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烟火广州至味人间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作者 黄天骥
出版社 广东旅游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黄天骥教授学术之余的广州回忆和学术随笔,是一本“学者小书”,作者将写作的初心放在强调时代的“体验式”“场景化”“轻阅读”背景下放大,全书有5个章节:生猛与淡定、岁时广州、饮食男女、粤腔粤调、珠水人家。抒发了一个地道老广对广州的热爱,对广州人及广州当地文化,乃至岭南文化独特的视角,全书可见作者对烟火广州的美丽乡愁。
作者简介
黄天骥,1935年11月生,广东新会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戏曲学会会长。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戏曲史和古代诗词;与其他同志一起,经过多年努力,使中山大学成为国内外同行公认的研究中国古代戏曲的权威。与北京大学袁行霈等共同主持编纂的《中国文学史》入选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在国内有广泛影响。1987年,专著《中国戏曲选》获教育部教材一等奖;2000年,《中国文学史》(宋元卷分卷主编)获得国家图书一等奖;2001年,《全元戏曲》获国家古籍整理规划小组全国古籍整理一等奖;2001年,获北京市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2002年,《全元戏曲》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005年,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别学术成就奖等。
目录
第一章 生猛与淡定
说“生猛”
说“淡定”
第二章 岁时广州
东风夜放花千树
红钱山白甘蔗烧猪
赛龙夺锦话端阳
“七夕”的意蕴
烧衣祭祀说盂兰
但愿人长久
登高重九说风筝
“冬大过年”及其他
营造祥和过大年
除夕夜“卖懒”
凌波仙子装点春光
第一游波罗,第二娶老婆
第三章 饮食男女
叹早茶的情趣
及第粥的包容与交融
风寒深巷卖云吞
“打边炉”的意趣
“剥皮牛”的滋味
老火靓汤家的感觉
牛杂飘香市井风
粥粉和学生早餐
艇仔粥和水上人家
踏花归去一马蹄一香
凉茶的学问
吃番薯漫忆
“有它”“无它”,吃它、用它
第四章 粤腔粤调
睇大戏
广州的“讲古”
南狮醒狮和食夜粥
足球场上的呐喊
想起了“月光光”和“鸡公仔”
话说“西关小姐”
从“过海”想起
神龛里的关公
第五章 珠水人家
记得儿时开学礼
行行出状元
执子之手与子拍拖
骑楼的学问
闲话“趟栊”
落雨大水浸街
大榕树故乡情
当年木屐声声
阳春烟景有书香
文化公园看攻擂
仁威庙前看卖武
序言
郭冰茹
黄天骥先生出版散文集
《岭南感旧》时,我的同事
胡传吉博士受命作序,我颇
有感慨,既钦佩先生虚怀若
谷,又感佩传吉的“胆大妄
为”。当年谢冕先生出版著
作,请他的弟子黄子平教授
作序,一时传为美谈。中国
的世俗传统是“拉大旗”,终
于有先生反弹琵琶,让学生
在自己的园地上插上一面“
小旗子”,这是很有趣的师
生间的“唱和”。如今黄天骥
先生又一本书写岭南风物的
散文集《烟火广州至味人间
》即将付梓,命我为写篇序
文之类的文字,我诚惶诚恐
,内心颇为忐忑。勉力为之
,不仅是师命难违,却之不
恭;也欲先睹为快,如同学
生喜欢听某教授的课,需提
早到教室抢坐第一排的位置
一样。想起先生在1986年
倡导,中文系至今仍在坚持
的“百篇作文”,我未经历过
此番训练,这篇算不得序言
的文字,就权当交给先生的
一篇作文吧!
在中山大学,我们亲昵
地称黄天骥先生为“黄天老
师”。1997年我由北京负笈
南国到中大继续学业。因专
业的藩篱,我与治古典文学
的老师接触甚少,也无由亲
炙,但黄天老师的影响在年
轻学子中却超越了专业的限
制。留校任教后,逐渐熟悉
了传说中的黄天老师。他为
人谦和,风趣幽默,在年轻
教师面前全无架子,对待学
生更是和蔼可亲。我在珠海
校区做辅导员时,常能在校
园里碰见坐了两个小时岐关
大巴,奔波而来看望学生的
黄天老师,满面笑容的他被
一大群叽叽喳喳的学生包围
着。那一年,他为我这个新
入职的年轻人最好地诠释了
什么是教师。黄天老师也始
终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博
士毕业后有好一阵子,我在
学术上比较散淡,等到我终
于有论文出现在比较高质量
的学术刊物上时,黄天老师
笑眯眯地对我说:“小郭,
终于看到你写东西了。”我
汗颜。我把这句话当作鼓励
,亦当作鞭策。看着黄天老
师每天一大早骑着他那辆招
牌单车到工作室编纂《全明
戏曲》,风雨无阻,作为后
学的我对待学术亦不敢再懈
怠。
黄天老师在古典戏曲和
诗词研究方面的成就早为学
界公认,他的学术活力经年
不衰。我辈研究新文学,仰
视的多是黄天老师这样治古
典的学者。大致说来,学者
的类型,或偏重学识,或长
于才情,或专注旧学,或向
往新知。以此观之,黄天老
师则是两者兼备。他出版的
学术论集有《冷暖集》《深
浅集》《俯仰集》《方圆集
》等诸种,书名内敛而有才
情。除了这些严谨的学术著
述,黄天老师还有多种散文
集行世。在长期的学术研究
和不算短的行政工作中,不
为知性垄断而保持感性活力
的学者,在当下的大学体制
中为数不多,而这似乎也是
当代学者与前辈的差异之一
。遥想当年,鲁迅先生治小
说史也作小说;闻一多先生
在古诗词、古文字、音韵学
方面下过不少功夫,同时也
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钱
锺书先生是学贯中西的大学
问家,牛刀小试,一本《围
城》也能畅销许多年。治学
同时也创作,似乎是新文化
的传统之一,这些学者不仅
在学术著述中留下了自己的
精神自叙传,同时也在学术
著述之外,以诗文、小说的
形式敞开自己的人格与襟怀
。我以为,这是一个完整的
文学研究者的精神世界。黄
天老师治学亦为文,赓续的
是新文化的传统。我愿意在
这样的脉络中阅读和理解黄
天老师。
好像是孙犁先生说过这
样的话:年轻时写诗,中年
时写小说,老年时写散文。
年轻时豪气畅达,配合着诗
的激情;中年时渐渐明了人
世,应和了小说的写实;老
年时看遍世间沧桑,终能成
就散文的平和冲淡。这自然
不宜一概而论,但通常是在
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之后,才
可能臻于世事洞明、人情练
达的境界。黄天老师应该是
在这样的境界中开始写作散
文的,这让我们有机会读到
那些从容不迫,融学养、才
气与识见于一身的散文。
黄天老师的散文,大致
在“学者散文”的脉络之中,
但又独具个人特质。《中大
往事》是一个人的大学记忆
,《岭南感旧》是一个人的
家国记忆,而这本由《岭南
新语》修编的《烟火广州至
味人间》则是一个人的家常
记忆,虽是个人的小叙述,
呈现的却是历史和社会的大
气象。而在这些篇什中,黄
天老师无疑也从不同侧面塑
造了他作为学者、诗人和知
识分子的形象,或者说这些
散文,呈现了学者的识见,
诗人的情怀和知识分子的道
义。散文中的黄天老师和生
活中的黄天老师,差不多是
同一个“文本”:在日常生活
中,食人间烟火;在精神世
界中,感时忧国,与时俱进
。他有一篇谈广州精神的散
文名为《生猛淡定》,我觉
得,生猛是他描摹的这个时
代的特征,而淡定则是他面
对这个时代的心态。
忆往与感旧,并不意味
着一位学者或作家只是在历
史的隧道中徘徊。黄天老师
不是一个怀旧者,他的忆往
与感旧,都是面对当下的,
而他的起承转合,也是他对
现实的认知和感悟。黄天老
师这本《烟火广州至味人间
》,在现实语境中追忆消逝
的种种“风景”:他在儿童节
里说玩具;“打边炉”时讲意
趣;重九登高放风筝;文化
公园看攻擂;大榕树下忆乡
情……或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8 9:5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