斜。在此对两 位老师表示特别的感谢。 作为作者,我们很幸运 地遇到了优秀的出版社和编 辑工作者。中央编译出版社 的王丽芳女士曾经是本书的 责任编辑,对这本书不离不 弃,经历了多年的等待与协 调,甚至在改变了工作岗位 之后,仍然关心本书的出版 。李媛媛女士接手本书之后 ,把后续工作安排得有条不 紊,并且在文字校订和排版 等方面尽力做到完美。我们 感谢王丽芳女士和李媛媛女 士的辛苦付出。 最后,但却是最重要的 ,本书的作者们能够获得来 访者的同意并发表他们的案 例,要感谢这些来访者的勇 气和慷慨。我们尽力删除一 切能够让他人识别出来访者 真实身份的信息。有些作者 则是采用把不同的案例凝缩 成一篇“案例故事”的方式, 借助一些虚构的事件和细节 展开文本。这种方法剥离了 案例与某个来访者的一对一 关联,但也同时削弱了案例 的真实性。不过这种“凝缩” 的方式也许反而增添了案例 的代表性。总之,保护来访 者的隐私始终是我们在临床 工作中最关切的议题,在完 成本书时我们依然如此。 大学生群体面临的议题 是繁杂多样的,人际关系问 题、亲密关系的建立与维持 、对原生家庭的依赖与独立 、学业困难和学业竞争问题 、文化与亚文化的冲突、身 体与精神疾患的疗愈、职业 生涯发展、人格发展等都与 临床心理学有着直接或者间 接的关系。鉴于本书的篇幅 ,我们只涉及了其中有限的 一部分。希望本书作为一个 起点,提醒和激励着我们在 这条道路上继续探索。 导语 10余位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多年一线心理工作经验的总结与思考。 关注大学生群体面临的人际关系处理、亲密关系的建立与维持、对原生家庭的依赖与独立、学业困难和竞争、身体与精神疾患的疗愈、职业生涯发展、人格发展等问题。 精彩页 戴维的故事:一例生态-整合视角下的感受分析咨询 訾非 一、背景 戴维(化名)是一位来自南方某城市的大学在读本科生,学理科专业。他来寻求心理咨询的时候正是大学三年级开学后的第三周。他的主诉是心情不好,已经持续一个星期。戴维说这种情况自上大学以来已经反复出现,心情不好的时候感觉做什么都没有意思,提不起精神,一般这种状态一个月会持续一周左右。这种时候他就不去上课,一个人待在寝室里睡觉,吃零食,偶尔看看杂志听听古典音乐。然后进入一段情绪不高、但比上一周好一点的时期。每个月他会有几天情绪“还算正常”,这个时间少于一周。本周他的情绪比以前低落的时候更低落,昨天他走到窗口朝楼下看(他住在第十层),不由得冒出要跳下去的念头。这念头把他吓了一跳,他担心自己真的会跳下去,于是下决心来心理咨询中心咨询。 站在高楼窗口边,担心自己突然跳出窗外,在我咨询过的大学生的主诉里并不少见。我的另一位来访者W曾被这个念头折磨了一个学期之久,最后把宿舍调到宿舍楼第一层,但他转而又担心自己会去上吊。W努力想排除自己自杀的念头,惶惶不可终日,被某医院的精神科诊断为“强迫状态”。另一位来访者S在研究生二年级的时候也因为类似的担心来寻求心理咨询,但这种对跳楼的担心在经过不到一个月的咨询之后就不再显著,倒是针对学业压力和情绪的高涨和低落(精神科诊断为抑郁状态,开了小剂量的抗抑郁药物)的问题进行了长程的咨询。 根据咨询中心的惯例,在展开正式的心理咨询之前,需要对这位来访者的精神状态进行初步评估。心境低落,兴趣减退,提不起精神,不由自主冒出自杀的念头,这些都提示有心境障碍的可能。不过戴维也并不像重度抑郁发作。他自己主动找到心理咨询中心求助,为自己的自杀念头而惶恐,还能用吃零食、看杂志和听音乐的方式缓解情绪的低落,与同学们的日常交往也算正常,这些是重度抑郁发作的来访者难以做到的。戴维的思维还算敏捷,言语动作稍显无力但基本如常,也没有激烈的自罪观念与无用感,我与他的交流基本上是顺畅的。 尽管我估计戴维的抑郁程度在中度以下,鉴于他存在自杀风险——虽然很低——我与他商议了与自杀风险相关的咨询程序设置。在任何一所大学里,避免学生出现自杀行为都是重中之重,咨询师经常要面对这样的困境:是把来访者自杀的风险告知咨询中心管理方(此后管理方便可能要联系来访者的亲属及辅导员),还是依照来访者多数时候的意愿,仅仅把这个秘密限定在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对于这类抑郁程度既不是特别轻也不是特别重的案例,总让咨询师感到为难——而且事实上也的确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 我希望戴维理解:抑郁和自杀是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最关切的问题,谁都不希望学生发生意外。同时我们会努力以最妥当的方式保护他的隐私。我们本着宁可误判,也不愿出现一例意外的几乎“不切实际”的态度力图避免自杀的发生,希望戴维能理解这种心态。 幸运的是,戴维并不介意我提出的把他的抑郁状态告知咨询中心管理者和他的辅导员的想法,甚至我指出假如出现更为严重的抑郁,咨询中心和辅导员可能会动用他周围同学的力量帮助他,对此他也并不介意。他唯一不愿意我们做的是把此事告知他的父母。从后面的咨询资料中,我们将会发现,他的这个意愿本身就与他面临的问题有关。 P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