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桃花流水杳然去(修订版)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美)王鼎钧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中共收录文章90篇,虽篇幅不长,但文笔精到、洞见深刻,因丰富的阅历、深沉的家国情怀、圆熟的文学技巧而呈现丰厚多样的文学生命样貌,可读性极强,且引人深思。商务印书馆于2017年出版该书简体中文版,反响强烈,此次进行全新修订,从内容到装帧全面升级,以飨读者。 作者简介 王鼎钧,1925年生于山东省兰陵,曾亲历流亡求学、抗日战争、国共内战;1949年到台湾,曾任广播公司节目制作组长、电视公司节目编审组长、多家报社副刊主编、大学讲师。1979年移居美国,之后定居纽约至今。其创作生涯长达半个多世纪,“人生四书”、“作文四书”等作品在台湾行销极广,至今不衰;《碎琉璃》、《左心房漩涡》等散文创作独树一帜,为其赢得“当之无愧的散文大师”之誉;从1992年至2009年,创作发表“回忆录四部曲”(《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文学江湖》)。作品陆续在大陆出版后,引起学界及读者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其回忆录,融人生经历、审美观照与深刻哲思于一体,显示了一代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影响巨大。曾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优良图书著作金鼎奖、“中国时报”文学奖推荐奖、第五届在场主义散文奖、历史嘉年华“历史书写致敬奖”。 目录 辑一 寂寞的不朽 文学与政治 文艺和色情 文艺与道德 文学的沧桑 文学欣赏面面观 作家常有的生活习惯 散文的“四有” 文章成于“三上” 闻蝉声,说诗人 借诗说话 寂寞的不朽 死活读不下去? 云门狂草老眼看 老实话 从饮食到文学 品味知味 小说中的冷战灵魂——细品赵民德的短篇小说集《飘着细雪的下午》 细品刘荒田 折叠着爱 七十岁的少年 “一九四九”三棱镜 辑二 名言与微言 住在衣服里 世界贸易中心看人 韩寒游台湾 中学生的烛光 朝气,杀气,孩子气 有远虑,无决断 文会商会两家亲 记者与作家 新闻工作的得失 李白杜甫谁给他稿费? 中文教材经手过眼 《弟子规》不读也罢 硬笔软笔,都是好笔 虎妈悍母 “虎妈”的弱势战略 母亲的心,子女的脑 母亲节与模范母亲 一胎“话” 哪些亚裔传统值得保留? 名言与微言 赵承熙杀人无用论 天使何时走过 我猜同性恋 富而仁,贫而乐 善人门前是非多 领导者是天生的吗? 这是兰德公司说的吗? 信运气,不靠运气 一条背带的故事 他们说的是两种语言 欢迎受刑人新生 辑三 听,听!别忘记你有耳朵 人生经验一席话 现代君子铭 不开卷,也有益 老狗新技学计算机 由“五恨”到无恨 处理藏书的滋味 四余读书记 失真,求真,近真 文从胡说起 病中只读自家诗 秘密知多少 从美感到美化 快乐?哪一种快乐? 听,听!别忘记你有耳朵 敌人比朋友更难得 家……由子宫到天堂 方孝孺与隆美尔 眷村和眷村文化 写在《关山夺路》出版以后 “南京大屠杀”三段论 淘不尽的历史弯弯流 我能说的只有感谢 白纸的传奇 我见老D多憔悴 美丽的谜面 辑四 海上生明月 盼望宗教合作的时代来临 宗教与人生 宗教与战争 宗教与“九一一” 宗教信仰与现代生活 澎湖冤案与基督替死 自然加上人为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海上生明月——我向佛典寻找什么 大屠杀和大地震有关系吗? 自然和超自然 一步两脚印 技与道——从《关山夺路》谈创作的瓶颈 后记 序言 当我还是文艺小青年的 时候,我就写杂文了,兵荒 马乱中,我有几篇杂文可供 报纸补白,也有多篇杂文充 实了编辑部的字纸篓。写作 ,人家是先写诗,我是先写 杂文。 一九四九年年到台湾, 我以写作谋生,初期的作品 几乎全是杂文,因为我有许 多心事要吐露,那时,我还 没有能力把心事转化成一个 故事或一首诗歌。再说那时 在台湾卖文,几乎没有自由 市场,只有几家日报接受投 稿,报纸欢迎杂文。 报纸的特性是每天出版 ,连续出版,报道点点滴滴 、形形色色的新闻。新闻只 能陈述事实,不能夹带意见 。但是读者读了新闻,需要 意见,期待有人大声评论, 报社要找人写出他们的意见 ,或者植入他们能够接受的 意见,提高他们读报的兴趣 。因此报上有好几个杂文专 栏,每天跟在新闻后面说长 道短。我有幸得到其一。 这种专栏每天一篇,每 篇固定六百字或八百字,排 成方形,俗称“小方块”,在 技术上唯有杂文可以适应。 这种文章要迅速到位,速战 速决,小说太迂回,诗太隐 藏,杂文恰恰有此特性。文 章虽短,但每天一篇,稿费 积少成多,每月结算下来, 跟报馆的一个编辑薪资相近 。作者急功近利,大量生产 ,迅速发表,还可以预支稿 费。那时的说法:写诗可以 喝咖啡,写散文可以吃快餐 ,写小说可以包伙食,写小 方块可以养家。 这么说,写杂文岂不是 需要渊博的学问?年轻人如 何可以胜任?这就得说出五 十年代台湾报纸成长的历程 。如所周知,那时台湾戒严 ,管制新闻,各报政治新闻 大同小异,国际新闻遥远模 糊,社论众口一词。那时能 够表现自家特色的版面,只 有地方新闻和副刊,副刊最 受重视的文章就是一个杂文 专栏,一部连载的小说。专 栏作者常常向地方新闻取材 ,飞短流长,惹是生非,两 者相加,效果扩大,引惹大 众买报订报的动机。那时, 老成持重的人不肯写这样的 文章,我这个初生之犊甘愿 铤而走险。 那时,我是说五十年代 到六十年代,台湾的读者大 众打开报纸,并非寻找广征 博引,依赖真知灼见,流行 的观念是报纸应该说真话, 真话就是我对政府不满意, 你要敢“骂”,不能骂“总统” ,骂院长部长也好,不能骂 院长部长,骂警察局长、税 捐处长也好,凡“长”皆该骂 ,即使只能骂小学校长、火 车站长,也算对得起订户的 辛苦钱。训斥别人的过失是 很容易的事情,我的角色不 难扮演。 那时流行的说法,读者 是群众,喜欢简单、痛快、 尖锐、火外,对温柔敦厚、 和平中正没有感觉。因此杂 文若要杀出一条路,开辟生 存空间,就得说反话,说过 激的话,说尖酸刻薄的话。 这好像也是三十年代以来杂 文的经典作风?流风余绪, 台湾继承有人。我并不喜欢 这样的风格,为了维持职业 ,也只有勉强行之。 由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 ,台湾的报纸增加了好几家 ,竞争越来越激烈,我的机 会也增加了。报馆在各地设 立分销处,广征业务员,如 果有人不肯订报,业务员就 要登门求教,我们的报纸有 什么地方不好。每月月底, 分销处把各个业务员的意见 汇集起来拟告总社,总社的 编辑部就要立即改进。如果 分销处说,你们的小方块大 平淡,看了不过瘾,报社立 即破格擢用人才。 …… 报馆不断增加新设备, 全面改用电脑排版,我觉得 这也是一件大事。从前报纸 用活字排版,铅字都是方形 ,一个一个铅字排列出来的 图形也只能是方形,文章和 文章之间的区隔也只能用直 形的线条,所以杂文小专栏 叫作“小方块”,直线和方形 ,给人的感觉是文章也该有 棱有角,铁面刀笔。电脑可 以把文章排成多种形状,如 圆形、纺锤形,线条也可以 画出多种形状,如圆周或弧 形,版形活泼柔软,正好配 合杂文风格的改变,好像从 此脱胎换骨,革面洗心。 想那鲁系杂文鼎盛的时 代,柏杨批评我的专栏,说 是越来越像胡适,一点感情 也没有了。这话似褒而实贬 ,“越来越像胡适”,也就越 来越不像鲁迅。我本来就不 是鲁系,勉强说些“尖刀”一 样的话,人家是谈笑自若, 我已声嘶力竭了。杂文转变 ,我有了不尖酸、不刻薄的 自由。我一向喜欢培根、蒙 田、爱默森,我喜欢陈西滢 、梁实秋、周作人,我一直 对他们遥遥相望,只是中间 隔着一群气势汹汹。我虚虚 实实应付了这么多年,真真 假假写了这么多字,总算到 这一天,看见本色,听见主 调。我也开始有自己的精神 面貌,警句从灵性来,不从 愤世嫉俗来。新意不从逆向 行驶而来,从向前延伸而来 。写杂文不是对敌人喊话, 是和朋友对话,不是把墨水 变成别人的血,是把自己的 血变成墨水。 说着说着,岁月催人, 甚矣吾衰,我喜欢现有的杂 文,喜欢向散文归化的杂文 。这时候,杂文是老年人的 文学体裁。老年人做容易的 事情:登山改为散步,喝酒 改为饮茶,吵架改为祷告, 反对宣战、主张和谈。于是 ,写诗写小说改成写杂文, 写杂文最容易。老年作文, 想象力减退,以分析反省补 救,不能反省就完了;好奇 心减退,同情心补救,没有 同情心完了。老人 导语 华语文学界知名散文家王鼎钧晚年作品结集,从经历体悟、生活随笔,到文艺评论、时事杂谈,展现作者晚年对人生与社会的所思所感。 文章体裁灵活,风格淳厚,技巧圆熟,书写独特的晚年况味,尽显作者旷达、通透的人生态度,令人可读、可思、可悟。 内容全新修订,装帧全面升级,开本轻巧,纸张柔顺,在翻阅中领略大师的内心世界。 后记 这几年,努力补读以前 错过的好书,自己写得少, 这本别集算是主要的成绩, 也是我文学生涯中难得的因 缘。 先是承香港《明报月刊 》总编辑潘耀明先生邀约, 参加《明月》十方小品的阵 容。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在台 北,《明月》还不能大量入 境,我们千方百计从研究机 构借出来阅读,情境宛如昨 日,今接《明月》电话,顿 时受宠若惊。不久,纽约《 世界日报》周刊的常诚容主 任要我负责一个专栏,《世 界日报》是我移民后打工的 主要职场,也是我等移民初 期的生活指导和精神慰藉, 奉命惟恐后人。得这两方的 加持与督促,我又恢复了定 时定量的作文。 与此同时,纽约的文艺 组织和宗教团体偶尔找我演 讲,我有使命感,但是缺乏 演讲的才能,每一次我都事 先写下完整的讲稿。我受过 广播的专业训练,文稿听来 清楚明白,读来简洁晓畅, 讲完以后又蒙几位主编轮流 采用:《联合报》副刊的瑜 雯女士,《中华日报》副刊 的羊忆玫女士,《世界日报 》副刊的吴婉茹女士,《侨 报周刊》的刘倩女士,还有 《香港文学》月刊的陶然先 生。 我在接受《联合报》记 者陈宛茜女士访问的时候说 ,老年杂文乃写作之降弧, 文采减退,执着增强。说得 好这是“繁华落尽见真淳”, 可是文学创作怎可繁华落尽 ?它的真淳应该就在繁华里 ,繁华乃真淳之表相,真淳 乃繁华之解读。我深知作家 早期不可只有繁华,晚年不 可徒恃真淳,现在作文,事 先深思熟虑,落笔字斟句酌 ,尽心尽性,先求诸己,相 信无愧一斋四壁平生所好, 不负读者诸君青眼一看。 本书由台北尔雅出版繁 体字本,北京商务印书馆出 版简体字本,由“一国两制” 衍生的“一书两体”,应是今 世作家的殊遇。本书能跻身 “商务”殿堂,也使我这个当 初从王云五百科全书启蒙的 孩子,又和失去的童年遥遥 相望,多谢知名散文家五月 女士玉成。 王鼎钧 精彩页 文学与政治 文学作品能使大众相信尚未发生之事,秦朝直到始皇帝死亡,并未将阿房宫建成,可是唐朝的杜牧写了一篇《阿房宫赋》,天下后世多少人都“知道”秦始皇在这座庞大奢华的建筑里住了三十六年。 文学作品能使人乐意去做某些事情,“读了《诗经》会说话,读了《易经》会占卦,读了《水浒》会打架”,“读了《红楼》会吃穿,读了《三国》会做官,读了《水浒》想招安”,诗歌小说都制造欲望和情感,而欲望和情感是行为的动力。 文学有这样的功能,宗教家、资本家、政治家都为之倾心,这三种人物都希望大众相信他描述的尚未发生之事,因而改变了行为。文学家与这三种人合作由来已久,他们跟政治家合作的经验最不愉快,宗教家、资本家手中只有软性的权力,对作家只能动之以利或动之以义,政治家手中有硬性的权力,对作家可以胁之以势,继之以迫害。 还有,资本家比较老实,他摆明了为的是自己的利益,他对消费者“只能夸大,不可欺骗”。宗教家信誓旦旦为了别人的利益,如果欺骗,他的骗局在世界末日来临之前不会被揭穿。政治呢,他实际上也许是资本家,文学把他化装成宗教家,既夸大又欺骗,要命的是真相“立即”大白,作家陷于尴尬之境,既难自解,又难自拔。 有些作家誓言与政治绝缘,这又如何办得到?文学表现人生、批判人生,而政治管理人生、规划人生,这就难分难解。日出而作,你要坐地铁;日入而息,你要找停车位;凿井而饮,你要自来水中没有大肠菌;耕田而食,你要青菜没有农药;帝力何有于我哉,经济海啸来了,你得靠政府发失业补助金。你表现人生就看见了政治,你批判人生就褒贬了政治。 还有,你需要创作自由,你的版权需要保护,你的销路、你的读者的购买力需要经济政策成功。“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需要警察维持治安,没人闯进来搜你的口袋。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是莲花高洁,可是如果没有淤泥中的营养和水分?……作家应该厌弃的是独裁者而非政治,独裁者和政治并非同义。如果请他到相关部门领演出补助费,他欣然前往,如果劝他投票,他断然说我讨厌政治,这是很奇怪的思维。当然,故意混淆可以规避社会责任,那是聪明过人。 再说政府应该了解,“文章华国”并非说它是政权的装饰,而是说它是国家的光环,能在世界上增加国家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引世人尊敬和向往。小小丹麦出了个安徒生,就在全世界儿童的精神领域成为泱泱大国。文学艺术使穷人变富人,使富人变贵人,使贵人变圣人,促进人民的精神生活,提高国民语言水平,即使骂人也骂得有风格。不要把文学看成海报标语,可以一夜贴满大街小巷,一夜又撕去。文学家是没有用的人,但“无用之用大矣哉”!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国家民族的文化资产,一个负责任的政权一定有心给后世留下这一类东西,你不能希望作家不分青红皂白一定附和政治,那样会损伤艺术性,真正的作家不为,你也可以放心,“不分青红皂白一定反对政治”亦然。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