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是日本著名刑法学家、社会活动家,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前校长西原春夫先生在华演讲文集。自2010年起,西原春夫先生先后在武汉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东南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及实务部门发表演讲,内容围绕刑法理论、中日关系、亚洲及人类未来等西原春夫先生近年来学术研究和社会活动的主轴展开,并鲜明体现了他一以贯之的和平与发展的人生旨归。本书上编着眼中日学术交流,不但全景式描述了日本刑法乃至国际刑法的历史与现状,追忆了中日刑法学交流中中方的重要推手“北高南马”(高铭暄、马克昌),还敏锐地思考了对以AI为代表的新技术发展带来奇点临近时法律学者的使命,并在探求建立国际法秩序中思考了国际法的依据问题;本书下编着眼历史流变中的中日关系,作者用历史的、比较的、系统的方法,对中日关系及东亚发展作出梳理和展望,表达了作者对中日置身其中的亚洲特别是东亚未来的关注,以及对亚洲、对人类当下及未来命运的深沉关切。 本书不仅是了解西原春夫先生刑法观的重要窗口,也是了解西原春夫先生亚洲观、世界观的重要媒介,对认识西原春夫先生这位中日刑事法交流的开创者和重要推动者、对华友好人士、面向未来的和平主义者具有独特的意义。 作者简介 西原春夫,1928年生于东京武藏野市。1951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第一法学部,1956年修完早稻田大学大学院法学研究科博士课程。历任早稻田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1967年任早稻田大学教授,1972年任早稻田大学法学部部长,1982—1990年任早稻田大学第十二任校长。担任校长期间,兼任日本私立大学团体联合会会长、文部省大学设置·学校法人审议会会长等职。1995—1998年任早稻田大学欧洲中心(波恩)馆长。2007被授予瑞宝大绶章。 现任一般财团法人亚洲和平贡献中心理事长,日本日中关系学会顾问,社团法人日中协会理事,公益社团法人日本中国友好协会顾问,公益财团法人矫正协会会长,少林寺拳法东京都联盟会长等职。 主要著作有《间接正犯理论》(成文堂1962版)、《刑事法研究》(第1卷、第2卷)(成文堂1967版)、《刑法总论》(“法学基本问题丛书”17)(成文堂1968年版)、《交通事故与信赖原则》(成文堂1969年版)、《犯罪各论》(筑摩书房1974年版)、《交通事故与过失认定》(成文堂1975年版)、《刑法总论》(成文堂1977年版)、《刑法的根基与哲学》(一粒社1979年初版、成文堂2003年增补版)、《大法庭判决巡历刑法(I)》(日本评论社1982年版)、《早稻田的谷穗永远盛放——我的师、友、人生》(小学馆1995年版)、《犯罪实行行为论》(成文堂1998年版)、《二十一世纪的亚洲和日本》(成文堂2002版)、《日本的进路亚洲的将来——来自未来的剧本》(讲谈社2006年版)等。 目录 上编 日本刑法学说史论纲 中日刑事法学术交流以及与马克昌先生的友谊 授予高铭暄早稻田大学名誉博士推荐书 日本刑法与刑法学的现状——以与社会生活变化的关联为视角 刑罚论与行刑学的重要性 奇点临近:迎面而来的技术变革与法学家的 课题国际法的存在与遵守义务的根据——作为探究刑法制定根据的一点成果 下编 将历史作为重大潮流的见解——以带动亚洲近代史的欧洲史观为重点 世界的东亚及其中的中国和日本 从年号的视角看近代日本的过去与将来 中国有建设理想型社会的能力 后记 于改之 序言 值本人在华演讲集由北 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之际,深 感光荣,不胜感谢。在此, 谨向策划并指挥本书出版的 北京大学陈兴良教授、负责 编集工作的上海交通大学凯 原法学院于改之教授,以及 欣然接受本书出版的北京大 学出版社蒋浩副总编辑等相 关各位,致以衷心的谢意! 我初次访问中国是在 1982年,而首次在华演讲 则在1986年。自那时至 2019年,我在中国应邀演 讲的次数已达五十余次。承 蒙于改之教授厚谊,其中前 二十次演讲内容已经以《刑 法·儒学与亚洲和平:西原 春夫教授在华演讲集》为题 ,于2008年由山东大学出 版社出版。因此,本书系我 第二本在华演讲集,收录了 自2009年之后二十多次演 讲中的十一篇。 本书名为《奇点临近: 迎面而来的技术变革与法学 家的课题》,但真正直面该 问题的只有其中第六次演讲 。当然,广义上其他大部分 演讲亦着眼于对科技发展、 社会生活变化以及刑事法学 、刑事司法的影响等。关于 这一点,敬请读者诸君注意 的是,“奇点”这一视角会以 完全不同的形式再现,相关 内容请参见最后一次演讲即 《中国有建设理想型社会的 能力》的结尾部分。 《中国有建设理想型社 会的能力》是以线上演讲的 方式,于2021年10月在北 京召开的大型研讨会开幕式 上所作的主旨发言。在我看 来,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实现 共产主义理想,总是具有“ 改革·进步·变化”等特征,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该发展路 途中。我当时主张,如果中 国领导人正在思考中国的未 来走向,则务请将可能给经 济政治结构带来重大变化的 “奇点”纳入视野之中。 该视角似乎引起与会者 的高度关注,因为作为研讨 会共同举办方的《中国社会 科学》杂志社希望我对演讲 内容适当补充,扩大成论。 作为其成果,论文已经发表 在《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 文版)》2022年第1期,仍 以《中国有建设理想型社会 的能力》为题。文章提出, 奇点会向着缓解“民主主义 还是强权主义”“资本主义还 是社会主义”的方向发挥作 用,但无论如何,最终会有 利于社会主义中国。该话题 虽然与法学无直接关系,但 不失为一个令人寻味的视角 ,敬请阅读。 在收录的几篇演讲中, 出现了一些与中国相关的强 烈思念与美好回忆。其中, 尤其荣幸的是与我年龄相仿 的两位诤友——武汉大学马 克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高 铭暄教授。二位先生是新中 国刑法学的开拓者,被学界 仰视为“南马北高”的奇才。 虽然我对其望尘莫及,但承 蒙不弃,有幸与之亲密交往 ,恰是二位先生高尚人格的 体现。 再回首,茫茫四十年, 那时那地,多少人多少事, 一一浮现于眼际。怀着无限 的思念与不舍,就此搁笔。 |